APP下载

《论语》的文本精读

2020-05-30陈文忠

学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论语

摘要:所谓文本精读,既要细读文本的每一个文字,更要读懂文字背后的思想,领悟文字蕴含的智慧。精读《论语》,一要遵循正确的阅读原则,二要选择精当的《论语》读本,三要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先拟标题,再编目录”,是让《论语》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论语》;文本精读;拟标题;编目录

从《论语》阅读史看,传统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文本精读和主题阅读。先谈《论语》的文本精读。所谓文本精读,就是既要细读文本的每一个文字,更要读懂文字背后的思想,领悟文字蕴含的智慧。如何精读?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要遵循正确的阅读原则,二要选择精当的《论语》读本,三要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精读原则:“四当”与“四有”

宋代哲学家程颐说:“《论语》一书,未易读也。有既读之而漠然如未尝读者,有得一二而启悦其心者,有通体诚好之者,有不知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1]这是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也是读《论语》的四个阶段。然而,一切从整本书阅读开始,一切从文本精读开始。

《论语》的文本精读,首先应当遵循正确的阅读原则。所谓正确的阅读原则,概言之,就是孟子的“知人论世”;细言之,则是钱穆发挥的“四当、四有”:

一、当注意于书中之人物、时代、行事,使书本有活气。

二、当注意于书中之分类、组织、系统,使书本有条理。

三、当注意于本书与同时及前后各时有关系之书籍,使书本有联络。

四、当注意于本书于我侪切身切世有关系之事项,使书本有应用。

钱穆的“四当、四有”是正确阅读的普遍原则,“读他书如是,读《论语》亦莫勿然”[2]。阅读《论语》,只有遵循“四当”,才能达到“四有”,使古老的文本“有活气”“有条理”“有联络”“有应用”。同时,钱穆的“四当、四有”包含了丰富的内涵,需要细心体会。随着阅读的积累和学问的长进,我们对“四当、四有”的体认必然会越来越深,文本精读的收获也会越来越大。再者,钱穆的“四当、四有”对读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能逐步达到。如“三、当注意于本书与同时及前后各时有关系之书籍,使书本有联络”,这就是说,只有读过“许多书”,才能读懂“一本书”。先贤的智慧是阅读经验的总结;与此相应,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是深入理解先贤的教诲的基础。

二、《论语》读本:古代与现代

明确了阅读《论语》的正确原则,还必须选择精读《论语》的精当读本。精当的《论语》读本,就是指文字注释精当、义理阐述准确的《论语》注释本。为什么要读“注释本”而不是“白文本”?明代学者许天赠说得好:“圣贤之言无长说也,但后学不明,则不得不多其词,使人易晓,有所居而入。”[3]好的《论语》注释本,就是通过“多其词语”的再阐释,让读者更容易进入文本,深刻理解经典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经典,我们将停止思考;而没有阐释,经典将毫无意义。

在《论语》阅读史上,有几个注释本特别重要,可以参考。蒋伯潜《十三经概论》认为:现代以前,“以何晏《论语集解》为最古,朱子《论语集注》为最精,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最博。”[4]所论极是!

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是现存最古的《论语》注本。今日所见残存的汉代注解,多半仅存于此本,共计二十余家。从这个意义上说,何晏的《论语集解》是汉初至三国《论语》四百年阅读史的结晶。

朱熹的《论语集注》于义理之阐发最为精当,也是宋代以来最权威的《论语》注本。《集注》除正文前的《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外,每一篇有题解,每一章有注释和集解。《集注》所集,有二程、张载、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扬时、侯仲良、尹焞、周浮先、胡寅、洪兴祖诸人解释《论语》之言,可谓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朱熹的《论语集注》对现代的《论语》解读产生了深刻影响,今人注释或语译《论语》,每每引用和参酌朱熹的见解。李泽厚《論语今读》就认为:“在各注疏论议中,朱熹的《集注》仍然简明精锐,极有深度,是本书摘录的重点。”[5]精读《论语》,朱熹的《论语集注》当是首选。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为最博,最详赡。刘宝楠依焦循《孟子正义》,作《论语正义》,后因病而停笔,由他的儿子刘恭冕继续写定。梁启超评刘氏《论语正义》曰:“最精博,但太繁,非专家研究者不必读”[6];三书比较,各有所长:何氏《集解》,时有疏漏,而汉人《论语》解说保存不少。朱注精矣,而亦有承前人之疏误,未及补正者,有求之过深,致人理障者。刘氏《正义》以详赡见长,而时或病其琐曲。“故吾人读《论语》于义有未明者,固不得不求之注,而亦未可蔽于前人之注。”[7]此为明通之论。

现代的《论语》注本,也有三部值得参考,即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和李泽厚《论语今读》。

杨伯峻是古汉语专家,《论语译注》成书于20世纪50年代。《译注》除注、译堪称精当外,开篇的“导言”和书后的《论语词典》也极有助益。“导言”四节,对《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论语》的作者和编著年代,《论语》的版本和真伪,以及古今《论语》的注释书籍,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是一篇精当的“《论语》导读”。《论语词典》来自著者对《论语》逐字逐词的研究。在撰述《论语译注》之前,著者先对《论语》每一字、每一词进行了研究,编成“论语词典”一稿。后著者听从吕叔湘建议,把“词典”附于“译注”之后,以收相辅相成之效。故《论语译注》是杨伯峻逐字逐词精读《论语》之后,奉献出的一部“《论语》精读”。

钱穆是历史学家,《论语新解》成书于20世纪60年代。《新解》“旨取通俗,求其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体求简要,辞取明净,乃不得不摆脱旧注格套,务以直明《论语》本义为主”:在体例上,“先原文,次逐字逐句之解释,又次综述一章大旨,最后为《论语》之白话试译。”[8]“逐字逐句之解释”,应是《论语新解》的一大特点,对于深入理解《论语》词句,具有极大的助益。《论语新解》固“可以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在每一章的“综述”中,又能体会这位“新儒家”学者的人生取向和道德文章。

李泽厚是哲学家,《论语今读》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今读》的体例,先原文,然后依次是注、译、记。“注”主要是摘录前人的注疏论议,以有助于了解原文为标准。“译”是他细读了最晚出的两个译本,即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钱穆的《论语新解》,感觉都不满意,所以才作这个新译。“记”者,“我的评论、札记和解说也。它们长短不一,品类不齐。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或发牢骚;或就事论事,或借题发挥;并无定规,不一而足。”[9]“记”是《论语今读》的特色所在,重心所在,深度之所在。李泽厚认为,二千多年来,《论语》在中国是一部“半宗教半哲学”的书。《今读》的“记”,就是要以他的“情本体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对《论语》这部“半宗教半哲学”的书,先“解构”再“重建”。作者认为:“培育人性情感、了解和区分宗教性私德与社会性公德、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的偶然,我以为乃《论语今读》三重点。”[10]这也是贯穿于五百篇“记”中的核心思想。

如果在上述六部注本中精选三部,那么不妨依次阅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朱熹的《论语集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从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入门”,在朱熹的《论语集注》中“探古”,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中感受“今义”。古今汇通,融为一体,化为血肉,付诸实践。

三、精读方法:“拟标题,编目录”

精读《论语》,什么方法最有效?“读书莫要于笔记”!梁启超说:“无笔记则必不经心,不经心则虽读犹不读而已。”[11]关键是,一个现代中学生,读《论语》这部文言对话集,如何做笔记?做什么样的笔记?在我看来,“先拟标题,再编目录”,这是让《论语》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方法。

先拟标题,即要求学生每读一章,就给每一章拟一个三五字的小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每一章的旨趣。而要拟出恰当的标题,一要读懂领会文义,二要提炼概括中心,三要选择推敲语言。《论语》的文字并不难懂,少量难懂的文字均可借助注释。因此,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细读《论语》,擬个标题,并不困难,收获肯定不小。这是可操作也有效的读《论语》方法。

拟标题,是我精读《论语》的方法。《为政篇》第4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传诵人口的千古名言。如何理解这一章的真谛,很长时间我一直认为,这是由年岁来描述个体生命成长的不同阶段和状态,可以称为“生命的成长”。然而,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的统一体。孔子在这里描述的,显然不只是自然生命的成长,而是文化生命的升华。基于这种理解,我把这一章的标题拟为“生命的境界”。从“生命的境界”角度重读“五十而知天命”,顿感所谓“知天命”,并非指人的自然生命的有限,而是指人的文化使命的无穷。一个精当的标题,可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具体而言,读《论语》,拟标题,大致可分三种情况。

一是已有标题而无需自拟的。如《宪问篇》之“三道章”,《季氏篇》之“三友章”“三乐章”“三愆章”“三戒章”“九思章”等,《阳货篇》之“六言六蔽章”,《子张篇》之“三变章”,《尧曰篇》之“尊五美、屏四恶章”等。《论语》20篇,前十篇谓之“上《论》”,后十篇谓之“下《论》”。有标题的大多属下《论》,文体上有两个特点,即结构上先总后分,句式上多用排句。

二是格言式的短章,可径取其中的警句作标题。如《学而篇》之“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为政篇》之“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曰:‘君子不器”,《里仁篇》之“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等等,依次可以用“巧言令色”“慎终追远”“为政以德”“君子不器”“德不孤,必有邻”作标题。

三是需要自拟标题的,这在500章中属于大多数。其中,有些看似有标题,但仍需进一步提炼标题的。如《颜渊篇》之“颜渊问仁”“仲弓问仁”“司马牛问仁”,三人同是问仁,孔子的回答则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根据具体内容提炼标题。不妨依次以“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言讱”为标题,否则仍不明章旨。

先拟标题,再编目录。为什么拟了标题,还要编目录?没有目录的笔记是知识的坟墓!如果说拟标题是“提要钩玄”,那么编目录则可以“提纲挈领”。因此,拟标题是第一步,第二步还应编目录。一部《论语》20篇,编目录可以分两个层次:首先是每篇一个分目,置于每篇之前。如《学而篇》一个目录,《为政篇》一个目录;然后把20篇分目合成全书总目,置于全书之前。这样,打开《论语》,既有总目,又有分目,一部《论语》,尽收眼底,熟读成诵,一生受用。

需要强调的是,拟标题、编目录,每个同学必须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自己动手,自主完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番苦思,一片心得。《论语》的每一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体会,拟出不同的标题;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拟出不同的标题。这是理解深化的过程,也是学问长进的过程。说到这里,令我想起苏东坡“抄《汉书》,拟标题”的故事。据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记载,一天,黄州教授朱载上拜访苏轼,仆从通报后却迟迟不见主人出来,客人等得不耐烦几乎想走了,苏轼才匆匆从室内出来:

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日课,失于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抄《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抄?”东坡曰;“不然,余读《汉书》,至此凡三经手抄矣。初则一段事抄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离席复曰:“不知先生所抄之书,有幸教否?”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意。东坡曰:“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

苏轼“抄《汉书》,拟标题”的读书法,对于精读《论语》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古人云:抄一遍胜过读十遍;写在纸上,刻在心上。而“三抄《汉书》,三拟标题”,从“初则三字”,到“次则两字”,再到“今则一字”,正表明,随着阅读的深入和理解的深化,提炼的标题也必然会由“繁”而“简”,由“浅”入“深”。

参考文献:

[1]程颢、程颐:《二程集》(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1209页,

[2]钱穆:《四书释义》,九州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3]刘毓庆、贾培俊:《历代诗经著述考(明代)》,中华书局2008年,第129页。

[4][7]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39、340页。

[5][9][10]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第15、17、21页。

[6][11]梁启超著:《饮冰室书话》,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01、282页。

[8]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年,第2至3页。

(作者:陈文忠,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张勇]

猜你喜欢

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