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精准化实践模式

2020-05-11魏然孙仕勇

党政干部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校

魏然 孙仕勇

[摘  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积极探索提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西南科技大学某基层党支部作为教育部首批入选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在校院两级党委的领导下采用精准化党建理念进行长期探索,构建了一套“个体靶向化、支部规范化、党委整合化”的精准化实践模式,通过多维性、动态性及整合性的方式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精准化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03-0042-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对于新时代的高校而言,这一重要论述意味着对其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组织力的内涵本就十分丰富,既包含组织制度的设计与完备等硬指标,又包含组织文化的塑造与推广等软指标[1],而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高校工作及战斗力的基本依托,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其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提升其组织力更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018年,出台了《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重要党建决策,进一步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建设提出了规范性要求。然而,具体的路子如何走?实践的方案如何抓?还有待实际工作的探索与检验。

本文将结合西南科技大学某基层党支部于2018年度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的成功案例经验,对如何精准化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进行深入探讨。

一、当前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面临的困境

所谓组织力,本质上是指一种基于科学的组织结构及整合的组织资源所产生的合力,其形成包含两个方面的核心要素:一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及相应机构设置,二是具有共同愿景且分工明确、联系密切的组织成员团队。[2]前者是组织形成的基本前提,后者则是组织运行的决定因素。而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来讲,由于必须突出其政治功能,故而其组织力的内涵是以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和基层师生党支部三级组织体系及相应的组织资源为基础、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目的、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顺利发展为目标,对师生进行引导、整合及动员的能力。此种合力包含了领导力、凝聚力、覆盖力、推动力、革新力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然而,对标《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及《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可以发现,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构建及提升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困境。

1.高校党建工作体系的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尚不够完善,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监督管理难以精準施策发力。这主要是指当前一些高校在党建工作体系方面的顶层设计不足,导致党建与业务工作在组织设置、任务实施及考核评价方面存在“两张皮”现象,党建任务目标难以落到实处。

2.基层党支部带头人难以选优配强,导致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突出,产生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一些教学科研业务突出的青年党员在党务经验方面不足、而党务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往往专业化能力又较弱,加之基层党务工作千头万绪,对其领导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故而在缺乏政治忠诚、业务精湛的“领头雁”的情况下,党建工作质量不佳。

3.基层党组织生活缺乏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统一,导致组织生活形式单一、流于形式,难以对师生党员及群众产生教育、管理、监督、组织、凝聚、服务作用。同时,部分基层党支部建章立制不全,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不够严格,党建台账趋于形式主义,对于师生党员亟待解决的各项诉求了解不够、引领不足,故而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党性教育也难以入脑入心。

二、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精准化实践模式探索

针对上述困境并结合自身实际,西南科技大学某基层党支部展开了长期的实践探索,并形成了一套“个体靶向化、支部规范化、党委整合化”的精准化实践模式。该支部成立于2013年10月,现有党员15名,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5人,博士学位7人。支部在学院8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1个博士点的实验教学保障、学科平台建设、科研测试服务等方面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所谓精准化实践模式是指在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覆盖党员全体及业务领域全域的“党建+”融合探索,积极构建党支部“党建节点”与院系分党委、校党委“党建网络”的信息沟通一体化机制,促进三级党组织内部的联系与协调,从而聚焦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瓶颈、动态反馈支部发展状况并寻求上级党组织的精准施策。

(一)基本理念

该实践模式以精准化党建为基本理念。从内涵上讲,精准化党建理念是“精准化”管理文化特征与党组织建设工作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思想中强调“顺势而为”即“以科学理性支撑党性”这一新思路的具体体现。[3]追溯历史,以“精、准、细、严”为特征的精准化理念虽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的企业管理文化,但由于其本质是一种可以灵活协调人与物之关系、理性化解实践困境的管理模式,故而它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完成同样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当前面临着国内外客观形势和发展趋势都已发生深刻变化情形的执政党而言,长期执政地位的延续必须立足于党建总体思路及布局结构的改善和创新。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高校师生群体思想状态活跃、价值观念多元、社会影响力广泛等现实环境促使“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主题的落地生根更加需要“处理好党性与科学理性的关系”[3],即找准党性发展规律,用科学理性的思路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和党性观念,提升新时代牢固的组织力。该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要精准识别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动力来源。要筑牢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体作用,其根本性的动力来源在于党员队伍的质量。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意识,紧密结合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中心工作,精准识别针对党员队伍及师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建设契机,激发组织的活力。

三是学习常态化。为了促进党员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建好建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在院系分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该党支部通过精细制定日常学习规划来打造高质量的组织生活。例如,依照党建规划的“年历”与“月历”扎实推进“两学一做”教育,每月1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和党小组会;依据实际需要不定期开展支部委员会,支部书记根据校党委及院党委年度政治理论学习安排及支部工作实际讲党课,支部委员及每位支部党员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同主题学习内容开展“微党课”,从而形成“党员干部带头学+人人过关深入学”的学习模式。

四是活动创新化。为了提高支部党员的党性修养与思想觉悟,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党支部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特色党建活动。其一是结合教学改革打造“互动式主题党课”。支部全体成员通过参加“雨课堂”在线教育技术培训,将此智慧化信息手段用于“微党课”的建设过程之中,打破传统党课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的局限性,使每一位听课党员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发弹幕提问、点“不懂”探讨、在线回答问题考核,真正营造了思想互动、入脑入心的学习场景。其二是开展“以研促学、以行促学”的实践类“双促”组织活动。“以研促学”是指以学科建设中的重大科研项目为党建平台,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入探讨项目开展对于校院“双一流”建设及支部建设的意义,在实施方案的研讨中通过诸多细节问题的解决逐步提升支部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以行促学”则是指通过参观学习与社会服务实现“入脑入心”的宗旨,不仅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养料,使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扶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和九寨沟地震灾后重建等方面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学做互进、知行合一。

3.党委整合化。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及基层党支部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分别承担了不同的政治功能,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高校党的各项建设任务过程中,这种纵向的组织层级关系必须不断加强联系与协调才能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某基層党支部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着力构建与院系分党委及校党委的信息沟通一体化制度。该党支部书记在承担党务工作职责的同时,还担任专业教研室主任一职并被选为院党委委员,且基于其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学者身份,能够参加学校高层次人才座谈、学术交流及各种工作调研会议。利用上述学术资源及行政岗位身份,该支部甩掉“等靠要”的思想,主动积极地与校院两级党委沟通、建言献策,争取发展机遇的同时积极反馈发展绩效。一方面,促进党建决策的上情下达、基于基层党支部的特色开展订制式顶层设计与支持。另一方面,推动党建信息下情上传、动态调整基层党支部的发展方向并反馈其建设成效,最终实现促进学校“双一流”学科构建与基层党支部成长进步的“双赢”局面。在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后,该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得到校院党委的进一步支持和重视,未来将进一步从高校教工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探索、强化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系列特色党建活动和积极开展宣传工作等四个方面进行培育创建,这将继续强化既有的精准化实践模式,使该支部的成功经验得到更为广泛地推广。

三、精准化党建实践模式所蕴含的经验剖析

(一)聚焦问题、精准发力是培育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必要前提

要培育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必须找准当前基层党支部的现状和问题,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尽管现今许多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共性化问题,如政治引领作用不强、党内政治生活不严、团结凝聚师生不足、创新发展动力不够等[5],但这些问题产生于特定的微观环境之中,必须要聚焦式分析才能得以精准发力解决。如前所述,组织力的产生以组织运行结构的优化为前提,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而言,这便是要打造一支具有共同愿景、思想共识及行动效率的党员团队。然而,不同高校党支部具有所处学校类型、人力资源背景、业务发展方向的差异,故而要激发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参与学校的改革发展,就必须紧密围绕党员群体共同关注的现实利益问题来培育党组织的引领力、凝聚力和覆盖力。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教育引导支部党员统一价值思想、凝练团队效率,同心同德、攻坚克难,获得支部发展及自身利益获取的“双赢”局面。

(二)科学规划、做细做实是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基本途径

严谨有序的组织运行机制是高校基层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立德树人提供坚实保障的重要基础,而组织力的坚强有力源于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以及深入细致的执行过程。一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面临着政治引领、思想凝聚、教育管理、团结服务、改革创新的诸多工作任务,因而其组织力的丰富内涵决定了科学统筹的必要性,即针对党支部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和突破,才能更好地防范政治风险、筑牢执政根基。另一方面,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关键是要落实党建主体责任,这就需要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来细化任务举措、严肃组织纪律、提供激励保障。即做实做细的目的在于凝练标准化的党建工作流程,从而促使党员个体明确责任意识、把握学习进度、激发行为动力、确保工作效果。

(三)动态反馈、协调沟通是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保障

高校党委、院系分党委至基层师生党支部三级党组织之间的动态性沟通协调机制是确保管党治党责任逐级落实的根本,因而也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保障。如前所述,组织力的形成是要以组织资源的充分整合为前提,如政策扶持、人力汇聚、经费保障、宣传推广等组织资源的获取都必须通过校党委的统筹决策、院系分党委的落实推动以及基层党支部的贯彻执行来最终实现,这三者之间配合协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而,通过长效性的联动机制构建来强化三级党组织上下级关系间的主导联动责任。[6]首先,要从选优配强各级党组织带头人,尤其是基层党支部书记开始,构建整体沟通协调机制的关键衔接点,通过“点”的选树实现“线”的延伸、“面”的拓展。其次,要从制度层面固定基层党支部内部及与上级党组织之间的动态性沟通协调工作机制,辅之以一定的考核制度来确保沟通的频率、广度与深度。最后,要推动基层党建的传统方式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促使沟通方式的灵活多样、沟通效果的入脑入心。

四、结语

将“精准化”理念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尽管随着相关制度条款的不断出台,党建工作的基本规划已然方向明确、步骤清晰,但在实际的高校教育管理环境之中,如何克服各种实际困难却还任重而道远。西南科技大学“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精准化建设模式作为一种源于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其内在逻辑对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都具有良好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朝晖.组织文化与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路径研究[J].领导科学,2019,(02):25-27.

[2]郭茜.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479(2):71-76.

[3]刘彦昌.习近平从严治党思想及其对党建理论的创新[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5,37(1):68-73.

[4]李建强,黄海洋,陈鹏.高校党组织党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6)23-26.

[5]薛小平.全面提升组织力  建好建强高校基层党组织[J].中国高等教育,2018,(20):44-46.

[6]骆郁廷.论高校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J].思想理论教育,2017,(3):4-9.

责任编辑  攻  克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