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意义

2020-05-03冉昕

青年时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冉昕

摘 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它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也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实践是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石,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脱离了实践观,就如同削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将轰然崩塌。本文在假设没有实践观的前提下,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内涵出发,以唯物史观和认识论两个方面为着眼点,简要地概括说明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践对于主客体的形成以及主客观世界的二重化的关键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概括出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并得出没有实践观就是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论。

关键词:本质内涵;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劳动实践;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本质内涵

(一)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实践本质的不同理解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许多哲学家对实践的定义、特征、功能和作用作了深刻的论述。黑格尔意识到了实践所具有的目的性和直接现实性,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得到某些现实的成果。同时,他还看到了实践作为一种手段,在达成人们目的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但是,尽管黑格尔对实践的理解蕴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理论中也存在诸多缺陷,充斥着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唯心主义色彩。黑格尔认为意识先于物质,他所提及的实践概念本质上属于精神范畴,是绝对精神发展过程中的中介环节,即一种纯粹的意识活动。因此,黑格尔的实践观也难以跳出唯心主义的圈子。

除了唯心主义者之外,许多唯物主义者也就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费尔巴哈是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者,他正确理解了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指出物质先于意识存在,物质决定意识。他将实践看成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这一反黑格尔的唯心论,使唯物主义重新获得权威,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片面的、直观的。他只看到了对象,看到了感性活动的客体,而忽视了感性活动的主体是人,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其认识模式是感性直观、消极被动的,具有很强的机械性。在费尔巴哈看来,实践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一系列生存所必需的活动,和动物一样是为了在自然界中生存而进行的适应性活动,他完全忽略了实践在人的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他所理解的人只是一种抽象的人、纯粹的生物學意义上的人、是与其他事物没有任何联系的绝对意义上的个体,没有把人放在实践中确证和理解,因而费尔巴哈的实践观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创立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实践观,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吸收借鉴哲学史上各流派哲学家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成分,特别是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践观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最终达到对实践本质的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

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影响,最初,马克思将实践当成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理论批判,突出实践即这种纯粹的理论批判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意义。随着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马克思逐渐认识到实践的巨大作用,开始接受费尔巴哈的思想并加以改造。从费尔巴哈这里,马克思看到了实践是一种物质活动,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实践是一种“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2]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2]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的本质内涵。

列宁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实践的理解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结合本国具体实际,并在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继承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俄国革命和革命后新生政权的建设,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以及列宁的正确选择。

二、实践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诠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要素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实践是万能的,人类社会中所创造的任何客观事物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人类和整个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讲都是由实践创造的。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实践为出发点承认物质先于意识,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存在,”[3]而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在自然界所提供的现实条件下,在人类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实现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的。

(一)劳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通过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我们可以知道,人是由古猿经过上万年的时间进化而来的。在其演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因其本质和特性成为了这一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古猿向人类的转化、意识和语言的产生,都是由劳动起决定作用的。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通过实践,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实践是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现实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的联系就此断开,人类仍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能动地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人的本质只能在实践中得到体现。由此看来,如果没有实践,古猿不可能进化为人类,人也无法进行能够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活动,更不可能同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人类的本质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二)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活动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人类的出现,实践的进行,使得整个自然界划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可以说“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4]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人的本质在于劳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来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而现实的社会关系则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一切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源泉所在。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如前所述,人们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借助实践获得维持生命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就构成了社会的物质生活;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构成了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最后,人们的语言、思想意识都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都必须以实践作为手段才能实现,这就构成了社会的精神生活。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为了使世界更好地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进步使得人类生存和发展衍生出新的需要,新的需要要求新的实践形式,新的实践形式推动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更替、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实践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阐明认识论关于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主要手段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被定义为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之所以被称之为感性物质活动,原因有二。一是:它是一种能够借助人自身的感官所真切感受到的客观活动过程。二是作为人所特有的感性物质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物质活动,最大的特点在于体现了人的主体性。

(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离开了实践就意味着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一切认识都发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根本目的在于服务于实践,将获得的认识作为理论指导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满足人们的需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认识发展自身的过程。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6]实践的需要是认识产生和发展基础,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思想理论的革新进步无一不是得益于实践。最后,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也只能靠实践来检验。

(二)实践是连接认识过程主客体的重要媒介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人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再利用这种把握到的客观必然性,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支配下,进一步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使世界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创造性。人们在观念中形成自己理想的美好世界和生活方式,并通过实践将观念的东西转变为现实的东西。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在实践活动中,人们把存在于自身之外的事物都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在实践中与活动对象产生相互联系使其成为客体,客体产生的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了主体性的存在。

(三)实践是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键所在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意识的出现,使世界被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二者的关系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确证。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人是有目的有意识有方法地进行实践活动,实践的结果在这个实践活动开始之前就作为一种观念存在于人的脑海中,并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按照所预期的结果对实践活动进行规划和改造,从而通过实践把观念存在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现实存在,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改造世界”不仅是改造客观世界,还包括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二者往往在实践中同时得到改造。从根本上说,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内在反映,二者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正是在实践中,物质世界发生了分化,它被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转化成为主观世界。但我们必须知道,主观世界不能脱离客观世界独立存在,而是从属于客观世界,由客观世界派生。只有在正确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前提下,才能正确的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主观世界的积极改造又能促进人们更好地进行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同时,要想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一个完整的物质世界,只有借助实践才能做到。

如果脱离或曲解实践,人们无法正确解释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动力,最后只能将这一切归于神秘的上帝,成为唯心主义的宣扬者,正如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评价:“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2]正是因为他对实践的片面理解,使得他在对社会历史的探究中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他关于实践的理论无法真正实现质的飞跃。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转化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只有在实践中,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才会有交集,也正是在实践中,主观世界的内容才会不断向客观实在转化,成为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到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为人们所接受和认识、并积淀内化为意识的内容才会转化为主观世界的内容。因此,如果没有实践,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将无法实现相互转化,一旦出现人们凭借认识难以解决的问题,将求助于上帝。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展现出其强大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内涵是具有历史性的,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有一个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逐步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和的产物。实事求是既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还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内涵,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走向胜利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更好地指导现实世界中的实践活动,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改革发展进步的动力,是社会建设的根本,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上的科学性、前瞻性,它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时代性、客观性,因而必须以客观实践为依托,在客观世界中着眼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当今中国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我国的一切发展必须立足于这一历史新起点,这就需要具有新时代特點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当今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入手,辩证地认识实践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并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吸取经验教训,用实践的理论思维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职责所在。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能够促进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够真正得到科学的实施和贯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参考文献:

[1]肖前.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J].教学与研究,1996(3):4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敬再平.关于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考[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2):45.

[4]王平.论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世界观意蕴[J].江汉论坛,2004(1):61.

[5]陈金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28.

[6]李秀林,王于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