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肝脏绒毛膜癌1例

2020-04-27李少朋邓克学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低密度绒毛本例

李少朋,邱 俊,邓克学

病人男,61岁,2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上腹疼痛,外院CT提示肝脏占位,予以保肝治疗后症状好转,2 d前再次出现右上腹疼痛入院。血常规、凝血功能均正常,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CA125均阴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e抗体及核心抗体均阳性。腹部CT平扫肝脏可见巨大稍低密度占位,密度不均,可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影。MR示肝左右叶交接区可见稍长T1稍长T2信号,信号不均,DWI及ADC图均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以边缘渐近性强化为主,中心无强化,门静脉右支局部显示欠清,MR考虑恶性肿瘤可能。全麻下行剖腹探查及肝脏病灶切除术,探查见腹腔可见血性腹水,肿瘤位于肝脏右叶,大小约15 cm×13 cm,肿瘤表明凹凸不平,呈破溃状,边界不清;局部打开肿瘤见内部呈囊性,可见陈旧性出血及坏死组织。病理镜检:癌细胞呈多形性,核大异型,核分裂像易见,伴明显充血、出血及坏死。免疫标记:人促绒毛膜激素(hCG)、VIM、CK、CK7、CK19均(+),AFP、GPC3、CA199、TTF-1、PAX-8均(-),Ki-67 为90%。病理诊断:肝脏绒毛膜癌。

讨论绒毛膜癌是起源于滋养层细胞的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性(非妊娠性)和继发性绒毛膜癌(妊娠性)。原发性绒毛膜癌在男性病人多见于睾丸,纵隔、颅内、消化道等部位也有个案报道[1],原发于肝脏的绒毛膜癌较为罕见,至今国内外文献报道共十几例[2],本例经相关检查除外其他部位绒毛膜癌合并肝脏转移。绒毛膜癌病人临床症状不典型,由于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即可肺部转移而出现胸闷、咳嗽等,血清学检查β-hCG水平明显增高。本例病人由于术前未考虑到绒毛膜癌,未检查血β-hCG,术后查血β-hCG>262 400.00 IU/L。绒毛膜癌具有较强的血管侵蚀能力,瘤组织内可见假绒毛结节丰和富的血窦、出血区,免疫组化表现为β-hCG、CK等阳性,甲胎蛋白和CA19-9阴性[3]。

肝脏绒毛膜癌CT表现为稍低密度肿块,由于内部囊变出血而呈混杂密度。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合并出血囊变内部可见稍短T1等T2信号,DWI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不均匀渐进性强化,并可见细小血管影,出血坏死区无强化。本病主要与以下肝脏疾病鉴别:(1)肝细胞癌,大部分肝细胞癌病人合并乙肝、肝硬化病史,CT表现为边界清晰或模糊的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可见假包膜,巨块型中心可见更低密度区,MR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序列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表现,并可出现门静脉癌栓;(2)肝脏胆管细胞癌,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肿块,MR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病灶周围或远端可见扩张胆管,增强扫描不规则轻度强化,延迟扫描强化范围扩大;(3)肝脏血管瘤,CT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低密度影,MR可见明显长T2信号,即灯泡征,增强扫描从边缘开始强化,强化区不断向中央扩大,最后成等/稍高密度或信号。

综上所述,尽管肝脏绒毛膜癌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恶性程度高,但MR检查有助于明确病灶部位、大小、侵犯范围及是否伴有转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低密度绒毛本例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胆红素检测在冠心病中研究分析
新型低密度Nb-Ti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87例早孕期绒毛膜隆起的超声特征和妊娠结局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西门子S7-1500 PLC串行通信的应用
窗外
吹绒毛
夏日毛绒精灵
低密度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