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20-04-24朱小燕黎兴盛李文莉龙春根汤敏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革兰球菌葡萄球菌

朱小燕,黎兴盛,李文莉,龙春根,汤敏

(宜春市妇幼保健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新生儿血流感染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近年来,由于侵入性检查、辅助通气和内置中央静脉导管的普遍开展,新生儿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增加[1]。尤其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病率更高。但临床上症状比较隐匿且无特异性,所以血培养结果是诊断的重要依据[2]。尽管血培养周期长,阳性率低,过分依赖血培养结果可能会延误治疗。但研究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可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现将2016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新生儿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和药物敏感性变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新生儿科血培养阳性标本(同一患儿两次分离出同种、不同种病原菌均不重复计算)。其中男74例,女43例,年龄0~28d。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单份血培养法,在患者使用抗生素前无菌条件下采静脉血1~3ml,注入儿童专用血培养瓶,1h之内送往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采用珠海迪尔DL-Bt112全自动血培养仪,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使用珠海迪尔DL-96Ⅱ细菌鉴定系统完成。其阳性报警的标本转种到血平板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培养5d无报警的标本转种到血平板上继续培养12~24h,若无细菌生长,发出阴性报告。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 23,均购自江西省临床检验中心。

1.3 结果判断和分析方法 药敏判定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标准,所有数据采用WHONET 5.6进行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菌种分布 2016年3月-2018年6月新生儿科血培养分离出病原菌117株,病原菌构成比见表1。

2.2 细菌耐药性分析

2.2.1 革兰阳性菌耐药性 检出的主要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2。

2.2.2 革兰阴性菌耐药性 检出的主要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3。

3 讨论

本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17株阳性血标本中革兰阳性球菌101株,所占比例高达86.3%,我院新生儿血流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与之前多数的研究结果一致[3-5]。以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新生儿血流感染以肺炎克雷伯和大肠埃希菌为主。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由真菌引起的新生儿血流感染较以往有所提高,不容忽视。

表1 117株病原菌种类及其构成比

表2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表3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是人体皮肤和黏膜的正常菌群,其含有的黏质等致病因子能产生黏附素使其易于滞留在物体表面,形成厚实的生物膜,能使宿主体内局部的免疫反应呈抑制状态,有利于其增殖。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各组织器官功能未发育成熟,免疫功能差,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皮肤屏障功能差,加上脐部残端尚未闭合,致使病原菌易侵入皮肤和血液发生感染[6]。

本次分离出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苯唑西林、头孢西丁和复方新诺明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但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较低,可能是由于担心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喹诺酮类药物对新生儿软骨发育的影响,限制了这两类药物的使用。虽然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西宁、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但为了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不推荐将万古霉素用作经验性用药。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副作用较小,是目前可供临床选择的理想药物。

肠球菌是人类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也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败血症,心内膜炎及尿路感染等[7]。近年来,肠球菌属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仅次于葡萄球菌属[8]。本结果中,肠球菌的检出率为15.4%,高于唐晓娟,张凌君的报道[9,10]。肠球菌属具有天然耐药性,易被诱导产生新的耐药性。其耐药性很普遍,对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低浓度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即使在体外表现出敏感,但临床治疗往往无效。这就给临床治疗肠球菌属引起的感染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本结果显示,新生儿血流感染的革兰阴性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由于近年来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使得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对二、三代头孢菌素产生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复方新诺明等非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耐药性也较高,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以及一些加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很低。分析可能因为本组资料数据较少,需要以后进一步探讨。

本组病原菌中有4株真菌,分别为2株都柏林念珠菌和2株光滑念珠菌。近年来,伴随着国内早产儿的诊疗水平逐步提高,住院时间延长,各种侵入性操作技术增多,静脉营养概率不断增大,以及抗菌药物不规范使用引起的二重感染也呈增高趋势[11,12]。 本组 4 例都是胎龄<31 周、体重<1650kg的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日平均38d,感染真菌前使用广谱抗生素,应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同时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注重医务人员手卫生,尽量减少条件致病的感染机会,提高新生儿综合救治水平[13]。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主要取决于病原菌本身的适应性,抗菌药物选择和宿主免疫力的相互作用。新生儿是个特殊群体,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做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合理应用,针对药敏试验和个体化选药。因此,加强当地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分离及其耐药性监测,对临床治疗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革兰球菌葡萄球菌
2020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简要版)
碳量子点黄芩素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的研究
肠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及经验性抗MRSA的研究
什么是革兰阴性杆菌
降钙素原水平在早期细菌感染患者中的病原菌种属鉴别价值
蓝光漂白使葡萄球菌黄素降解
临床检验科普之你不知道的肠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