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腔闭式引流术后不同的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研究

2020-05-13董益超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6期
关键词:闭式自发性气胸

董益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大连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自发性气胸属临床常见呼吸内科危急重症,患者发病后胸膜腔内部负压转变为正压,如未能得到针对性治疗干预可诱发心肺功能障碍等疾病,部分病情危重患者存在致死风险[1]。临床治疗自发性气胸多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后需长时间制动,加之疼痛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肺复张效果不佳[2]。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肺复张效果,临床多采用持续负压吸引,不同负压数值的临床应用效果尚存争议。本次研究将我院就诊的84例患者作为基础性评估分析样本,研究并分析不同负压吸引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6月我院医师开展为期1年的研究,期间就诊自发性气胸患者84例,经X线或CT检查,患者单侧肺压缩面积为30~90%,符合自发性气胸临床诊断标准,且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依据负压不同均分为A组(-5 cmH2O)、B组(-10 cmH2O)、C组(-20 cmH2O),A组中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38.69±5.22)岁,左侧16例,右侧12例。B组中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74±5.21)岁,左侧15例,右侧13例。C组中男14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77±5.29)岁,左侧17例,右侧11例,基线资料对本次研究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部84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均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配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医师将患者体位调整为半卧位,穿刺点设置为锁骨中线部第2肋间隙区域,麻醉方式为局部麻醉。穿刺操作中需确保穿刺针与穿刺点周边皮肤垂直,如穿刺期间产生空落感需进行回抽操作,出现气体后进针停止。经由穿刺针尾部穿入10~20 cmJ型导管,导丝妥善固定,并将套管针退出,配合采用血管扩张器将入路扩宽。沿导丝向胸腔内送入8~12 cm8Fr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固定后将导丝拔出。妥善连接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溢出水泡后连接引流片及负压吸引器,调节吸引压力。3组患者均采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A组患者压力值为-5 cmH2O,B组患者压力值为-10 cmH2O,C组患者压力值为-20 cmH2O。密切监测患者临床症状,如无异常表现,胸腔内无持续性气体引出,可行X线胸片检查,如确诊为肺复张,需夹管持续观察24~48 h,二次复查X线胸片,无复发后拔管。

1.3 评价标准

统计并评估组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依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院内制定的自发性气胸临床疗效分析方法为主要标准,如患者依据上述标准评估为显效(气胸吸收,肺压缩超15%)及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肺压缩不足15%),可认为临床治疗有效,将显效及有效例数在患者总数中占比作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统计并评估组间住院时间、肺复张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x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 果

2.1 统计并评估组间临床疗效、住院时间、肺复张时间

统计并评估组间临床疗效、住院时间、肺复张时间,研究组患者优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统计并评估组间临床疗效、住院时间、肺复张时间[±s,n(%)]

表1 统计并评估组间临床疗效、住院时间、肺复张时间[±s,n(%)]

注:与A组、C组相比,B组优势显著,*P<0.05

组别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有效住院时间(d)肺复张时间(d)A组(n=28)14721(75.0)11.09±3.557.08±1.74 B组(n=28)18927(96.4)*7.33±2.31*4.09±1.27*C组(n=28)12820(71.4)11.28±3.416.99±1.35

2.2 统计并评估组间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并评估组间并发症发生率,A 组患者皮下气肿2例,复张性肺水肿3例,穿刺部位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28)25.0%,B组患者复张性肺水肿1例,穿刺部位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8)7.1%。C组患者皮下气肿4例,复张性肺水肿3例,穿刺部位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28)32.1%,B组低于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临床治疗自发性气胸多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其主要缺陷为硅胶材料导管影响肺内气体排出,肺复张效果不佳,患者术后恢复速度缓慢[3]。为提高自发性气胸患者治疗及预后效果,解决胸腔闭式引流存在的问题,需配合行持续负压吸引。

现阶段,临床关于持续负压吸引的具体压力数值尚无定论,自发性气胸患者受病情影响,呼气状态下肺内压力偏高,过低的负压吸引压力可导致肺内部气体持续经创口部位进入胸腔内,并由水封瓶溢出,患者胸膜创口部位愈合速度减慢,不利于术后恢复[4]。自发性气胸患者气道阻力偏大,吸气状态下胸腔负压上升,如负压吸引压力数值过低可导致排气结束后肺复张速度过快,极易引发肺水肿等并发症,负压数值过高则影响残留气体排出体外,不利于疾病的预后效果改善,为此需选择适中的持续负压吸引压力数值[5]。梳理分析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可知,采用-10 cmH2O的B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A组、C组,住院时间、肺复张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C组,据此可认为自发性气胸患者持续负压吸引中采用-10 cmH2O压力数值疗效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肺复张时间及住院时间,有助于治疗及预后效果的提升。

由此可知,自发性气胸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采用-10 cmH2O负压吸引治疗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闭式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高炉半闭式液压油箱的开发和应用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自发性冠状动脉螺旋夹层1例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液压机闭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一种闭式静压回转工作台新型结构设计
4例自发性肾破裂患者的护理
QTB-HST系列闭式直推启闭机通过新产品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