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剑突下切口入路胸腔镜治疗胸腺瘤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2020-05-13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6期
关键词:纵膈入路腺瘤

叶 飞

(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江苏 南通 226600)

纵膈肿瘤为临床常见胸外科疾病,其中以前纵膈肿瘤更为多发,又以胸腺瘤最常见,临床主要对其采取的是手术切除治疗。在胸腔镜技术愈渐发展、成熟的态势之下,临床也将胸腔镜用于胸腺肿瘤切除治疗中,并发现存在着对患者伤损轻、术后恢复速度快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1]。其中经侧胸三孔、两孔或是单孔为手术常见入路,而后发现经剑突下入路也有着良好的手术视野暴露,因此被广泛用于胸腺瘤治疗当中[2]。我院就对近年采取经剑突下切口入路胸腔镜治疗胸腺瘤患者有关情况进行下文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胸腺瘤患者40例,全部病例均经CT检查,评估手术可完整切除,评估其心肺功能可耐受手术,并无绝对手术禁忌。其中2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79岁、平均50.3±3.1岁,另外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4~76岁、平均49.8±2.7岁,两组之间基础资料数据值差异存在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经剑突下切口入路治疗患者皆行单腔气管插管,治疗体位取仰卧位,保持患者两腿分开的姿势呈“人”字形,常规做好消毒、铺巾准备后,行剑突下长约2 cm的切口,在对剑突后方的疏松结缔组织进行钝性分离之后,创建腔隙,于该孔置入12 mm戳卡,作为手术观察孔;并于左、右两侧锁中线和肋弓下1 cm处的位置分别做一切口,相应置入12 mm、5 mm戳卡,作为操作孔;连接CO2,气体压力设置在6~7 mmHg,先朝头侧分离胸骨后方疏松组织,再将两侧纵膈胸膜打开,于两侧的心膈角脂肪作为起始点,经膈神经前方朝上进行分离,分离到上至上腔静脉,左至无名静脉上,到胸腺上极,对胸腺和四周脂肪组织进行完整游离,注意术中对膈神经的保护,使用harmlock将肿瘤血管予以夹闭、之后做离断处理;术后,在肋弓下方切口位置置入1根24F引流管。

侧胸入路患者则于术前结合其肿瘤所在位置明确是经右胸还是经左胸的手术治疗方法;术中使用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取患者侧卧30~45度的角度,在腋后线第5或是第6肋间、腋前线第5或是第6肋间、腋中线第3或是第4肋间分别做手术切口,置入5 mm或12 mm戳卡,之后手术方式同对照组。

1.3 记录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胸腔积液、气胸及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情况;(2)同时比较两组术后切口疼痛评分:使用VAS模拟评分法对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进行评估,评分值范围自0~10分,分数越高、表示切口越为疼痛[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将其中的计数数据资料表达为例数、百分比的形式,用x2检验;其中的计量数据资料表达为均数±标准差的形式,用t检验。P<0.05代表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术后两组有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比数据表1可见: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胸腔积液、气胸和肺不张等有关并发症发生率10.00%较对照组40.00%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比较术后两组有关并发症发生情况[n(%)]

2.2 比较两组术后切口疼痛评分

关于术后两组患者切口疼痛的评分比较,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经正中胸骨开胸术曾是胸腺瘤切除金标准,但随着临床微创胸腔镜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侵入程度较低的手术方法愈来愈受到临床认可与应用,其中,经侧胸入路胸腔镜腺瘤切除术的实施常见起来,经过临床长时间的实践应用发现,经侧胸入路胸腔镜因视野较之于开胸手术差一些,所以容易导致发生肋间神经损伤、慢性切口疼痛等术后并发症[4]。相比较于经侧胸入路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术,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术更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临床获益显著。

表2 比较两组术后切口疼痛评分(±s,分)

表2 比较两组术后切口疼痛评分(±s,分)

分组切口疼痛评分观察组3.16±0.25对照组4.28±0.46 t 9.567 P<0.05

胸腺瘤患者需彻底切除胸腺瘤、胸腺瘤体组织以及前纵膈脂肪组织,才有利于保证治疗效果。在胸腔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变得成熟之后,胸腔镜手术在胸腺瘤切除术中得到了一定应用,其中,经剑突下入路是近年新采用的手术入路方式,和以往的侧胸入路比较来看,剑突下入路能够良好的暴露出前纵膈情况,尤其是左无名静脉、上腔静脉以及主动脉关系上,更能有效暴露[5]。同时,因术中经此入路能够打开两侧纵膈胸膜,将心包外脂肪组织和两侧膈神经充分暴露出来,也更利于彻底清扫淋巴结、减少术中可能对重要神经器官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上文研究结果见,观察组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少。不仅如此,于剑突下进入纵隔因避免了对肋间神经的损伤,因此有效缓解了术后疼痛。上文研究结果见,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情况较对照组更轻,提示患者术后疼痛应激水平有很好的缓解,综而可见经剑突下切口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更为安全。

综而以上,经剑突下切口入路胸腔镜治疗胸腺肿瘤,患者术后肺部等有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切口疼痛程度轻。

猜你喜欢

纵膈入路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纵隔子宫妊娠79例探究
你了解纵隔肿瘤吗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分析
子宫纵膈会影响怀孕吗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