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彩超监测及评价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

2020-05-06高文霞贾夏青范文斌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5期
关键词:残端房间隔室间隔

高文霞,贾夏青,闫 庆,范文斌,张 霞

(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0)

先天性心脏病即先心病,属临床常见先天性畸形,致病原因为胚胎阶段大血管及心脏发育异常,导致其解剖结构异常,胎儿出生后部分应闭合通道未能有效闭合也可导致先心病发病[1]。先心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喘息、心悸、口唇青紫色、呼吸困难等,如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可诱发肺炎、心力衰竭、缺氧等症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先心病的有效方案,通过心导管封堵术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评价与监测需利用心脏彩超辅助完成,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2年时间内接诊共计45例该疾病患者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心脏彩超监测及评价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4 月为本次研究起始时间,2020年4月为本次研究终止时间,研究样本数量共计45例,全部患者均符合先心病临床诊断标准,行心导管封堵术介入治疗。45例患者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范围为6-64岁,年龄均值为(40.27±5.88)岁。45例患者中18例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缺口内径为10-32 mm;15例为室间隔缺损,属肌部与膜部缺损,缺口内径为8-11 mm,其中5例患者伴膜部瘤形成,4例患者筛孔型缺损;12例患者动脉导管未闭,长度为1-6 m,内径为4-9 mm.

1.2 方法

诊断:依据患者心脏超负荷临床表现及症状,利用心脏彩超扫描患者心脏,X光辅助下完成先心病疾病类型诊断。依据缺损位置、大小、数量、边缘整体程度等信息,精确诊断先心病,为确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信息。

术前检测评估:术前45例患者均行二维心脏彩超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离筛选。确定房室间、大血管与心室间相互解剖位置关系,测定房室腔、大血管内径,评估患者心功能及心脏瓣膜形态结构、开启与闭合能力。如患者伴有巨大缺损、需实施外科手术矫正畸形等,不得进行介入治疗。对患者缺损部位实施多角度扫查,评估缺口形状、直径、血流方向及流速、周边组织状态及关联度,测定动脉未闭合导管长度。如患者为房间隔缺损,需测定房顶部与缺口残端距离、上下腔静脉距离、十字交叉距离等指标。如患者为室间隔缺损,需测定肺动脉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与残端距离。

术后评估:先心病患者行封堵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行心脏彩超复查,观察患者心脏功能及封堵器位置是否存在异常,评估血液分流是否彻底消失,观察房室瓣启闭是否正常,测定房室腔、大血管内径,评估心功能是否恢复,通过多次扫描对患者治疗及预后效果进行评估。

2 结果

45例患者中43例置入封堵器成功,术后复查均无残余分流,2例患者封堵失败。通过对45例患者治疗及预后效果评估可知,40例患者即刻行心脏彩超检查无过隔血流,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后存在微量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分流自行消失。1例室间隔缺损后术后3个月复查产生三尖瓣反流。2例房间隔缺损患者缺口形态不规则,面积较大,术前经心脏彩超检查缺口直径测量结果偏低,术中更换封堵器后封堵效果不佳,经术后心脏彩超检查确认封堵失败。

表1 评估45例患者治疗效果

3 讨论

先心病属临床常见先天性畸形,致病原因与出生后自动关闭通道未能关闭及胚胎时期大血管与心脏形成障碍等有关[3]。部分先心病患者病情轻微,对机体循环功能无不良影响,无需针对性治疗,大部分患者需实施手术治疗。临床治疗先心病的主要方案包括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其中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得到临床日益广泛应用。

通过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的分析可知,45例先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配合采取心脏彩超监测及评价。43例患者成功完成封堵器置入,心脏彩超复查无残余分流,提示心脏彩超临床应用价值突出。介入封堵治疗的主要优势为创伤面积小,操作成功率较高,对患者机体损伤轻微。实施先心病介入治疗期间,心脏彩超可辅助完成患者术前评估。医师可依据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完成筛选病例,进而提高封堵器置入成功率。术前需利用心脏彩超准确测定缺口面积,并测定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类型患者针对性临床指标,房间隔缺损患者需准确测量上下腔静脉、十字交叉、房顶与残端间距离,室间隔缺损患者需准确测量肺动脉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与残端距离,径线需大于2 mm。以此为依据,选择适宜的封堵器,进而提高封堵效果[4]。同时,本次研究中2例患者封堵失败,主要原因为房间隔缺损患者缺口边缘区域软硬程度存在差异,硬度较大且长度较长的缺口前缘适合封堵器固定,该患者经术后分析得知,残端区域长度符合要求,硬度较低,缺口形态不规则,面积过大,术前需利用心脏彩色检查患者缺口边缘部位活动度,评估其质地软硬度,通过多方位及多切面观察确定切口尺寸,如患者房间隔缺损过大,则不适合采用封堵器治疗[5]。心脏彩超在介入治疗术后监测评价中也具有突出作用,术后监测可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及形态,医师可详细观察封堵器的释放效果,确保无残余分流及封堵牢固,也可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心室壁运动异常及心腔穿孔等并发症,术后不同时间段利用心脏彩超检查可评估封堵治疗效果,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6]。

由此可知,先心病介入治疗采用心脏彩超监测及评价临床价值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本次研究受多因素影响,存在一定不完善之处,患者样本量不足,未能与地区同类研究机构相关数据进行比对方分析,心脏彩超在介入治疗中的具体应用需进一步深入分析。

猜你喜欢

残端房间隔室间隔
宫颈残端癌的致病因素及预防分析
心室短轴切面对胎儿单纯室间隔缺损诊断的应用价值
胎儿室间隔缺损的误诊分析
房间隔缺损家系致病基因筛查分析
双源CT心脏成像对房间隔瘤的诊断
ReAces封堵器解决世界难题
肥厚型心肌病不同肥厚部位的心电图表现及与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性
分期手术治疗婴幼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效果分析
房间隔缺损怎么办
对比观察保留与非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疗效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