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环”探究——引领学生智慧学习

2020-05-28潘苗苗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智慧学习备课

潘苗苗

摘要:以“浙教版”九下“3.2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1)”一课为例,探讨如何运用“七环”探究法备好一节课,展现出“遵循认知规律,理解知识意蕴,体现数学思想”的意境。

关键词:“七环”探究法;备课;智慧学习

作为易良斌名师工作室的学员,我最近一直在学习易良斌老师的《中学数学教与学——研究与引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12月版)这本书。借助“五例”“四解”“七环”帮助学生学习教科书上的概念、命题、定理、法则,学会挖掘知识表层下所蕴含的知识,引领学生智慧地解决数学问题成为我们工作室学员的共同教学追求。下面结合“浙教版”九下“3.2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1)”一课,谈谈如何运用“七环”探究法备好一节课,展现出“遵循认知规律,理解知识意蕴,体现数学思想”的意境。

一、教学准备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浙教版”九下第三章“三视图与表面展开图”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研究三视图的画法和识别。图形是描述物体形状及大小的最好的语言。三视图具有广泛的应用,它是空间几何体的一种表现形式、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它是认识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表示形式的基础,是学好立体图形的前提,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在教材中起着衔接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都能较好地完成几何证明类题目。大部分学生都有光线投射成影的感知和体验,也具备绘制平面图形的能力,但对三维空间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不具备绘制立体图形的能力,因此,三视图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关键。本节课学生最大的困惑在于画三视图时各图形的大小。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除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我还在重点环节采用小組讨论的方式来突破难点,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成功。

(三)教学内容分析

无论是在知识的传承方面,还是在能力的发展、思维的训练方面,本节内容都属于“图形的认识”部分的重点。在学生简单地学习了三视图的定义后,我在本节课中以基本几何体的画法为切入点,从中引出绘制三视图应注意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解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笔者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正投影和三视图的概念,了解直棱柱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数学思考:掌握三视图的绘画法则,虚线、实线的使用,会从正投影的角度理解三视图。

问题解决:会画长方体、直棱柱等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情感态度:在学习、思考、归纳、应用的过程中,促进智慧生成。

教学重点:三视图的概念和绘画法则。

教学难点:认识三视图的概念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实施

第一环:分析问题,寻找联系。

三视图的形成是动态的,其过程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因此本节课的特点是难说、难画、难想。常规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缺乏直观性和探究性,学生会缺乏体验,感觉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在探究三视图的相关概念及画图规则时,我出示课前准备的工具,借助Flash动画演示三视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形成真实感受,形象直观地体会三视图的形成原理,理解三个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和遵循的法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在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由静到动,加强直观性和启发性,使学生在观察图形的联系、运动与变化中思考:三个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和规律是什么?看到什么样的图形?有何新发现?绘制三视图应注意哪些问题?我采用追问的方式推动学生的数学理解,借助测量工具量一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出三视图的概念、三视图的法则,使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想就透。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平台,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思考、实践,从而发现规律、获得知识、体验成功。

第二环:尝试建模,探究问题。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如何把学生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呢?我鼓励学生观察、猜想、尝试建模,通过动手量量、画画以及小组互助探寻三视图的画法。

(1)这个长方体的四条侧棱在水平投影面上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

(2)画出长方体在水平投影面上的正投影(棱A1A在水平投影面上的正投影为A`),得到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它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

由上面的探究可以发现,沿一个方向的物体的正投影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为了全面地反映一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除了水平投影面,人们常常再选择正面和侧面两个投影面,画出物体的正投影。我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这个长方体的四条侧棱在水平投影面上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画出长方体在水平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得到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它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一个在水平投影面上的正投影能全面地反映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吗?引导学生用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描述,形成数学命题与模型,为解决问题环节做好铺垫。

第三环:求解问题,策略解决。

物体在某一投影面的正投影是一个平面图形,先确定特殊点的正投影,再确定物体的正投影。为了正确清楚地反映物体,物体、投射线和投影面之间常常选择特殊的位置关系。教师要避免生硬地告诉学生结论,然后让学生模仿,可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进一步强化三视图作图的相关规范。主视图和俯视图共同反映了物体左右方向的尺寸,通常称为“长对正”;主视图和左视图共同反映了物体上下方向的尺寸,通常称为“高平齐”;左视图和俯视图共同反映了物体前后方向的尺寸,通常称为“宽相等”。

一般情况下,建立数学模型后,学生自然会去联想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联系之前的活动,得到启发,寻求证明思路。我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创设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新颖独特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实现由“实验操作”到“具体论证”,实现图形之间的完美转化,自然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四环:检验结果,反思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探索和讨论提供条件,使其经历数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在本环节,我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归纳与总结的习惯。

画物体的三视图,首先确定一个正前方,分别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正上方观察分析,按照三视图的画法: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作出对应的三视图。作图时,能看见的轮廓线和棱用实线表示,不能看见的用虚线表示。课堂知识和研究问题方法的双重总结,既对知识进行回顾,也给今后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学生懂得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推理”是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套路”,学会了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

第五环:交流评价,提升价值。

在本环节中,学生思考怎样运用三视图来解决小到包装盒子,大到汽车、轮船、飞机制造等相关问题,同伴交流互学,分享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六环:引申推广,类比迁移。

既然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我们再看看它是否可以进行推广。如果先前解决过的问题是一个具体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经验,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归纳、类比、猜测等得到普遍的结论,将结论一般化。在学生小组研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对于学困生及时给予指导,同时作为学生的伙伴和助手,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第七环:拓展应用,创新问题。

学生基于个体对问题的不同理解,通过现实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索,获得了用数学眼光和数学思维解决未知问题的本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横纵双向拓展、类比学习、思维留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思考出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要学、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课堂小测试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教师借此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调整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小测试设计要有层次,强化知识点的掌握,注重知识、方法的灵活应用。

三、教学反思

机械地背公式、题海战术并不能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只有感知和领悟了数学知识的意蕴,理解数学思想,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解题策略的锻炼过程中,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会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由静到动,加强直观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使其形象直观地体会三视图的形成原理,洞察数学的本质。我借助图形的联系与综合、运动与变化,为学生学习三视图的画法获得猜想做铺垫,培育学生的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目标。

从数学知识教学的角度看,教师应特别重视基本算法、核心概念、重要定理、关键公式及其形成过程,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情境来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挖掘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看,我们首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敢于质疑、善于反思的课堂环境,并切实鼓励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用一定的策略来指导和实施。

从问题来源的角度看,我们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要善于从多视角、多层面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上看,师生都应该主动地自我调控思维过程,重视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批判性训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问题解决的价值上看,通过深入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学习经验,更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学。

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否得到提高,还要看老师能否很好地引导和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计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發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易良斌.中学数学教与学:研究与引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智慧学习备课
以生为本构建语文慧学课堂研究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
“智慧学习”提升党员教育的科学性与信息化水平
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云班课实现智慧学习
智慧学习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智慧
孩子刚入学,父母咋“备课”?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