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须有“我”的存在

2020-05-19王荣会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学风格个体笔者

王荣会

数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让笔者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师在语文与学生之间,充当着不可缺少的角色。而这个角色作用的发挥,既因为学科本身而具有共性,更因为教师个体本身而具有个性。笔者以为前者为一个语文教师立足于讲台奠定基础,决定着教师能否站稳讲台;而后者则为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动力,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凸显教师个体的价值意义,才能彰显语文教师这个“我”在语文与学生之间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以为初中语文教学,须有“我”的存在。

一、语文教学中“我”的价值

注重语文教师个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其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独特的,这独特即鲜明地表现在“有我”——有我的梦想,有我的思考,有我的真诚,有我的文采。语文教师作为语文的演绎者,必然带着自身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纳程度,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科乃至于课程观。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坚持结合个人特点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那无论对于自身的专业成长,还是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而言,都是极具价值的。

其一,“我”的个人风格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很多时候,语文教师都会说“我们集体备课了,讲法是一样的,但我们班就是不如其他班,学生实在是太差了”。实际上,这里最大的影响因素可能就是教师自身的风格。以课文朗读为例,教师的范读切忌平淡无奇,亦忌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而脱离学生的认知。譬如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言行,那在朗读课文之前,应当先向学生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逸事,让学生在情感上亲近闻一多,然后尽量以平缓的语气读“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要尽量展现出这些话睿智、辩证的一面,这样才能打动学生。而一旦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高了上去。

其二,“我”的语文演绎风格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会形成对语文学习的认识,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形成属于自身的教学风格,让学生感觉语文学科不再枯燥,非常有必要性。虽然说普通一线教师很多时候教学风格未必会很明显,但无论如何对语文教学都要有自己的认识。譬如教《最后一课》,笔者一直认为这篇文章既有传统认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有与学生内心想法相似的一面。今天的学生固然不大可能有逃学的念头,但课文之初的小弗郎士的言与行,却是不少初中学生内心所“向往”的。认识到这一点,笔者在教学中另辟蹊径,让学生重点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并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结果学生非常感兴趣,而逻辑上的必然结果是:充分认识到此时主人公的“轻松”,反衬了后面“最后一课”的“沉重”,同时整个学习过程也非常和谐,学生丝毫没有常见的枯燥、生硬记忆现成结论的负担。

这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我”的存在,用教师个体自身的风格去影响学生,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二、课堂上“我”的作用发挥

对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曾经有过多种描述,从最初的“人师”到后来“平行中的首席”,到“引领者”等,不一而足。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描述基本上都是面向教师群体提出的,是“标准化”“统一化”的要求,而教师个体要想真正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就必须凸显“我”的存在,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个个性十足、与众不同的语文教师形象。

课程改革以来,有人在对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及的三维目标的研究中发现,知识与技能是注重积累的过程,过程与方法是体会领悟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对生活、对人生的方向性引领。笔者常想,这些过程都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而教师的自我风格,对这种引导作用的发挥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设计自己是“旁白”者的角色,将文中的“我”换成“他”,然后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要实现一个转换,即将大脑中根据文字形成的“我”(小弗郎士)转换成笔者口中的“他”。这样实际上是将学生大脑中的“近景”换成了“远景”。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学生在切换视角的过程中,会对课文情节形成不同的理解,同时也会自发地比较这样两个远近不同的镜头,哪个描述更为合适。结果学生发现,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视角,更容易让学生形成认同感,对文章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而之所以有这种近乎另类的设计思路,就得益于笔者小时候在阅读的时候,对故事中以“我”作为主人公表述时形成的认识,看惯了以姓名为表述对象的故事,再变成“我”时有一种不适应。这一深刻的印象过渡到语文教学中,反而成为一个新的教学策略,这也算是“我”的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吧。

三、“我”引导学生的“语文生活”

如今,我们已经开始全面使用部编本教材,从“一纲多本”,向“一纲一本”回归,是为了呼应思想教育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个体形成符合自身特征的教学风格,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而言,显得更加重要。我们知道,部编教材在倡导学生阅读时,提出了“海量阅读”和“1+X”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怎样定位“1”的地位和价值,怎样确定“X”的内容,读的策略和方法是什么等,这都需要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这样才能实现真正尊重学生的“语文生活”。

语文生活是什么?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生成的心理认知,是学生面对字词、面对篇章的时候,所生成的精神世界。事实也无数次证明,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在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我”的与众不同,才能引领学生走入语文学习之境,从而营造属于学生自己的语文生活。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以风格鲜明的“我”的形象存在,能真正树立语文学科之魂。

作者简介: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教学风格个体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中小学教师教学风格现状的调查研究
常州市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与分析
名师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文化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高校数学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