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2020-05-29纪立东郭鑫年孙权王锐

生态环境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旱田生物量土地利用

纪立东,郭鑫年,孙权,王锐

1.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2;2.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驱动土壤养分循环过程的重要因子(孙波等,2017;Ha et al.,2008),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Anderson,2003),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过程、结构及功能,是维持土壤生产力的重要组分(林先贵等,2008),故土壤微生物及其多样性越来越多的被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Insam et al.,1996;王甜甜等,2019),也是农田质量评价的重要推荐指标(李光宇等,2018)。微生物特征指标体系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等一直是土壤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中的研究热点(张坤等,2017;韦莉莉等,2016;刘恩科等,2008),其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不但能够灵敏反映土壤生态环境变化,而且能揭示微生物功能差异性(Kevin et al.,2016;顾美英等,2016),在微生物生态领域研究得到广泛应用(张秋芳等,2009)。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变化具有敏感性,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导致土壤环境差异,进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产生影响(陈龙等,2016;姜懿珊等,2014),反之土壤生态及环境的变化都能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土壤养分变化及作物的生长状况(李晶等,2013;曹瑞等,2016)。以上说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由于植被种类、耕作历史、肥力状况和管理水平等各方面不一致,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不一样,对于土壤环境质量的反馈也不尽一致,因此开展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对于从土壤微观角度筛选有利于土壤质量保育、生产力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意义重大。

宁夏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长,是宁夏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孙静等,2006)。经济发展促使人为的干扰该区域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进而必然会影响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但针对该区域在此方面的研究较少。为了更好的了解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宁夏引黄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等指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基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来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宁夏引黄灌区土壤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宁夏引黄灌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沿黄河两岸分布,灌溉面积53.3 hm2,是我国最大和最古老的灌区之一,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及宁夏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保障基地。引黄灌区海拔在 1050—1200 m,年降水量200 mm左右,年蒸发量2200 mm左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10倍以上;年平均气温9 ℃、有效积温3000—3200 ℃、无霜期在160 d左右,属于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 5714—6101 MJ·m-2,日照时数 2859—3082 h,日照百分率65%—69%,是我国光能资源高值区之一。灌区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蔬菜、果树,也是宁夏枸杞的主产区。

1.2 土样采集与处理

供试土壤样品采自宁夏引黄灌区农田生态系统,其中12年果园田(12年树龄苹果园种植田块,施肥以长期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肥为主)、枸杞田(6年龄枸杞园田块,施肥以无机化肥为主)、常年稻田(连续10年以上稻田种植田块,施肥以无机化肥为主)、常年旱田(连续10年以上玉米、小麦等种植田块,施肥以无机化肥为主)采自中宁县古城子老灌区同一自然村2 km范围农田耕作层土样;盐化旱田(长年油葵、玉米种植田块,施肥以作物秸秆还田配合无机化肥为主)、稻旱轮作田(水稻、玉米长期隔年轮换种植田块,施肥以无机化肥为主)采自平罗县姚伏镇老灌区同一自然村2 km范围农田耕作层土样。中宁县和平罗县是宁夏引黄灌区两个核心县区,直线距离不到200 km,主要气候条件、主栽农作物、土壤肥力状况及农事管理措施较一致,主要区别中宁县地处宁夏境内黄河上游,地下水埋深 2—5 m;平罗县地处宁夏境内黄河下游,地下水埋深较高,一般为1.5 m左右,土壤有次生盐渍化发生。

每种土地利用方式选择3块样地,每一块样地内随机设置3个50 m2的样区,每个样区采用“五点法”采集耕层土壤样品(0—20 cm)并混合均匀后带回实验室。将混合均匀土壤样品分成两份,一份经自然风干并过筛后进行土壤化学性质测定;另一份过2 mm筛、去除植株残体及石砾,并分为两个亚样本,其中一份亚样本置于4 ℃低温储存,用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测定,另一个亚样本置于-80 ℃冷冻储存,用于土壤磷脂脂肪酸测定。

1.3 测定方法

土壤化学性质采用常规分析方法,pH采用雷磁PHS·3G酸度计测定;全盐采用 DDS-11电导仪测定电导率,采用回归法计算土壤全盐量;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有效磷采用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全氮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全磷采用钼锑抗比色法(鲍士旦,2008)。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N)mic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P)mic的测定参照Brooke et al.(1985)、Pankhurst et al.(2001)的方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质量分数(ω(C)mic,mg·kg-1)用Shimadzu TOC-500型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氯仿熏蒸土壤和未熏蒸土壤提取的有机碳测定值之差(Fc),除以转换系数K(c0.45),即:ω(C)mic=Fc/Kc=Fc/0.4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质量分数(ω(N)mic,mg·kg-1)用 AA3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氯仿熏蒸土壤和未熏蒸土壤提取的有机氮测定值之差(Fc),除以转换系数Kc(0.54),即:ω(N)mic=Fc/Kc=Fc/0.5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质量分数(ω(P)mic,mg·kg-1)用钼蓝比色法测定,氯仿熏蒸土壤和未熏蒸土壤提取的有机磷测定值之差(Fc),除以转换系数Kc(0.40),即:ω(P)mic=Fc/Kc=Fc/0.40。

土壤微生物群落采用修正的Bligh & Dyer方法进行脂类提取和磷酸酯脂肪酸分析(Bligh et al.,1959)。具体方法分为脂类抽提、固相抽提柱层析分离脂类、磷脂的碱性甲醇水解和皂化(甲基化)。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确定双键或环丙基的位置以PLFA的几何结构。基本步骤如下:首先,把新鲜土样放在-20 ℃下冷冻干燥,然后过100目筛。取2.0 g样品于干净的试管内,用氯仿-甲醇-柠檬酸缓冲液(体积比 1∶2∶0.8)振荡提取脂类,通过硅酸柱层析法分离得到磷脂脂肪酸,然后经碱性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分析各种脂肪酸的含量。特定脂肪酸的排列为:碳的数目,双键的数目,随后跟随双键的位置(甲基端起)。c、t表示顺式和反式脂肪酸,a和i指反异支链脂肪酸及异式支链脂肪酸,br表示未知结构的支链脂肪酸,cy表示环状脂肪酸,10Me表示第10个碳原子的甲基(从羟基端起)。脂肪酸结构意义见表1。

1.4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以Excel 2010软件整理数据和作图,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最小显著性差异(LSD)分析。

表1 土壤中部分微生物类群的特征磷脂脂肪酸(PLFA)Table 1 Diagnostic PLFAs as bioindicators in soils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比较

供试土壤肥力水平显著受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培肥措施的影响,其土壤基本化学性质见表2可知。宁夏引黄灌区土壤pH变化范围为8.02—8.57,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盐化旱田pH最高,常年稻田最低;全盐变化范围为0.53—1.75 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常年稻田>盐化旱田>稻旱轮作田>枸杞田>常年旱田>12年果园。土壤有机质变化范围为10.57—17.23 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盐化旱田>12年果园>常年旱田>枸杞田>稻旱轮作田>常年稻田,由于油葵秸秆长期还田改良盐碱地,显著促进了盐化旱田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明显提升,长期有机无机配施促进 12年果园肥力水平一直处理较高水平。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范围为0.44—0.72 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常年旱田最高,常年稻田最低,但常年旱田、12年果园、稻旱轮作田和枸杞田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全磷含量变化范围为 0.47—0.78 g·kg-1,常年旱田和枸杞田最高,常年稻田最低。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范围为30.86—59.77 g·kg-1,不同处理以枸杞田有效磷含量最高,和枸杞田大量施入磷肥直接相关;常年旱田次之,常年稻田最低。整体上,宁夏引黄灌区,有机物料长期投入的盐化旱田和 12年果园以及常年旱田3种利用方式下,土壤地力水平保持较高。

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比较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有机质的一部分,它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王磊,2017)。由表3可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范围为 67.82—277.16 mg·kg-1,最高的是长期有机肥投入的12年果园,其次为常年旱田,常年稻田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低。微生物生物量氮仍然是12年果园最高,常年旱田其次,其变化范围为7.87—78.98 mg·kg-1,平均占全氮的比例高达5.58%,最高值是最低值的10.04倍。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变化范围为1.72—6.06 mg·kg-1,平均占总磷的1.98%,其中盐化旱田中微生物生物量磷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常年旱田次之,而6年枸杞田含量最低,虽然枸杞田有效磷含量较高,但枸杞田长期施用化肥,缺少有利于微生物扩繁的碳源投入,微生物生物量氮磷都偏低。微生物生物量C/N比平均为4.7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盐化旱田最高,达到6.22,其次为6年生枸杞田,由于微生物生物量氮较低,带来较高的C/N比。整体上,长期有机无机配施条件下的 12年果园和常年旱田微生物生物量炭、氮水平最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保持,常年淹水条件下的常年稻田微生物生物量水平最低。

表2 供试土壤的基本化学性质Table 2 Basic chemical properties of experimental Soil

表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Table 3 Effect of different land management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磷脂脂肪酸(PLFA)摩尔组成比例分析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均含有各种饱和的、不饱和的、甲基及环状脂肪酸及总脂肪酸量,其中试验鉴定C12—C20的35种磷脂脂肪酸(图1、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PLFA总量变幅为 81.1—94.8 nmol·g-1,均值为 88.05 nmol·g-1,排序为盐化旱田>12年果园>稻旱轮作>常年旱田>枸杞园和常年稻田;磷脂脂肪酸的总量与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相关,其中PLFA总量与有机质相关系数为r=0.5527(P<0.05),所以有机质较高的盐化旱田取得最高值,有机质最低的常年稻田取得最小值。PLFA总量与 pH呈显著相关(r=0.6387,P<0.05),与可鉴定特征脂肪酸种类呈显著相关(r=0.763,P<0.05)。

图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摩尔组成总量Fig.1 Amount of Mol composition of PLFA in soil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图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摩尔组成比例Fig.2 Variation of Mol composition of PLFA in soil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PLFA含量差异显著。由图 2可知,常年旱田代表好氧细菌的饱和脂肪酸14:0比例最高,PLFA 含量为 25.62 nmol·g-1,占PLFA总量的 26.13%;其次由反异好氧细菌16:0anteiso表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次之,PLFA含量为18.19 nmol·g-1,占PLFA总量的18.55%;代表真菌的饱和脂肪酸 18:3 w6c (6,9,12)含量为 2.7 nmol·g-1,占PLFA总量的2.75%。12年果园代表好氧细菌的饱和脂肪酸14:0、16:0、18:0比例最高,PLFA 含量分为 9.85、16.01、26.13 nmol·g-1,此者占PLFA总量的55.56%,但同时代表真菌的饱和脂肪酸 18:3w6c (6,9,12)含量达到 9.24 nmol·g-1,占PLFA总量的 9.87%。枸杞地代表好氧细菌的饱和脂肪酸14:0、16:0比例最高,PLFA含量分为13.45、15.54 nmol·g-1,此两者占PLFA总量的34.83%,代表真菌的饱和脂肪酸18:3w6c (6,9,12)含量为2.57 nmol·g-1,占PLFA总量的3.09%。常年稻田代表好氧细菌的饱和脂肪酸14:0、16:0比例最高,PLFA含量分为14.43、18.89 nmol·g-1,此两者占 PLFA总量的37.50%,代表真菌的饱和脂肪酸18:3 w6c (6,9,12)含量为2.57 nmol·g-1,占PLFA总量的3.29%。盐化旱田代表好氧细菌的饱和脂肪酸 14:0、16:0、18:0比例最高,PLFA含量分为12.07、14.07、27.06 nmol·g-1,此三者占PLFA总量的53.98%,但同时代表真菌的饱和脂肪酸18:3w6c (6,9,12)含量达到13.6 nmol·g-1,占PLFA总量的13.80%。稻旱轮作代表好氧细菌的饱和脂肪酸 18:0比例最高,PLFA含量为21.93 nmol·g-1,占PLFA总量的22.82%;代表革兰氏阳性细菌的饱和脂肪酸16:0 iso比例次之,PLFA 含量为 19.11 nmol·g-1,占 PLFA 总量的19.89%;但同时代表真菌的饱和脂肪酸18:3 w6c (6,9,12)含量达到 8.18 nmol·g-1,占 PLFA 总量的8.51%。总体上,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好氧细菌14:0、16:0和18:0比例最大,革兰氏阳性细菌16:0iso在12年果园、稻旱轮作田中含量显著提高,放线菌次之,而真菌18:3ω6c在12年果园、盐化旱田、稻旱轮作3种利用方式下含量升高,并以盐化旱田含量最大,表明真菌适应盐化逆境能力更为突出。

如图3所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LFA含量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提取的主元向量的两个主分量 PC1和 PC2的贡献率分别为 55.94%和27.89%,累积贡献率达到83.83%,可以认为这两个主分量可以解释磷脂脂肪酸的特征,且以PC1为主。在同一点的枸杞园、常年旱田、常年稻田投影点都在PC1正端,说明这3种土地利用方式结构相似,和此3种土地利用方式属于同一区域采样点直接相关。但与这3种利用方式同为一个区域的12年果园却在PC1负端,主要是12年果园长期大量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盐化旱田和12年果园投影点相近,同在主分量PC1和PC2的负端,表现出相近的磷脂脂肪酸含量,相似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两样点有机质、全氮及全磷含量相近直接相关,相同的土壤肥力状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相近。常年稻田及枸杞园投影点相近,可归为一类。稻旱轮作和常年旱田同处于PC2的正端,但又处于PC1的正负两端,两样点土壤化学性质具有显著差异,但水旱交替促进稻旱轮作田保持了适宜的水分条件,形成特有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2.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区系分布特征

图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摩尔组成主成分分析Fig.3 The analysis of Mol composition of PLFA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表4 不同土地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分布(PLFA法)Table 4 Effect of different land management on microorganism structure (PLFA)

由表4可知,宁夏引黄灌区12年果园、稻旱轮作田、枸杞田和盐化旱田,土壤微生物区系以细菌为主,真菌次之,放线菌最低,由于真菌数量的增高,相应真菌/细菌显著升高,放线菌/细菌明显降低;而常年旱田和常年稻田,土壤微生物区系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真菌最低,相应放线菌/细菌明显升高,表明微生物区系特征显著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常年旱田、稻旱轮作田和枸杞田显著提高了土壤革兰氏阳性细菌数量,相应G+/G-比值显著升高,而此 3种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条件较差,可见革兰氏阳性菌与干旱程度显著相关。革兰氏阴性细菌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含量相差不大。长期连作的12年果园和受盐渍化胁迫影响盐化旱田,真菌数量显著增加,相应真菌/细菌比例显著增加,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剂及G+/G-显著降低。

由表5可知,土壤微生物总磷酸脂肪酸与土壤pH、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磷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细菌磷酸脂肪酸量与土壤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氮、有效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真菌磷酸脂肪酸量与土壤 pH、有机质、微生物量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放线菌磷酸脂肪酸量则与土壤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磷酸脂肪酸来说,与土壤各指标无显著性相关,但革兰氏阴性菌磷酸脂肪酸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效磷、微生物生物量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3 讨论

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数量以及功能多样性等群落特征的变化能敏感的反映土壤的质量(李东坡等,2005;赵艳等,2007;Chu et al.,2007;Smith et al.,1990),反之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导致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朱珂等,2018)。土壤利用方式不同,土壤养分含量有较大差异(王振芬,201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受到显著影响(杜宁宁等,2017)。本研究发现,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常年淹水条件的常年稻田土壤肥力水平低下,微生物生物量最低,而稻旱轮作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提升,长期秸秆还田的盐化旱田、长期有机无机配施的12年果园以及常年旱田3种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平最高,相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炭、氮含量最高,和王磊(2017)在苹果园施用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进而提升土壤肥力、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潘孝晨等,2019)、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水平(贾伟等,2008)的研究结论一致。整体随着水地、水旱轮作、旱地模式的变化,土壤肥力水平逐渐提高,说明干旱半干旱区土壤肥力水平、微生物活性和土壤水分条件直接相关。

表5 土壤性质与各种微生物磷脂脂肪酸间的Pearson相关性Table 5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es among soil microbial PLFAs and soil properties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Ball-Coelho et al.,2001)。宁夏引黄灌区12年果园、稻旱轮作田、枸杞田和盐化旱田,土壤微生物区系以细菌为主,真菌次之,放线菌最低,由于真菌数量的增高,相应真菌/细菌比例显著升高,而常年旱田和常年稻田真菌数量最低,表明微生物区系特征显著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华菊玲等(2012)研究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下降(李志刚等,2012;周宝利等,2010),本研究12年果园连作条件下,真菌数量显著上升,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下降,研究结果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磷酸脂肪酸与土壤pH、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磷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而刘晶等(2018)研究发现豫西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PLFA总量、表征细菌和真菌PLFA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较为一致。

磷脂脂肪酸(PLFA)是磷脂的构成成分,具有结构多样性和生物特异性,土壤中PLFA的存在及其丰度可揭示特定生物或生物种群的存在及其丰度(颜慧等,2006)。李忠佩等(2007)研究发现亚热带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生物和生物化学性状有显著不同,其中稻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等均较该区的旱地和林地土壤高。而本研究发现,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PLFA总量高低排序为盐化旱田>12年果园>稻旱轮作>常年旱田>枸杞园>常年稻田;也即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地区,常年旱田或水旱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等均较该区常年稻田土壤高,和亚热带地区结果截然不同。同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好氧细菌14:0、16:0和18:0比例最大,革兰氏阳性细菌16:0iso在12年果园、稻旱轮作田中含量显著提高,放线菌次之,而真菌18:3ω6c在12年果园、盐化旱田、稻旱轮作3种利用方式下含量升高,并以盐化旱田含量最大,表明真菌适应盐化逆境能力更为突出;12年果园次之,长期果树连作条件下真菌数量明显增高。同时,土壤含水率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常年稻田长期淹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PLFA主成分分析表明,灌淤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土地利用方式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说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导致了土壤微生物功能群落的不同。综合分析发现,长年有机无机配施常年果园利用模式和秸秆还田常年旱田利用模式,土壤肥力水平高,微生物生物量较高,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多样性丰富,可视为宁夏引黄灌区较为适用的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有利于区域土壤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4 结论

本研究对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长期秸秆还田的盐化旱田、长期有机无机配施的12年果园以及常年旱田3种利用方式下,土壤地力水平较高,相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炭、氮水平最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保持,而常年淹水条件下的常年稻田土壤肥力水平低下,微生物生物量最低,而稻旱轮作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提升。宁夏引黄灌区磷脂脂肪酸PLFA总量变幅为81.1—94.8 nmol·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为盐化旱田>12年果园>稻旱轮作>常年旱田>枸杞园>常年稻田;好氧细菌14:0、16:0和18:0比例最大,革兰氏阳性细菌16:0iso在12年果园、稻旱轮作田中含量显著提高,放线菌次之,而真菌18:3ω6c在12年果园、盐化旱田、稻旱轮作3种利用方式下含量升高,并以盐化旱田含量最大,12年果园次之,表明真菌适应长期连作和盐化逆境的能力更为突出。相关分析表明,宁夏引黄灌区土壤微生物总磷酸脂肪酸与土壤 pH、微生物量碳及微生物量磷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盐化旱田和12年果园具有相近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两样点有机质、全氮及全磷含量相近直接相关,相同的土壤肥力状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相近。通过对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有机无机配施常年果园和秸秆还田常年旱地种植是适用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

猜你喜欢

旱田生物量土地利用
轮牧能有效促进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稳定性
环境保护下旱田改水田需要注意的问题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旱田改水田对黑土pH、电导率及酶活性的影响
旱田改水田的关键操作技术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生物量高的富锌酵母的开发应用
基于SPOT-5遥感影像估算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氮累积量
水分胁迫对烤烟氨同化和生物量的影响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