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对近现代建筑的影响

2020-05-29覃庆贵王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现代建筑

覃庆贵 王琛

摘 要:20世纪90年代过后,后现代主义式微,但后现代主义所传达的建筑思想仍然延续至今。后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的表现公式基本可以概括为传统加现代。其中,西方的后现代运动后,建筑的表现公式是西方古典主义加现代主义,而在这个后现代公式里,古典主义当然可以替换成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这样所形成的建筑样式就应该是中国传统建筑加现代主义。基于此,探究中国传统建筑如何影响中国的近代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建筑;近代建筑;现代建筑

近代中国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潮十分复杂,既有延续下来的传统建筑体系,又有引入和输入新的建筑体系;既有西方的洋式建筑,又有民间的中西交汇和为新建筑探索“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既有西方近代折中主义建筑的广泛分布,也有西方“新建筑行动”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初步伸展;等等。传统的建筑结构样式与近代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应是继承传统建筑工艺与实行创新思想的融合。

一、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对当近现代建筑的影响

这里说的是样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样式。第一,常见的有传统的布局样式,如北京的四合院布局、上海的里弄布局等。第二,有传统的木框架结构,“中国古建筑的结构普遍有:南方有干阑式、北方有轻骨架的毡包式、有黄土断崖做成的窑洞、有‘井干式的建筑,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是以木结构承重的建筑居多”。第三,有传统的立面样式,常采用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法。第四,需要强调的还有传统“大屋顶”,即各种屋顶样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样式包括: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单坡、平顶等等。

中国近代早期建筑,从风格上来看,是一种被称为“殖民地式”的“外廊样式”,可以说是大规模的外来建筑文化的冲击和交流的产物。这种带有外廊的建筑的出现,显然易见,必然带来了新的矛盾。这批折中主义建筑是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主要构成,它与传统的木架构的建筑相比,无疑是先进的,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建建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这批折中主义建筑,涵盖了西方的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形成了近代中国城市中的“万国建筑博览”的景象。“西方的折中主义在中国流行了很长的时间,成为了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风格基调。”当时的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折中主义风格建筑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经过这个“外廊样式”时期之后,中国的建筑又“回归”到本来的面貌。以上海市政府大楼为例,建筑中间构造犹如北京的四合院。外墙选用青砖砌筑,细部保留中式的红色点缀,二层拱廊外围选用中式风格的护栏,屋顶选取的是歇山顶的方式,四角挑檐,屋顶铺设了中式的蝴蝶瓦,整体看起来非常的和谐。这些中国传统样式在近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不能说是仿古,而是现当代建筑本土化、民族化必要的过程。

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的建筑设计,就不再仅仅是生搬硬套地套用中国传统样式,而是对传统样式进行合理继承。以中国美术馆为例,这所建筑由建筑师戴念慈操刀设计,设有二十多个展厅,从外观看,犹如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式的建筑,沉稳而不失庄重。门口及屋顶都采取了歇山顶的样式,其由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歇山的山面可装饰,这也是重点所在,歇山顶代表的等级仅次于庑殿。主体大楼为仿古阁楼式,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四周廊榭围绕,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建筑师在追求美感的同时要了解美感就是对美、对文化、对精神品质高度追求的产物,中国美术馆的建筑便是这一产物重要的文化形象表征与依托之一,同时它自身也作为一件静止下来的雕塑品,承载着我们所有对于城市和历史的记忆与理解。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的香山饭店,不光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民居样式,更是对其进行了整理和现代化的表达。整个饭店看起来具有明显的苏州园林风格,干净的白墙简洁而又非常显眼,整体外墙色调采用中国的传统黑色与白色,体现出了民族建筑艺术的魅力,远看建筑犹如古代的水墨画一般,立面没有加入过多纹饰,而是根据苏州民居式的结构,以黑色的横竖条来突出,通过这样的处理增强了其纪念性与民族性。需要强调的是,建筑中运用的圆的元素非常精妙,圆这一元素在隔斷和装饰的层面以及在建筑外观中得到了非常独特的运用。

在布局方面,如由建筑计团队MAD改造的胡同泡泡32号,其是对位于北京前门东区的一座清末四合院进行的修复、改造——在恢复四合院原有三进格局的同时,创造性地加入了三个不同形态、犹如天外来物的“泡泡”。艺术进入社区,新与旧、传统与未来在老城区内创造了新的对话空间。之所以叫泡泡,是因为建筑外观圆润,犹如一个个泡泡。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泡泡建筑与北京老城形成了明显的差异,精巧的北京老建筑在慢慢地退出历史的舞台,这类建筑的出现让老建筑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潮流中得以生存。而生存的前提,恰恰是基本上保留原有的布局。如果布局不存,则泡泡没有任何意义。

二、中国传统建筑部件对近代建筑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部件,指的是中国传统木框架建筑中的特有结构和部件,尤其是榫卯和斗拱。在过去经济与科学不发达的落后时期,古人普遍用木头建筑房屋,之所以采用木头,也是由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树木采伐方便,加上木材的适应性强,具有抗震性。日本等国家,也普遍采用木头原料建造房子,因为其具备便于修缮和搬迁的优势。古人发明了燕尾榫、挂肩透榫、勾挂垫榫等许多可拼的构件,使得木结构建筑施工速度得到了明显提高。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的木框架的建筑中斗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唐宋之前,斗拱在中国建筑中的运用非常普遍,如无斗拱的介入,屋檐的稳定性及承重性很难保证。明清以后,随着建筑工艺的进步,斗拱成了装饰的构件,但仍具备一定的承重功能。斗拱常被放置在两柱中间,起到辅助承重的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拱作为转角辅助,起到承托角梁和屋角的作用。斗拱主要由栱、斗、昂三个较为重要的部分组成,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都斗拱最重要的部分,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与华栱的作用相同。这三个部分,共同蕴含了阴阳变化之理,是传统建筑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国当代设计中经常借鉴的设计元素。可以说,榫卯和斗拱结构共同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标志和传统特色的建筑设计元素。

中国建筑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下,建筑设计师们对传统风格和结构进行提取。木结构建筑的适用普遍性虽然比较高但也具有形式陈旧、造型繁复和不适应现代审美的缺点,所以设计师要根据具体的室内外环境细心观察,把想要表达的某一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建筑风格合并,或者两者互调。近代出现了各种形态中西交融的建筑形式,但无论如何,洋化只是在中国传统建筑基础上的洋化,而洋化的前提,是尊重中国的传统,否则就是过度洋化。关于过度的洋化,梁思成曾经指出:“现在各处‘洋化过的中国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好的洋化,能有机地把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相结合,特别是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相结合。同时,中国的传统结构是中国近现代民族特色建筑的核心。墨菲曾说:“中国的建筑艺术,其历史悠久与结构之严谨,实在使余神往。”在后期的设计中,墨菲将中西融合的“中国式”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既有西式的结构,又有中式的拱顶结构。可以看到建筑设计中既有国粹主义文化观所制约的道器建筑观念,也有国外建筑教育所带来的学院派折中主义建筑的观念,这都建立在符合、尊重、运用中国传统结构样式的基础上。

中国建筑师在受到现代建筑理论影响的同时,也在借鉴发展成为自己的设计方式。“密斯·范·德·罗在战后的初期非常热衷于绘制新建筑的蓝图,他曾提出用玻璃和钢筋的高层建筑图,摆脱以往过去旧传统的观念,让建筑师创造出清新活泼、更加动人的建筑形象,虽然建筑师的设计思想不一样,但是还有共同点的特点。”对于建筑的结构,密斯本人追求到了极致,这在他晚年的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中可以看到,柱跟顶的结合处一个圆球构建,把现代主义的结构样式发挥到极致。而中国的建筑设计,用的是现代主义的思想,但在结构上又有其自身的发展。以哈尔滨铁路系统建筑为例,其采用最新潮的新艺术风格为基调,建筑多采用砖块,大规模使用玻璃幕墙,新型建筑与之前的建筑对比,形成了强烈的空间对比,重点是必要的地方会用榫卯结构进行点缀。其他的空间关系也许是来源于西方现代主义,但榫卯结构的运用或者说是装饰,却来自中国传统建筑。

斗拱在当代建筑的运用,最直接的莫过于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其是采用传统的斗拱和九宫网格进行呈现的,由四根柱子承重,色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原有的“故宫红”,从远处眺望,整体显眼且稳重。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整体建筑具有东方文化的蕴意之美,中国馆分为两个部分,国家馆选用的是历史悠久的“斗冠”造型,具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大斗拱,悬挑出檐,可以层层叠加,将檐口的力均匀传递到柱子上,其目的是将檐口加大并富有美感,建筑师们借用古代的传统技术与当代的钢筋混凝土,呈现出更大的美感。在建造过程中,中国馆对传统元素进行了开创性阐述,并大胆革新,将传统的曲线拉直,层层出挑,斗拱最短处就伸出了45米,最斜处伸长达49米,使主体造型显示出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和结构美。这些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三、中国传统思想对近代建筑的影响

外国建筑师的设计大多数是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中进行,中国的绝大多数建筑仍由中国建筑师设计并完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师的中坚力量大都在设计中融合了传统的建筑思想,在中西文化的深入融合中,中国建筑师摆脱了以前的坐井观天的状态,深入参与到各类建筑设计实践与比赛中,不断摸索并请国外的建筑师参与辅助。如佘畯南所说:“建筑和人一样,建筑既不是一个学派,也不是一个风格,它是一种进展。”时代在进步,社会的各方面都在进步,建筑的物质形态表达与时代直接相关,也与古代传统建筑有着相似之处。中国建筑师轻阐释而重整体的把握与体验,轻玄学而多重经验与智慧,但中国建筑师并非无理论、无主张,部分的建筑师工作的地域比较固定,个人魅力与地域特色结合,产生了地域和人文特色突出的作品。而在这当中,中国“简”的思想在近现代建筑中尤为突出。

中国的建筑受儒家的影响非常深,《论语·八佾》所描述的“绘事后素”意思就是绘画以素粉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如同美学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功能而不重装饰,这对现在的简约设计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与过去众多繁琐的风格相比,简约是建筑设计及室内装饰设计中的一股清流,给人营造放松的环境之余,还能给人提供冥想的空间。

重视简约的设计倾向的极简主义,发源于瑞典先锋设计派,它近乎朴素自然的风格,与传统建筑风格的禅意非常相似。禅,梵文“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是佛教普遍采用的一種修习方法。作为舶来品,它源于古印度,却在中国而发扬光大,影响深远,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崇尚淡泊宁静、闲雅怡静的审美乐趣,有尚清和尚合的审美追求,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与简约设计的风格所蕴含的沉静、质朴的意境不谋而合。如今,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设计都开始采用“做减法”的设计手法,推崇简约并不是当今时代所特有的,受技术、成本等各类因素以及意识形态、思想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现代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认为,“少就是多”。在去传统建筑河流中,存在许许多多的风格,过度装饰的建筑风格引起了人们的审美疲劳,因而人们更愿意进入到极简的世界。这一简约倾向显然成为了世纪转折时期建筑界最引人注目的设计潮流,甚至成为建筑领域的新时尚。显然,正因为简约不是一种固定的风格样式,众多的建筑师出于各自的传统和背景与创作才能,设计了各种面貌不同的作品。可以看出,这不仅仅对建筑形式、元素等方面进行了简化,建筑师们通过严格选择去除一切不必要的东西,从细部的研究转向对大面积表皮构造的重视,正如人光滑的皮肤下面是复杂的细胞和血管,建筑简约、整洁的外表下,可能是造价高昂的构造。

四、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对近现代建筑的影响,除了结构样式、部件方面,还体现在设计思想、设计理念方面。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具有艺术性,过去的建筑在注重实用的情况下衍生出了艺术的装饰,这对于近现代建筑来讲依然有效。随着近代建筑的进步,中国建筑中的檐和斗拱的承重作用减弱,成了装饰用的构件。古建筑对近代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对建筑传统样式和建筑部件的继承和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建筑设计方式,后现代建筑的设计公式除了西方古典主义加现代主义之外,也可以是中国传统建筑加现代化。总而言之,我们不光要看到西方设计中现代主义、现代技术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还要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对我们自己当代建筑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罗小末.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广东培正学院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现代建筑
论现代建筑电气照明节能的优化设计
浅析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
岭南社区住宅建筑保护与创作探索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