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版技艺

2020-05-06雷金息

旅游纵览 2020年4期
关键词:刻字雕刻技艺

雷金息

中华文明之伟大,在于绵延千载而不绝。

文化之存续,一靠人传,一靠字传。人传,即口传心受;字传,即著述立说。然而,著述立说,若不归于文字,落于笔端,跃然纸上,则难以致远。遂有仓颉作书、蒙恬制笔、蔡伦造纸,使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著述已成,若悬之高阁,亦无利国利民之功。文化当四海流传,尽人皆知,方为举世之文明。然而,仅依靠人抄手写,毕竟不能适应当世之用,在此关键之时,雕版印刷之术应运而生。

传承千年的雕版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是珍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古老的传统工艺,被称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中国雕版印刷术始于公元七世纪时的民间,用于印刷佛教经像。唐玄奘法师(公元600~664年)就曾用回锋纸印制普贤圣像,施于四众。而现存标有纪年之雕版印刷最早实物,即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之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版《金刚经》。

进入宋代,雕版印刷术发展到鼎盛时期,至今宋版书籍也是古籍善本收藏中之名品。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不久,便下诏诸路保护寺院;敕令用金字、银字书写佛教经文。接着,宋太祖又派行勒等157人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大力弘扬佛教。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976年)敕命高品、张从信前往益州(今四川成都)主持雕刻大藏经,这次刻经,前后费时12年。最初刻制佛经5000多卷,后来又增刻1000多卷,并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全部完成13万块经版的雕造。这部佛经因刻于宋开宝年间,所以被称为“开宝藏”。《开宝藏》是我国第一部用木版雕刻,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官刻本的汉文佛教大藏经。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藏有许多雕版和雕版印刷的古籍。博物馆展示了从“印刷起源”到“雕版印刷”,再到“活字演变”,最后“告别铅与火”的时代,来到“信息时代”的历史变迁。

雕版印刷,是人类社会最早批量快速复制图文的工艺技术。2009年,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继承祖业,只为做得更好

在桂林小东江畔的光宏印社,墙上四周挂着雕版印刷作品和书法作品。工作台上堆放着许多雕版、印章的成品或半成品,刻刀、铲刀、圈凿、刨子等二三十种雕刻工具依次摆放,浓浓的墨香弥漫在每一个角落。一缕阳光从窗外斜照进来,申光宏正埋头雕刻新版,他紧握刻刀的右手,青筋凸起清晰可见。

停下手中的活,平时言语不多的他和我们聊起雕版印刷的“板路”,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申光宏出生在湖南一个崇文尚礼的村庄,申氏家族十分看重教育,从清朝开始,出了几代秀才。“秀才搬家全是书”,家族里明清时期的古书一大堆,申光宏没事总喜欢翻来看。“我小的时候,爷爷就教我读《增广贤文》、四书五经。我父亲看我肯学,又教我书法,我舅舅也喜欢舞文弄墨,我的启蒙教育来自于族人。”申光宏说,有一次,爷爷拿出了家训教他背诵,而这本家训正是由申氏族人用雕版印刷的。

他从事雕刻可谓传承祖业,他的父亲是雕刻的一把好手,在当地十里八乡家喻户晓。父亲雕刻时,他经常在一旁观摩,小小年纪便对雕版刻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据族谱记载,从清代中期开始,申光宏的族人就以雕版刻字印刷为业,远近闻名。太祖辈有两位不第秀才曾开馆收徒传授技艺,印刷一些幼儿启蒙的书籍、习字范本及家谱,并刻印一些年画、财神、观音、灶王、民间日历等。清末民初,湖南因動乱,家族中多人相继来桂林谋生,将祖传的雕版刻字印刷技艺带入桂林,并经营得有声有色。到了申光宏这一代,他不仅能够完整地呈现出古法雕版的技艺,还能加以自己对篆刻、书法的理解,让这门古老的手艺焕发出新生命力。“要想成为一名雕版大师,首先是深谙书道的书法家和精通画艺的画师,然后才是一位技艺熟练的木刻工。”申光宏说,“雕版刻字,融合了书法、篆刻等技艺。要跟学5年以上,才能够上手操作。”

为了更好地呈现雕版刻字技艺,申光宏从学习书法入手,遍临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张猛龙等碑贴。多年潜心研习,让他在书法界小有名气,桂林叠彩公园、木龙洞等诸多匾额均出自他手。

2012年,46岁的申光宏做了一件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报考中国书画等级考试九级。这是书法考试中等级最高的测试,能通过的人少之又少。第一次考试失败后,有人冷语,有人嘲讽,申光宏听了一笑了之。就这样,他连续考了4次,2015年,申光宏终于如愿拿下了中国书画等级考试九级证书,在广西能获得此项殊荣的人为数不多。

2015年,雕版刻字技艺被列为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光宏成为该项目的传承人。现在他经常受邀到中小学和一些大学院校讲授雕版技艺。

抓拳握刀 精雕细琢

雕版制作的工艺极为复杂,历经选材、制版、写版、校正、上版、雕刻、修版等工序。

选择木材。用于制作雕版刻字多半是选用梨木和枣木。要选那些不起线、横直结构紧密、光滑的木材。同时选作模版的部分必须没有树结、裂纹、虫蛀,没有弯度、扭曲,俗称为“青筒”。这样,木材锯板后边不会变形,也不会在雕刻或印刷时出现烂字等现象。

雕版印刷匠人对木材痴迷到什么程度?申光宏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以前的匠人是漫山遍野找好木材,有时候看到有人家里有棵好树,便苦口婆心求人家卖。如果主家不答应,匠人们只能采用下下策——“偷树”。“偷”了之后,就在树墩下放足够的“银花边”。通常“银花边”要用红纸或红布包裹,数额远远超过那棵树的价钱。主家看到“银花边”大概也就知道是匠人干的,第二天便拿上红包去匠人家里“恭喜”,匠人要摆酒席宴请。

木材加工。树木不能是枯死或老死的,必须是鲜活的树木。木材的最佳砍伐期是干浆少脂的秋冬交替时节。选择时辰动土伐木,备油盐茶米,撒在树木四周,焚香烧纸,杀鸡祛凶辟邪,请土地山神、五方龙神、鲁班先祖保佑平安。树木倒地前地上先放两根圆木架好,不要让树木直接倒在地上,以图吉利。砍伐回来必须马上将木头锯成所需厚度的木板,要放置在通风干燥的阁楼上,用布覆盖让其慢慢阴干,至少放一年以上才能够用。禁止暴晒,不能让寒风直接吹到木材,否则容易变形、开裂。

挑选到硬度适中、易雕刻的上好木料,再经水泡和水煮,达到平整、杀菌的目的,避免木板老化、变形,然后经干燥、平板、打磨等复杂工艺处理后才能雕刻使用。

雕刻。雕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内容缮写在棉纸上,用淀粉熬制浆糊,将书写好的棉纸反贴在模板上,待棉纸干透后,再在纸面上施香油,让字透过纸背显现出来,就可以按照缮写的内容进行雕刻了。另一种是直接将内容反书在模板上,然后刷上香油进行雕刻。后者对雕刻者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反书必须精研翰墨,通晓文理,精确地把握汉字的反向结体及反向用笔方法。

申光宏通常采用反书的方法进行雕刻。“雕刻者必须正身稳坐于台前,左手按扶模板,把握刻刀的轻重力度,右手抓拳握刀,指实掌虚,大拇指朝上,捻动刀柄,挪动刻刀轉向,以利于汉字的点、横、撇、捺,或者图像线条的雕刻变化。手指握刀,手腕用力,下刀稳准,刀深力重,干净利落,一刀一刻,不予修补。”申光宏说,一般熟练工一天能刻字100~200字。由于需要掌握“力”和“气”,从事雕版刻字的人多半都会习拳。“武术的境界讲究‘点到为止。雕刻也是一样,用力过大,笔画就会损坏;用力过轻,刻出来的字就无章法。同时,雕版刻字需要注意力十分集中,稍有不慎,刻坏一个字,整块版就前功尽弃了。”

多年来,申光宏雕刻了《圣人孔子像》系列、《毛泽东头像》系列、中华传统道德故事系列、佛教文化系列作品及《孙子兵法》《修身格言》《心经》等一批雕版作品。

时代在变迁,科技在发展。随着数码印刷技术的普及,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雕版印刷技术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的延续,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传承雕版技艺,留住刀尖上的时光,留住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猜你喜欢

刻字雕刻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商朝
———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On art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老外长城刻字”该如何面对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汉代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