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栾川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蓝田发展的启示

2020-05-27马双双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三农问题经济发展

马双双

摘要:县域经济主要有以下特点:农村地域范围广、务农人数多,以农作物产量获得收入为主要途径来维持民生。目前,三农问题是事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重中之重。本文借鉴栾川县发展经验,来分析蓝田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给蓝田发展提供了的相关参考建议,希望对蓝田县域经济发展有所用益。

关键词:三农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

中国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陕西蓝田县,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以秦岭为东南界,旁接商洛市洛南县;以库峪河为西界,跟其相邻的为长安区;以骊山为北界,临潼区、华州区与其相接。东西长64千米,南北宽55千米,总面积2006平方千米,约占西安市总面积的19.9%,距西安市区22千米。据有关数据统计,蓝田县2018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51.67亿元,比上年增长8.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28365元,比上年增长4.9%。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1.0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9全县生产总值107.34亿元,与2018年同比增长5.4%,增速排名全省第九名。

2蓝田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2.1人口结构因素是制约蓝田社会发展的决定条件

限制经济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正是人口结构因素,蓝田县的整体人口构建内,农业人口占到了整体的90.9%左右,居于前列。城镇人口在其中的占比未达一成。处于此类人口结构内,农民势必要借助农业化逐步朝着城镇化发展,积极推行落实城镇化发展战略,并不断增强整体城镇化水准。唯有如此,农民的人均收入才会有大幅度提高。

2.2蓝田县农民收入水平的制约因素

陕西处于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虽然蓝田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为蓝关镇,整个地区农民人均纯收益明显大于其余地区,但蓝田县的农民普遍的人均收入较低,且各个乡镇发展无法达到一致性的均衡。在这种收入不均的发展模式下,蓝田县政府所在地以及其他乡镇农民收入存在着非常广阔的发展范围和提升空间。

2.3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是影响蓝田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蓝田属于西安市管辖区域内,其自然资源跟地貌明显存有本质差距,纵观全縣地貌特征,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全县耕地面积共4.04万公顷,其中优质的耕地面积仅有1.15万公顷。而山、岭所占比例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0.4%,这种局限且恶劣的小面积天然耕地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为当地农民的增收,甚至导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寸步难行。

2.4蓝田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转移困难

从笔者在蓝田县内项目调研的具体情况来看,从中发现地区一些“50以及60后”农民始终闲在家中,工作不稳定,并且实际收益较低。不少年轻农民进城打工也是困难重重,难以一帆风顺。这种现象致使了蓝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

2.5蓝田市场经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和健全

当前我们发现主要有科技、市场、信息、资金等要素影响着蓝田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政府必须转化自身职能,积极为农民供应全面的市场资讯、资金扶持等,势必要击破体制块状分割,推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为提高农民收益做好政府服务职能工作。尽量在最短时间内优化蓝田县社会服务体系。

2.6工业发展的滞后

蓝田县因经济环节内的工业发展较差,从而促使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疲软,城市建设水平较差,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找到工作、财政赤字,经济总量偏低等一系列矛盾。

2.7市场化程度较低

资源配置具体形式逐步由以往的计划朝着市场转变,进而造成企业具体行为、政府职能以及相关转变相匹配的环节,统称市场化。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市场经济体系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滞后状态。市场化程度相比较低。

3.栾川县域发展概况及栾川模式

栾川坐落于河南省西部地区,其旁边为嵩县,西方则跟卢氏相接,南便紧靠西峡,北边可抵达洛宁,通常被称之为“洛阳后花园”。栾川县整体面积达到了2477平方千米,人们将其称之为“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该县为我国旅游强县以及全球十大乡村度假胜地。

栾川县全面运用区域地理长处跟本身资源,积极推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推动资源优势逐步朝着产业优势转化,开辟出一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部门联动、坚持市场化运作、坚持产业化发展的成功之路——“栾川模式”。

4.蓝田县域经济发展可借鉴的经验

栾川县乡村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其得天独厚的地理跟资源优势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相关政府部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将“生态立县”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全面普及旅游发展观念,进而达成“旅游富县”的建成目标,能够有效脱离贫困县的称呼,达成乡村兴旺。蓝田县与栾川县有很多相似之处,蓝田县有以下可以借鉴的地方:

3.1 政府科学规划引导

蓝田县政府应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支持力度,在习近平新时代带领下,蓝田县乡村旅游开始了新的发展旅途。

一为政府必须全面加强乡村旅游的规划工作。目前,县域旅游为乡村旅游发展必须经过的渠道,政府应当主动招聘这方面的人才,以此来对乡村旅游具体发展情况加以合理规整,严格遵守“一村一品”的原则,对乡村旅游建设加以全程规划,根据各乡镇地理资源的特质,再展开相关规划工作。

二为政府必须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帮扶工作。蓝田县政府做好领头工作,积极开展相关工作,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并落实具体的勉励政策,尽可能的对推行乡村旅游产业的农民加以合理补助,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三为政府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的宣传工作。相关宣传会受限于资金投入等要素,仅依靠景区推广会制约其影响力和发展空间。对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加以全面阐述,推行特色景区说明等服务都离不开政府的帮助与推广。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游客顺利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是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这也是衡量乡村旅游业是否可以进行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处。蓝田县应着力创建全程覆盖、移动共享的基本设备服务网络,试图将全部基础设备的不足之处都弥补上。

一为落实旅游线路交通建设工作。交通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蓝田县应要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推动道路建设,落实关键景点标牌。然后,完善城市与旅游景区的交通线路、景区与景区的环线串联程度。

二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由于当前蓝田县交通不便,自驾游的旅客占比较大。景区自身应当给出比较完成有效的规划方案,在景区内部建立立体式的停车场,有效解决车位不足的停车问题,必须提高餐饮水平跟优化住宿环境,增强相关食品质量安全的全面管理。

三为加快智慧蓝田项目建设。推动该项目的建设能够提高整体旅游质量跟实力。建立优质的新型智慧景区,有效运用支付宝以及微博等网络服务平台,让旅客能够及时了解旅游信息,并且,相对应的酒店信息等也能够一览无余,从实际和根本上实现一流的服务,同时让游客享受一流的旅游体验。

3.3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对栾川县而言尤为关键。始终坚守习近平推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观点,开展绿色发展方式,确保生态长久发展。蓝田在发展环节也需要关注下列几点:

一为建立跟增强环保理念。在乡村旅游业发展环节内,蓝田县居民跟游客自身都需要增强环保理念,对所有进入蓝田县旅游生活区的全体人员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

二为合理运用各项资源。蓝田县乡村旅游尚处于摸索时期,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仍处在蹒跚学步的进程中。此时此刻最应该要做的就是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节约资源、优化环境。做好污水处理以及绿化工程等基础设备处理工作,并落实对应配套。

3.4 加强产业融合发展

栾川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同质化对地区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作为负面事例,想要保证乡村旅游的长久发展,蓝田县要集合多类产业加以全面的复合型发展。

一为“旅游+农业”模式。具体而言,也就是将旅游与三农产业深度融合,把农村、农民和游客的供需相互结合,顺应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供应高水准的农乡旅游生活体验活动,以此来满足游客当下对接近美好自然的实质需求,让他们有接触自然、回归自然以及认知自然的机会。

二是“旅游+商业”。可通过“企业+产地+农户+专卖店”产业化运行形式,以农产品产品化企业为基本,以生产基地为关键,农民主要起到生产以及劳动的作用,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的问题,与此同时,依靠旅游业发展的方式增强农产品的知名度,以此来增大农产品销量,促使其良好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途径,为农民创造增收。

3.5 强化旅游品牌形象

旅游产品的研究以及设计能够有效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并将其作为关键引擎,要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全面推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增强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有效提高品牌的影响力。

一为尽量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蓝田应当充分依托核心景区已有的优势,带动沿线休闲农业的发展。通过资源整合打造一个“24小时”的旅游产业。实现随时随地有景随行,24小时实景在线。

二为打造特色乡村。以“一村一品”为主与区域经济跟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全面结合,始终坚守因地制宜发展,与此同时,关注休闲农业发展,并积极宣传跟落實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政策,在此基础上,创建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显著的旅游产业途径。

三为打造特有的蓝田品牌形象。依靠相关媒体库的创建,不断将深化推广区域优质的旅游产品,建立全面的媒体素材库,在其中具体涉及旅游基地的景点图以及产业品牌内容,实时热点和沸点话题等全面开花式的传播行为,会为蓝田县乡村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效应价值,更甚至会将蓝田旅游产业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品牌。

3.6 提升人员素质水平

乡村旅游服务能够有一定的限制,这也就造成人才问题日渐突出,乡村旅游在实际发展环节势必重视高水准人才的招聘跟培养,从根本上增强相关从业者的服务水准跟能力,通过优质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数量的游客。

一为积极引入高水平专业人才。政府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势必要关注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实,可采用跟国内高等院校展开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实现人才的流入和培养,或者升级乡村旅游管理队伍,改进当前已有的管理形式,全面招聘选拔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创造完善且充足的人才输入流动线,为“人才产业链”供应全面的后勤保障。

二为培育全能型人才。将重心放在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优质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增强旅游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准,为旅客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专门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展开讲座,对从业者进行科学培训,创建时事交流平台,并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和服务水准以及高效管理水平,对先关从业者人员加以全面培养,有效增强乡村旅游人才整体的素质能力,为蓝田县旅游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凌申.论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0(05):14-17+43.

[2]方亮.乡村旅游的升级与趋势研究综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4):50-53.

[3]唐松.乡村旅游:问题、困境与出路[J].中国乡镇企业,2014(01):10-13.

[4]彭顺生.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6,20(01):94-98.

[5]毛峰.旅游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转型与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16(11):27-29.

[6]刘奇.乡村旅游:中国农民的第三次创业[J].中国发展观察,2016(04):43-46.

[7]张文磊,周忠发.全域体验开发模式:区域旅游开发的新途径[J].生态经济,2013(02):29-32.

[8]刘孝蓉,胡明扬.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03):219-222.

[9]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08):307-314.

猜你喜欢

三农问题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审计策略优化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现代化建设中的“三农问题”
农村土地抛荒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
陇原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