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的疗效评价

2020-04-23刘煊文侯伟光丁小川李宁远刘德敏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移位入路踝关节

周 强,刘煊文,侯伟光,丁小川,张 强,李宁远,强 喆,刘德敏,陈 丹

(三六三医院骨科,四川 成都 610041)

当踝关节受到外界的扭力、牵拉或撞击均能造成骨折[1]。后踝骨折常累及关节面,造成软骨损伤,应以固定复位,同时修复软骨为主进行治疗[2]。手术切开复位是临床上经常采用的方式,但常用的后外侧入路方式由于患处暴露不充分,骨折块未能有效固定,造成距骨向后外侧移位致半脱位,复位固定内踝会造成极大不便[3]。前内侧入路方式可以安全、清晰地显露胫骨远端骨折块及胫距关节面,便于直观地骨折处进行复位固定,对于关节上已经存在的软骨损伤,下胫腓前韧带损伤同一切口同时处理,操作简便,有助患者预后[4]。本文探讨采取两种不同入路手术的患者治疗情况,现报道如下。

1 方法与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后踝骨折的患者。纳入标准: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后踝骨折,骨折移位大于2 mm;已经对骨折部位进行内固定;闭合性损伤;完整的病例资料及随访。排除标准:单纯踝关节骨折;合并其他足部骨折脱位。术中行前内侧入路为A组(42例)、后外侧入路为B组(48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1.2 手术方法术前处理:外敷冰袋24 h,抬高患肢15°~20°;用牵引锤进行跟骨牵引;150 ml甘露醇加压静脉滴注,2次/天;口服地奥司明片,0.9 g/次,2次/天。待患者后踝肿胀消退,出现皮纹特征后进行手术,两组均采取全麻。

A组:仰卧位,采用前内侧切口,切口始于内侧踝关节以上6 cm,到踝关节水平后弧形斜向后1 cm为止。从切口查看骨折部位,清理残留血肿和骨块,复位情况良好则直接置入空心钉导针给予固定。最后清理术野并缝合。B组:侧卧位,采用后外侧切口,在紧邻腓骨远端的后缘做一纵向切口8~10 cm,向内侧牵开暴露后外踝,复位固定情况同A组。手术过程中,利用X射线片确认复位情况。最后清理并缝合。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术后处理:静脉滴注甘露醇,手术当日起行足趾屈伸练习,患肢需热敷,未给予石膏固定患者,术后3 d开始练习踝关节的被动功能。术后2周、1、3、6、12个月门诊定期复查随访患者,评估术区切口、骨折愈合及踝关节节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有无皮肤坏死、窦道形成、骨折再次移位、踝关节活动度等。

1.3 指标观察①手术情况。统计两组术中耗时、出血情况及住院时间;②术后情况。术后恢复、完全负重时间和AOFAS评分[5];③术后并发症率;④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关节功能按照Kofoed评分标准,90~100、75~89、50~74、<50分分别对应优、良、可、差;⑤治疗前后MMSE评分。对两组患者从心理和生理状态、周围环境、独立能力、社会关系的角度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2.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术后A组AOFAS评分高于B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短于B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2.3 两组术后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比较 (n)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率比较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χ2=4.085,P< 0.05)。见表5。

表5 两组术后并发症率比较 (n)

2.5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且A组MMSE评分高于B组(P< 0.05)。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3 讨论

踝关节在正常行走中承受超身体重量5倍的负载,是人体负重的轴性关节[5,6]。当踝关节受到外界的扭力,产生外旋或外展位时,距骨产生异常活动,导致骨折,同时,牵拉导致的撕脱骨折,或遭受撞击而致。踝关节本身结构复杂且功能多,所以利用手术复位与固定直接关系到踝关节的治疗[7]。踝部骨折占全身骨折不到4%,青壮年极易发生。目前同时伴有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占比约40%,研究发现,当踝关节骨折伴随后踝骨折时,患者随之多发创伤性关节炎。所以,采取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对后踝部位恢复是大势所趋[8]。

后踝部位的骨折容易对关节面造成不良影响,如软骨损伤,畸形愈合等可导致早期关节退变的发生,治疗应以及时牢固的固定,同时修复软骨,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对于关节上已经存在的软骨损伤,下胫腓前韧带损伤同一切口同时处理[9]。临床常用外侧入路,缺陷是对患处的暴露不够充分,如果后踝骨折块未能有效固定,易导致距骨向后外侧移位致半脱位,复位固定内踝会造成极大不便,且骨折伴有前足,距骨,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时则无法用后外侧入路治疗[10]。戴利明等[11]研究发现,骨折处累及关节面占比10%,内外踝骨折仍存在大于1 mm的移位时,采取复位固定的手段,通常有下胫腓联合不稳者利用3层皮质位螺钉固定,并建议术后12周内取出。前内侧入路方式可以安全、清晰地显露胫骨远端骨折块及胫距关节面,能够在直视下对骨折处进行复位固定,对于关节上已经存在的软骨损伤,下胫腓前韧带损伤同一切口同时处理,操作简便,同时采取得当的方式固定牢固[12]。

A组手术耗时更短,且出血量更少,推测原因是内侧入路令骨折处暴露充分,且入路造成的创面更小,破坏的局部软组织少,利于清理患处和复位。张黎明等[13]指出骨折处累及关节面占比30%,会使踝关节向后产生移位,是造成踝关节不稳定的因素,同时后踝骨折会影响踝关节的负重,采用前内侧入路复位取得良好的疗效。与B组相比,A组患者痊愈、完全负重时间更短、AOFAS评分更高,推测是因为前内侧入路方式创面小,破坏的局部软组织少,可以安全、清晰地显露胫骨远端骨折块及胚距关节面,对骨折处复位固定效果好,所以A组患者术后恢复更快。阮传江等[14]研究发现应根据不同骨折分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内侧入路利于骨折患者的恢复与复位。

谢建新等[15]通过对后踝骨折患者的长期随访发现,有一些患者术后会出现术后并发症如切口感染等,推测可能与手术方式和术后护理有关。本研究中,两组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比较无差异。但A组术后并发症率更低,说明前内侧入路可减少如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提示术后并发症不同入路方式的创面及疗效相关。孙彦平等[16]研究也说明了前内侧入路不仅可以减小创面,还可以清晰地显露胫骨远端骨折块及胚距关节面,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邢艳辉[17]通过术后12个月的随访,阐明了入路与生活质量之间的联系。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治疗后踝骨折,采取前内侧入路可降低手术风险,加快痊愈速度,同时预防术后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移位入路踝关节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关于Bergman加权移位算子的n-亚正规性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