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心肌酶谱和BNP与MYO以及cTnⅠ联合检测对急性心梗的诊断价值

2020-04-29关建华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8期
关键词: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心肌梗死

关建华

(沛县人民医院,江苏 沛县 221600)

诸多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病情危重、起病急、病情发展速度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特点,同时该病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较高。因此通过有效的诊断方式进行干预,并给予患者及时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1]。最近几年,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方法日渐增多。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标志物检测,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相关研究显示,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特异性和灵敏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以下具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基本资料

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接收的急性胸痛患者中,抽取82例患者入组研究,将82例急性胸痛患者分为非 AMI 组(n=42)和AMI组(n=42)。非 AMI 组:年龄42~75岁,平均(62.75±4.96)岁。男性25例,女性17例。BMI:18-29 kg/m2,平均(23.14±1.23)kg/m2。AMI 组:年龄42~76岁,平均(62.98±5.01)岁。男性24例,女性18例。BMI:18~29 kg/m2,平均(23.15±1.41)kg/m2。纳入标准:①以《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为依据,将患者分为急性梗死组和非急性梗死组[2];②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③有基本的沟通和理解能力,可配合研究;④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昏迷患者;②临床资料不全者;③伴有精神认知障碍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符合本次研究标准,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方伦理委员会同意本次研究开展。

1.2 方法

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血液样本,尽心离心处理后接受检查,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液进行检测。应用酶速率法,测定心肌酶谱,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MYO、BNP、cTnⅠ水平进行测定。

1.3 评价指标

①两组BNP、MYO、cTnⅠ以及心肌酶谱的具体水平。②各项指标的单项检测结果和联合检测结果。③单项指标和联合指标检测结果的特异度和敏感性。

1.4 数据统计分析

应用SPSS .22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BNP、MYO、cTnⅠ以及心肌酶谱的具体水平

通过表1 数据可以看出,与非AMI组相比,AMI组心肌酶谱、cTnⅠ等水平显著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BNP、MYO、cTnⅠ以及心肌酶谱的具体水平的比较分析()

表1 两组BNP、MYO、cTnⅠ以及心肌酶谱的具体水平的比较分析()

组别 例数 CK-MB(U/L) LDH(U/L) AST(U/L) α-HBD(U/L)非AMI组 42 23.45±1.47 89.71±5.34 67.23±3.10 85.42±8.01 AMI组 40 55.36±2.60 245.45±4.01 147.12±5.86 214.59±5.10 t 9.701 10.003 10.256 11.003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CK(U/L) MYO(μg/L) BNP(ng/L) cTnⅠ(μg/L)非AMI组 42 92.60±5.30 40.04±1.65 75.61±2.41 3.15±0.29 AMI组 40 136.84±6.30 60.56±3.72 198.15±5.02 9.01±0.53 t 10.367 9.597 12.014 11.654 P<0.05 <0.05 <0.05 <0.05

2.2 各项指标的单项检测结果和联合检测结果

从表2数据中可以看出,对心肌梗死联合检测结果高于单项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各项指标的单项检测结果和联合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n,%)

2.3 单项指标和联合指标检测结果的特异性和敏感度

联合诊断结果的特异度和敏感性高于单项检测(P<0.05)。见表3。

表3 单项指标和联合指标检测结果的特异度和敏感性比较分析(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者至少200万。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过劳、激动、寒冷刺激、暴饮暴食、便秘、吸烟、大量饮酒等诸多因素均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诱因。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突发性剧烈性持久性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和胸骨后头痛、上腹部疼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等是本病典型的症状[3]。

在临床诸多急症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是临床中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将会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最近几年溶栓治疗技术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对于多数患者而言,发病早期是没有典型的症状表现的,加之受到再灌注技术治疗窗口期的限制,往往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而延误治疗,威胁生命健康和安全[4]。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干预时,必须应用及时有效的诊断方式对病情给予明确诊断,这对于提高预后效果、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体内最先出现变化的是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因此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特异度以及敏感性都是比较高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经成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α- 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指标数都属于心肌酶谱的范畴。当心肌组织得不到及时充足的血液供应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等物质会进入血液中,在评估心肌损伤中具有较高的应用率。与此同时,心肌酶在肾脏、肝脏以及骨骼肌中也广泛存在,因此当上述脏器和组织受到损伤时,心肌酶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可以推断心肌酶在疾病诊断中的特异性是比较低的。血浆脑钠肽,在脑组织、脊髓以及心肺中存在,血浆脑钠肽的存在,可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在抗醛固酮、利尿、降低血压、扩张血管等方面可发挥较大的作用,左心室功能障碍及心衰评估中,该指标检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判定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效果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肌红蛋白是氧结合血红素蛋白,广泛存在于心肌组织以及骨骼肌等组织当中。当患者出现胸痛症状后的1~2小时,体内肌红蛋白水平会有所上升。心痛持续6~7小时是肌红蛋白的水平,会达到峰值。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当出现骨骼肌疾病以及出现肾功能障碍时,患者体内的肌红蛋白水平也会有所上升,因此肌红蛋白临床应用的特异性也是比较低的。在评估心肌损伤时,肌钙蛋白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只在心肌细胞中存在。且患者年龄性别等不会对肌钙蛋白水平产生影响,因此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度都是比较高的。但当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发生两周以后,肌酐蛋白水平会有有所升高,升高时间比较晚,因此如果单独采用肌钙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诊断,局限性是比较大的[5]。本次研究结果发现,与非AMI组相比,AMI组心肌酶谱、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等水平是比较高的,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结果相比,各指标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和敏感性较高(P<0.05)。此研究结果证明,诸多指标联合监测,可以弥补单项指标检测结果的不足,可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为早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梗(AMI)进行诊断时,应用血清心肌酶谱和BNP与MYO以及cTnⅠ联合检测方式干预,可提高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为疾病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心肌梗死
心肌肌钙蛋白T启动子经两步转录扩增系统提高目的基因表达的腺相关病毒载体构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床旁即时检测仪用于野外军训检测尿液肌红蛋白的应用研究
超敏肌钙蛋白T与肌钙蛋白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牛排“血水”不是血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窒息新生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肌钙蛋白I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