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围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0-05-08叶海泉

广西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弹簧圈胃管围术

叶海泉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梧州市 543001,电子邮箱:yehaiquan2003@163.com)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CA)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约为0.5%~9.9%[1]。ICA一旦破裂,可造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有研究表明,ICA破裂在就诊前的死亡率约为13%~15%,总死亡率高达20%,且一半以上的存活者伴有残疾[2]。随着材料学和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已成为复杂形态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也逐渐被临床实践所验证。但有研究显示,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的感染风险较高[3-5],但影响患者围术期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较少。了解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对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168例ICA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及相应干预策略,为ICA破裂的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68例ICA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年龄≥18岁;(3)首次入院接受治疗者;(4)患者在介入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半年内接受过免疫治疗者;(2)合并恶性肿瘤者;(3)合并肝、肾、心及肺脏器疾病者;(4)不配合治疗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通过查阅患者的电子病历,获取相关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个人史、疾病史、生化指标、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动脉瘤数量、是否留置胃管、穿刺次数等。

1.2.2 感染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6]对患者围术期的感染情况进行评价,将满足以下任意1~2项的患者判定为围术期感染:(1)患者有黏稠痰、咳痰、肺部存在双肺干湿啰音;(2)发热、呼吸急促、白细胞增多;(3)胸片显示双肺片状阴影;(4)存在明显泌尿系统或消化道系统感染;(5)血常规、尿液等细菌结果呈阳性。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CA破裂患者围术期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的感染发生率为19.05%(32/168)。根据围术期发生感染的情况,将出现感染的32例患者纳入感染组,未出现感染的136例患者纳入非感染组,两组患者的年龄、Hunt-Hess分级、留置胃管情况、白蛋白水平及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及动脉瘤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手术期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2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围手术期的感染情况作为因变量(感染=1,非感染=0),以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年龄、Hunt-Hess分级、留置胃管、白蛋白、穿刺次数指标)作为自变量(变量赋值见表2),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Hunt-Hess≥Ⅲ级、留置胃管、白蛋白<35 mmol/L、穿刺次数>2次均为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3。

表2 变量赋值情况表

表3 ICA破裂围术期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ICA发生破裂后病情具有快速恶化的趋势,患者常表现出昏迷、意识障碍、剧烈头痛、眼眶痛等,严重危害生命健康[7-9]。血管内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ICA破裂安全、有效的手段,其中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可为动脉瘤颈提供支撑,对血流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10-11],也可避免弹簧圈载入瘤动脉而造成动脉血管闭塞或狭窄,治疗远期效果较好[12]。本研究结果显示,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感染的发生率为19.05%(32/168)。值得关注的是颅内破裂动脉瘤在围术期一旦发生感染,其临床预后通常极差。有文献指出,与未破裂动脉瘤相比,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治疗ICA破裂围术期的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升10倍[13],围术期感染是导致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明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ICA破裂提供参考。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留置胃管、白蛋白<35 mmol/L、穿刺次数>2次均为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有:(1)高龄患者局部软组织愈发松弛、动脉区皱褶增加,血管弹性差、凝血因子活性较高,加之基础疾病多、各系统器官功逐步减退、体力下降、活动量减少、免疫功能减弱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叠加[14-15],增加了围术期感染发生的风险。临床上应鼓励该类患者日常多活动,增加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2)入院前患者的Hunt-Hess分级较差者,通常预示着其蛛网膜下腔出血较严重,且极易发生动脉血管痉挛、脑组织水肿等不良并发症[16],续而加重病情,增加感染风险。临床上对该类患者应加强观察,术后加强抗栓治疗,增加随访次数。(3)患者长期留置胃管,增加了外界环境与机体内部环境的接触,利于病原菌入侵机体,从而增加感染风险。临床上应尽量缩短患者留置胃管的时间,必要时可采取早期经口进食。(4)白蛋白水平降低预示着患者营养状况较差,机体免疫功能相应降低,此时体内菌群平衡容易被破坏[17],从而增加感染风险发生率。临床上应适当对该类患者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感染风险。(5)穿刺属于侵入性操作,操作频率越高,穿刺部位在外界环境暴露的概率就越高,从而增加感染发生率。加之术者在操作过程中需接触患者和周围相关物品,也可成为病原菌传播中介,造成病原菌或细菌经接触和血液传播,从而增加感染的发生率[18]。因此,临床上在穿刺前应充分评估穿刺的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同时对患者穿刺部位和所用物品进行消毒,术者需注意个人手卫生,提高感染警觉意识。

综上所述,高龄、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长期留置胃管、白蛋白水平低、穿刺次数频繁均是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ICA破裂围术期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需对此类患者加强健康教育、体能活动、营养支持,同时做好术前评估,定期行相关检查,必要时给予相关药物治疗。

猜你喜欢

弹簧圈胃管围术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介绍一种导丝插胃管的方法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高龄吞咽障碍患者不同体位留置胃管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