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技双修、校企共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0-05-10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宋兴勇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 王 伟,高 飞,宋兴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是为产业服务的,要破解人才供需“两张皮”的问题就必须要从学校侧来解决,学校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需要打破一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产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的学生才能无缝对接企业的一线工作岗位,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本文以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构建并实施的“德技双修、校企共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进行剖析,以期抛砖引玉。

1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人才培养框架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以服务汽车售后行业、企业为导向,深入市场调研,明确企业岗位标准,掌握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校企深度合作,分析“供需矛盾”的原因,共商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引领,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使专业理论及实践技能逐渐积累叠加,同时坚持“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原则,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重点突出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思路,以一条主线、三个阶段、一个融通、一个融合来搭建人才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

2 基于产教融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

(1)开展市场调研、建立专业建设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市场调研,分析调研数据,形成调研报告,结合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建立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着力从需求调研、设置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条件保障、服务能力、人才培养满意度等6个方面来把控专业建设质量控制关键点。同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数据来源机构,及时掌握行业、企业前沿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获取专业调整相关数据,建设专业动态调整制度,快速适应因行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对人才需求变化。

(2)坚持立德树人,规范课程设置。采用“二纵二横”的课程设置原则,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依托学校德育工作“7S”管理体系,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与拓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强烈的责任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与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二纵”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1+X证书制度协调推进。“二横”是指中高职衔接和就业根据学生自身需要齐头并进。

图1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框架

(3)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规格。对标国家教育教学相关文件,结合企业、行业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人员岗位能力要求,对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产能需求,将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汽车售后服务行业、区域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与检测一线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现代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汽车维护、保养、生产和检测的基本技能和工作能力,能使用汽车生产、故障诊断工具维修汽车故障的相关技术,具备从事中等难度汽车故障检测、维修质量检测等能力,能胜任汽车故障维修、企业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具有“严谨、精细、诚实、责任、规范”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4)按照岗位需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加大创新力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推广信息化教学,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以产业技术发展为驱动的课程教学改革机制。按照国家发布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对接国际、国内先进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1+X证书制度的相关内容,同时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德技双修、工学交替”课程体系,强化工学交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优化课程结构,制订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和教材、工作页、技能操作指导书等。

3 实施“德技双修、校企共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学校搭台,行业企业参与,政府指导,积极创新并实践“德技双修、校企共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德技双修。德技双修贯穿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以感恩活动为载体,以主题班会为阵地,制订详细的思想品德教育实施计划,并严格实施。同时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积极发挥德育课、思政课在学生思想道德培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狠抓班集体建设,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一个育人育生的“桥头堡”,充分发挥全体教师育人功能和育人空间。

(2)校企共育。第一阶段: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共同参与学生(学徒)的选拔,明确校企育人“双重主体”职责,明确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关系,校企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参与所有评价和考核,互相监督教学过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第二阶段: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交替培养,获得专业基本技能,学生提前进入岗位,熟悉一线工作情况,了解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制订学习计划。第三阶段:在学校和企业进行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以获得专业核心技能为重点,以专项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和岗位能力需求考核为标准,培养学生就业技能,并考取专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产教融合。第一阶段: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第二阶段: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线,将“学历证书”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衔接。第三阶段: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学生学习活动融入企业生产活动,教学过程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发展的根基。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毕业生进入职场后的发展,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必须紧扣行业、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需求,做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顶层设计上要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和特色,要做到一专业一模式,不可千篇一律,毫无变化。在实践层面上需要制订好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把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培养质量、考核标准等具体落实、落地。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融合》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破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