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祠不系舟亭的前世今生

2020-04-27杜英东

文史月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匾额冯玉祥题写

杜英东

20世纪30年代初“上善亭”匾额

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悬瓮山下有一处著名的4A级旅游景区,绿树成荫的古代园林建筑群——晉祠。其中的难老泉、宋代彩塑、周柏号称“三绝”,唐代诗人李白诗中写道:“晋祠流水如碧玉。”水是晋祠的灵魂,这就是号称“三晋第一泉”的难老泉水,在难老泉旁的水潭中,有一石舫就建在难老泉出水口边,石舫名曰“不系舟”,出自《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其上建有长方形凉亭,六檩单檐卷棚歇山顶,不系舟以及凉亭,从它诞生之日,就是游人们最喜欢的景点之一,上镜率非常高。此亭名在大部分有关晋祠的书籍中都异口同声称为“不系舟亭”或笼统称为“不系舟”,而它真实的名称却被人们遗忘了几十年。

此亭正式的名称叫“上善亭”,取“上善若水”之意。《晋祠志》卷十记载,不系舟原名上善亭,是黄国良(梁)重修。那就说明重修以前就有上善亭。

而在晋祠博物馆网站上是这样写的:“1930年在冯玉祥捐资和督促下,晋祠难老泉塘上筑起了一座石舫。”在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德一先生的文章《冯玉祥两住晋祠》中写道:“…其时恰逢难老泉旁建起一座小石舫,冯将军即兴题联…”说明是冯玉祥将军恰巧碰上不系舟完工,并非冯玉祥将军捐建。建设者究竟是何人?究竟是重修还是新建?问题变得扑朔迷离,经过多方查找资料,找到了民国初晋祠名人刘大鹏撰写的《重修晋祠碑记》,碑文中提到了晋祠民间乡绅及黄国梁(黄绍斋)、阎锡山等山西省政府官员捐款以及翻修创建名单,其中并没有不系舟和上善亭。又在民国18年(1929年)《国闻周报》第六卷第26期中找到了民国18年的难老泉水潭图片,可以清楚看到还没有不系舟以及上善亭,只有一个石头平台,这就说明1930年以前还没有不系舟及上善亭。“黄国良(梁)建造说”可以排除,“冯玉祥捐资修建说”也没有佐证。可以得出结论:不系舟和上善亭是民国19年(1930年)由民间集资创建的。

20世纪30年代初三个女学生在不系舟上

1932年8月

上善亭怎么变成了不系舟亭?冯玉祥将军究竟题写的匾额是哪三个字?笔者从目前所收集到的一组不系舟老照片中考证,认为冯玉祥将军题写的匾额应该是“上善亭”三字,而非各种书籍资料中所说的“不系舟”三字。20世纪30年代初三个女学生在不系舟上的老照片,是目前为止见到的最早的不系舟老照片,从该照片中的石舫左边可以看出还没有木质走廊,匾额可以看到“亭”字以及对联“活水名泉不舍昼夜,古松老柏能耐风霜”,从衣服以及石舫右边植物看应该是春季,可以看出右上树枝还没有树叶,由于水温的关系,水边植物却已是春意盎然,以石舫建造年代判断,这张照片应该在民国20年(1931年)的春季。从网友水锅锅提供的“1932年8月”的这张图片里可以清楚看到石舫左侧的木质走廊,题跋是民国21年(1932年)8月6日游晋祠上善亭摄影纪念。

20世纪30年代中期

从右侧“20K纪30年代初”这张图片看出,从石舫右下水边植物判断应该是冬季,也有木质走廊,大约为民国20年(1931年)冬季或民国21年(1932年)冬。而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这张图片可看出应该是夏季,从右下植物的长势判断,时间段应该在民国23年(1934年)夏天或民国24年(1935年)夏天。另一张图为牺盟会全体同志民国25年(1936年)6月4日在难老泉水潭里的合影。以上五张老照片显示的匾额都是隶书“上善亭”三字,和对联为同一风格。顺便更正一下近些年有些书籍中对于对联的错误描述,冯玉祥将军题写的对联是“活水名泉不舍昼夜,古松老柏能耐风霜”,并非“碧水名泉不舍昼夜”。《晋祠楹联匾额赏析》《晋祠历史文化》等资料都记载是冯玉祥将军题写了匾额对联,经考证,笔者对于冯玉祥题写对联没有争议,有异议的是匾额题的到底是哪三个字?民国25年(1936年)出版的《中学生记叙文选》中记载到,“……上书曰:‘上善亭。有一对联是为‘活水名泉不舍昼夜,古松老柏能耐风霜”。上述分析可以推断出,不系舟凉亭建成之日起,就叫“上善亭”。综上所述,那么可以断定冯玉祥将军题写的就应该是“上善亭”三字无疑,非“不系舟”三字。

20世纪30年代初

1936年6月4日牺盟会全体同志在晋祠合影

那怎么变成了“不系舟”呢?在民国24年(1935年)出版的李健著《晋省纪游》中这样写道:

“池中有巨石,上建有一亭名上善亭,又名不系舟。”由此可知当时“不系舟”和“上善亭”这两个名称是同时存在的,石舫名“不系舟”,凉亭叫“上善亭”,冯玉祥将军在民国19年(1930年)11月中原大战后,回到晋祠时恰逢不系舟及凉亭建成,便题写了匾额“上善亭”三字和对联“活水名泉不舍昼夜,古松老柏能耐风霜”。七年后,抗战全面爆发,日军占领山西,晋祠落人铁蹄之下,匾额和对联在20世纪40年代遗失。抗战结束后又经过解放战争,山西全境解放。

1929年难老泉水潭

刘永德补书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系舟石舫已是破烂不堪,当时晋祠古建保养所初建,举步维艰,百废待兴,刘永德所长首先引进古建人才,建立了较完善的文物保护机构,对晋祠文物的毁坏程度进行摸底登记,并逐渐对晋祠古建开始维修和保护。在翻修了鱼沼飞梁以及献殿之后,1956年下半年开始对不系舟以及上善亭进行了翻修,原有石舫残缺不全,上善亭上的雀替也少了一块,木质走廊也没了踪影,对联匾额全部遗失,新修的石舫船头增刻了龙头,补换了雀替,重新油漆彩画。1957年初,不系舟已是焕然一新。因原有的上善亭匾额和对联遗失,通过民间流传的冯玉祥题不系舟牌匾对联的口头故事,“上善亭”误为“不系舟”三字,所以在翻修后的上善亭上就有了由刘永德所长题写的隶书“不系舟”三字匾,当时为谦虚之意,未署真名,落款画了个“晋溪渔夫”的章,使人们多少年误以为冯玉祥将军题写的是“不系舟”三字,后来在“文革”中的1974年此匾不知下落,1975年,凉亭上又挂上了由刘永德补书的隶书“不系舟”三字匾,前后兩次由刘永德书写的“不系舟”匾额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落款上。今天的晋祠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接待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不系舟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难老泉旁,成为老百姓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猜你喜欢

匾额冯玉祥题写
冯玉祥提倡俭朴
天安门匾额“消失”之谜
冯玉祥 一个耳光丢爱将
弘扬传承匾额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初三
看见了什么?
初三
冯玉祥不“请”夫人吃饭
冯玉祥写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