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思考,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20-05-06

读与写 2020年12期
关键词:周长长方形正方形

陈 美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尚迁小学 福建 福州 350209)

思考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数学知识,并逐步形成数学运算的思考能力。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数学知识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在进行自我思考之后,积极主动发现数学知识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探究,利用自己所具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并自主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善于运用自己的思维独立解决数学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高效课堂构建目标。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1 灵活性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当遵循灵活性原则,也就是要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注重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的思考朝着发散性方向发展,便于学生可以快速地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此,数学教师在选择数学知识点的时候,以学生的心理因素作为主要的选择依据,结合学生的学习热情筛选合适教学方式,并逐步渗透到数学课堂上,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

1.2 渐进性原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可操之过急,而是循序渐进,也就是结合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在保证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数学知识点教学,引领学生利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对于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形成系统性的数学思维模式,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将具体的数学学习模式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并通过长时间的坚持落实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效实现高效课堂构建目标。

1.3 生本性原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应当遵循生本性原则,也就是尊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各个备课方案应当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规划,在全新的课程理念引导下,逐步完善学生思考能力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学习质量以及数学学习能力提升之间相互促进。数学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当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结合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落实具体教学策略,切勿因为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效率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2.引领思考,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基本策略

2.1 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动手操作。问题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引导将学生带入到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完成问题探究任务,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而问题情境创设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数学问题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任务,高效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学习能力连接在一起,促使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设计深化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这才是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所在。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中的秘密”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相关知识,然后提出问题:求出四个边长为一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然后将正方形拼接成长方形,求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通过实际计算,四个正方形的周长并不等于长方形的周长,之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同样的正方形,拼接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发现大正方形的周长与四个小正方形的周长还有长方形的周长都不一样,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都是4个正方形,怎么周长不一样呢?”“同样都是用四个小正方形去拼图形,怎么求出的周长又不同了呢?”学生们积极主动思考与探索,并借助自己之前所学习数学知识,在质疑中产生新的认识,为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

2.2 运用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探究教学方式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对于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并积极寻求实际问题解决途径,在探究方法应用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细心观察并不是让学生对于数学问题进行简单的欣赏,在进行观察之前,教师应当明确数学观察的目的、方式以及手段,促使学生的整个观察的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第二,大胆猜想,当学生在完成观察任务之后,就进入到了猜想的阶段,善于将数学题目中已经知晓的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合理运用猜想以及假设的方式高效解决数学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引领学生思考的过程,第三,有效验证,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实验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是一种非常实用性的方法,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人教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猜想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受到长方形面积的影响,误以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长乘以宽,部分学生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却找不到平行四边形面积正确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长方形,通过拉伸,让学生观察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区别,有的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邻边没有发生变化,面积是否发生了变化依然不得而知。之后教师质疑,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为长方形吗?出示一个已经裁剪好的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利用剪拼的方式,拼接成为了长方形,并询问学生是否沿着这条高进行剪拼吗?如果不沿着这条高剪拼,是否还会拼成长方形,有效打开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联想到了高不变的两种剪拼方法,然后寻求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底,也正是在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老师一次次抛出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既让学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用剪拼法推导公式的普适性,又在交流中再次发展学生思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引领灵活思考,克服学生思维定性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知识点繁多,很多学生都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并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点,因此在数学课教学中,我们应当对学生有意识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性,促使学生善于结合全新数学信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分析同一个数学问题,学会对于同一个问题形成多个不同的解决方案,及时调整数学解题思路,并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对于数学问题的解答并没有固定的唯一的解答方法,相反,同样一种方法可以应用到不同的问题情境下,因此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灵活思维能力,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善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空间,避免学生走进死胡同。

例如人教版《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中的秘密》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审题: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从题目中获取关键性信息,然后引领学生思考,需要拼接成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拼成两个吗?在经过试探之后,发现部分学生并不理解教师的提问,教师可以采取反方向提问方式,第一行拼10个、第二行拼6个可以拼成长方形吗?如果要拼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则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将这些实际问题有效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猜想,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周长最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算——比的验证,注重小步伐引领,将生活化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分层引导,如何才能拼成长方形与正方形,如何拼,才能促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为什么摆出正方形时周长最短?有什么秘密?当学生揭示:摆成正方形时,隐藏在图中的边最多。如果现在是18张小正方形来摆,又能摆成几种长方形来?能摆成正方形吗?刚才大家不是说摆成正方形时周长最短,那不能摆成正方形时怎么判断周长最短呢?学生的观察是图形越接近正方形,它的周长最短。再次利用学生的表格,引领学生继续观察这张表中长、宽数据的变化,你还有什么发现?在学生的争论和互相补充中,学生发现:张数一定时,当摆成的图形的长和宽的长度越接近时,它的周长越短,引领学生进行灵活性思考,全方位提高了操作的有效性。

4.关注知识归纳,构建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关注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对所涉及到的具体的数学知识进行抽象整合,从复杂的表面现象挖掘内在的本质性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归纳能力,完善学生整个数学思考的过程,促使学生列出数学知识框架,发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构建完整数学知识体系,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人教版《平面图形的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对于平面图形面积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善于发现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学习平面图形的顺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之后提出问题,为何首先学习长方形,主要是因为长方形是其他一切图形学习的基础,学生具备长方形的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将其他平面图形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与学习,灵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做一做:下面这块地种了3种蔬菜。茄子、黄瓜和西红柿各种了多少平方米?

仔细观察,这三块地的形状完全不一样,但是面积为什么会相同呢?面积一样,高一样,底边有什么特征?(三个图形上下底的和都是40m。)小组讨论并动手验证发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确实适用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帮助学生有效归纳数学知识,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综上所述,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以生为本,运用多种策略,引领学生更为积极地进行思考,并能够逐步学会想的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更合理,在掌握知识同时,提升学习能力,实现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目标。

猜你喜欢

周长长方形正方形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圆的周长
剪正方形
周长与面积
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吗
小长方形找朋友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有多少个长方形
铺瓷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