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自然与建筑的关系

2020-05-29石妍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自然建筑

石妍孜

摘 要:文章主要探析日本建筑设计大师安藤忠雄的设计思想,通过介绍日本设计师安藤忠雄(Ando Tadao),探索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尤其是与日本禅相关的设计理念。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日本禅宗有着很深远的关系,其所设计的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极其奥妙,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安藤忠雄在其建筑中传达的精神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内在精神密切相关。作为东部与日本相邻的古老国家,中国正在经历现代化进程,安藤忠雄在建筑方面的实践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关键词:安藤忠雄;日本禅宗;自然;建筑

一、背景

禅始于中国,从奈良时代传播到了日本,而到了镰仓时代时,禅宗成为了日本佛教的主流。从那以后,禅宗的精神在日本扎根生长,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日本人的审美取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禅认为人的心是纯洁而清净的,人们心灵中的佛性永远不会被消灭,如果能够静心悟道便能成佛。这种长期存在于日本民族中的禅宗哲学,与日本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情感是有关联性的。禅宗哲学要示,在“冥想”状态下认知世界和人自身,基于此的禅宗思维契合着安藤忠雄的设计风格。

日本的自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本的文化。日本国离大陆板块较远,自然资源相对缺乏,在气候方面海洋性明显,突发性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经常出现,由此日本人心中常存世事无常和天道宿命之感。他们认为即使美好的事物也会转瞬即逝。在不能够抵抗的自然灾害面前,生命的压抑感与自身的渺小被放大了,而日本人对自然造物主的崇拜感则大大增强了。这种无常和孤独感渗透到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并与禅宗美学相遇,碰撞出强烈的火花。

在贬神论文化影响下,特别是在“源氏物语”时代的影响下,日本人就特别喜欢天然材料,并且对材料性质的特殊性异常敏感。这使得日本人对材料的运用炉火纯青。日本早就形成了亲近自然、运用自然材料的传统审美观念,这一观念在禅宗哲学传播之前便已经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当代简单、素朴、清新的建筑风格,与日本禅宗哲学和传统美学紧密相连。

安藤先生的设计与宗教信仰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安藤先生设计的风之教堂、光之教堂、水之教堂等教堂建筑都成为了现代主义教堂建筑的经典,更可以说是近年日本宗教空间设计的典型代表。

二、安藤忠雄简介

安藤忠雄是著名的日本建筑师、与建筑一起吟唱的诗人、让自然充满神性的制造者、沉默而虔诚的信徒。日本国宝级建筑师安藤忠雄于1941年9月13日出生于日本大阪,青少年时期他便对船模和模型飞机的生产着迷,在绘画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草图绘制,并曾经一度渴望学习木工技术。他在15岁时,帮助木匠扩建他自己的家,这便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建筑。而在成为建筑师之前,他还是一名卡车司机和职业拳击手。他打拳击是为了用比赛赢来的奖金来游学世界,对世界著名建筑进行考察与学习。安藤不是正统建筑教育下成長起来的,也正因此,他有着“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

自1972年大阪独立式住宅的设计以来,安藤忠雄迄今已完成100多个设计,并在日本和世界上赢得了许多奖项。他的建筑设计作品有着突出而独特的设计风格:简明的抽象几何形式、清水混凝土的建筑材料和富有表现力的建筑空间。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国际建筑界,安藤忠雄都是极具个性的建筑大师。

日本艺术的最高精神领域是“枯淡、闲寂、幽玄”这种禅境,而这种意境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仔细研究他的建筑作品可以发现,在他的设计中,禅宗的审美情趣和思想相互结合,贯彻在建筑的每一个角落,从材质、结构形态和场所精神三个方面来看,它正体现了禅宗素之美、简之意、朴之蕴。

三、安藤忠雄作品探析

(一)建筑与自然的结合

日本设计中考虑的问题之一是探讨设计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自然美感是日本审美意识的起源,“坐看杏树开花”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内心或细微或宏伟的感悟在花开与花落、星辰的变换中获得,生命的轮回也可以在自然中感受到,比如人们看到樱花从树上慢慢落下,他们感受到了生命转瞬即逝的脆弱。安藤的设计不仅仅是使用简单的传统符号,他经常将环境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安藤觉得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对建筑而言是一个珍贵的存在。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他将建筑物隐藏于环境之中,甚至是藏在地下,典型例子便是水御堂、小筱邸等建筑。

在水御堂中,当人们穿过一段悠长的山路,走过原始的寺庙,便能进入一个与三米高的混凝土墙结合在一起的“白沙之海”,这里的白色起到净化视觉网络、澄清心灵的作用。再往下走便是水御堂的主体寺庙,它被安藤忠雄隐藏在地表之下,游客需要穿过狭长的楼梯才能看到全貌。将建筑隐藏在地下是为了能尽最大可能不破坏周围环境的整体性。处于莲花池中心的是通向主体建筑的楼梯,而到达莲花池之前也有一条小路,所经之地是一片沙石的庭园,但是这条路仅仅只够一人通过。

沿着荷花池中间狭窄的楼梯走下去,便是庙门口。在走下楼梯时,随着人们不断往下行走,人们与荷花池水面之间的距离也在慢慢变小,最后水面将没过整个人。游客不仅可以有机会从最近的距离观看莲花,还可以体验自我与水位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对自身也有所感悟,这一点在其他的建筑中是很难体会到的。

(二)建筑与自然精神的结合

“禅”在日本设计之中是贯穿于日本各个时期的存在。侘寂的美学是日本禅宗影响的结果。“侘”意味着粗糙产生的一种余辉,这是未完成的空白的美,它代表返璞归真。“寂”则代表随着时间逐渐衰败老化。侘寂的本质是真实、质朴的,通过它的去物质性反映出来,这样的美学是一种人们拥抱自然、寄托情感的精神源泉。安藤忠雄的建筑外形大多都是封闭的几何形体,就像参禅时候的一种自省的状态。而自省的最好的氛围便是静谧的氛围,复杂的建筑外形会表达出过多的信息,这样很容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影响人们的情绪甚至喧宾夺主。因此安藤的建筑中更注重内部空间的表达更甚于外观,使得内部空间对精神情感给予一种反映,能够和自然相呼应。而建筑简洁直观的外部和复杂的内部能够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参观者也由此记住这样的建筑,使之跳脱于千万建筑之外。

禅宗在安藤忠雄的设计中运用得最具代表性的是光之教堂,它位于住宅区的一隅,地址在安藤忠雄的故乡——大阪郊区茨木市北春日丘,它由原有的一个木教堂和牧师住宅改造而成。光之教堂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入口,只有一个门牌在门前一个不太显眼的位置。一条小小的长廊设置在进入到主体之前,穿过长廊,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小教堂,只能容纳大概100人,面积只有113m2。

走入建筑主体,最能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光之十字。光的十字这个设计手法最令人称道。光之教堂基本上由坚实的清水混凝土制成,由直墙围绕,穿过两条纵横交错的裂缝的墙壁,没有一点装饰,来给予空间一种张力,这一设计也神圣化了建筑。在室内设计中,安藤不使用任何照明设备,自然光只用在主墙上,用十字分割主墙,并在里面镶嵌玻璃用来突出“十字”形光束。在这一方面完美地表现出了建筑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信徒在黑暗中进行祈祷,沐浴在光的十字架下,虔诚的祷告仿佛能够接触到天堂洒下的圣光。在光之教堂之中,光作为照明的功能被削弱,象征意义则被突出。也因此光之教堂虽然是西方的教堂,东方的人们却仍然能够在每一个角落感受到不言而喻的神圣与庄严。

光,作为日本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冷灰色调的教堂内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寂静的氛围,并将五彩斑斓的外部世界与教堂隔绝开来。通过这种形式,安藤忠雄用朴素的清水混凝土将光明与黑暗对比并存的禅学理念设计于建筑内,赋予建筑神圣而纯粹的艺术表现力。

(三)自然在建筑材料中的运用

让安藤忠雄闻名海内外的是他对清水混凝土的运用,这一种建筑材料能够让瑕疵与污渍无处可逃。混凝土不像玻璃那般精细,可以说它是一种“粗糙”的材料,但在安藤的手下,清水混凝土表现出光滑细腻的一面,清水混凝土表面的气泡与孔洞给予建筑一种“呼吸”般的生命力。清水混凝土与一般的建筑土壤在材料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灌浆和移除模板后,它们不再涂漆、装饰或铺砖,保留混凝土的原始纹理,直接呈现建筑材料的真实外观。因此,安藤忠雄的建筑比起夸张的现代建筑来说,确实一眼看上去没那么惊艳,可当人发现他用这种原本粗糙的材料表达出精致细腻的质感时,它将让人从心底发出赞叹。

除了清水混凝土与上文所述的天生便能对自然巧妙运用的光线之外,还有其他的材料安藤也乐于使用,如木材。木材不仅仅存在于住宅还存在于寺庙,这是作为传统的一种延续。木材以其贴近自然、平和而令人舒适的特性,在建筑中被大量运用。安藤忠雄认为,传统的日本寺庙必须拥有雄伟的屋顶和木结构,而在安藤的寺庙设计中,木材隨处可见。例如日本光明寺的设计,虽然采用的是现代手法,但它仍然表达出了寺庙的孤独、庄严和神秘。

四、结语

建筑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周边环境的,好的设计应当是贴合周边环境、根植于当地文化的,它所具有的独特特征与区域性,使之具有生命力。安藤忠雄利用光与禅设计的作品,瞬间而永恒。它揭示了生命无常的荒凉,在封闭与孤独之中,为人们找寻通往光明的道路。安藤所设计的简单而纯粹的空间,唤起了人们精神与心灵上的共鸣。这些简单却充实的殿堂完美反映出了日本禅宗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胡刚.光·安藤忠雄·中国传统建筑[J].山西建筑,2017(36).

[2]张璐璐.空寂·开悟:从日本禅宗探寻安氏“光之教堂”设计之美[J].群文天地,2012(13).

[3]杨文茜.浅析安藤忠雄设计中与自然的结合[J].美术大观,2016(5).

[4]桑振群.浅析日本传统文化对安藤忠雄建筑创作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7(7).

[5]汪瑞群,张玉坤,宋昆.安藤忠雄与建筑环境的本质突现[J].中外建筑,2004(1).

[6]王建国.光、空间与形式: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J].建筑学报,2000(2).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自然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