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血清IGF-2、AFP、ALP、γ-GT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2020-04-23罗羽鸥杨晓玲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肝细胞根治术癌细胞

罗羽鸥,杨晓玲,李 川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四川 成都 61004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属细胞增殖调控因子,主要由肝脏合成,参与胚胎发育、组织修复及肿瘤生长过程[1]。目前已证实IGF-2转录状态与肝细胞恶性转化密切相关[2]。甲胎蛋白(AFP)系原发性肝癌(PHC)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肝细胞癌变时,AFP特异性表达上调,且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3]。碱性磷酸酶(ALP)属磷酸单酯水解酶,多分布于骨骼及肝脏组织内,是预测肝胆病变的关键标志物[4]。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属肝脏特异性酶类,大部分来源于肝脏,PHC患者受癌细胞逆向分化影响导致肝细胞生成大量γ-GT,同时癌细胞自身可合成γ-GT导致血清γ-GT表达上调[5]。但对PHC手术前后上述因子的变化及意义尚少见报道。本研究对120例PHC患者手术前后IGF-2、AFP、ALP、γ-GT水平进行监测,并与正常健康人进行对照,旨在明确PHC发病及手术前后上述因子的变化,以期为PHC诊治提供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8年1~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PHC患者(PHC组)。纳入标准:①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肝细胞肝癌,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满足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相关标准[6];②通过肝功能及影像学评定可行手术切除;③接受根治性肝切除;④切缘证实无癌细胞残留;⑤病例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全身感染;②心肝肾肺重要脏器官功能不全;③出现肝衰竭、腹腔出血或腹腔内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④术前已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或其他抗肿瘤治疗者;⑤自身免疫功能障碍;⑥合并血液系统疾病;⑦严重精神疾病不能配合;⑧临床资料不全。男86例,女34例;年龄32~78岁[(58.5±10.3)岁];体重42~86 kg[(65.9±13.5)kg];临床分期:Ⅰ期21例,Ⅱ期41例,Ⅲ期58例。选择同期医院体检的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均经体格检查及完善筛查后排除肝脏基础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均已成年。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3~76岁[(57.7±11.7)岁];体重41~87 kg[(66.4±12.9)kg]。

1.2 方法对照组体检当日采集外周空腹静脉血5 ml,PHC组入院次日清晨及术后1周、4周均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低温保存待测,酶联免疫吸试验测定IGF-2水平,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化学发光法测定AFP水平,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仪器为罗氏公司Elecsys 2010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日本Olympus 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P、γ-GT水平,试剂盒由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以上指标测定均严格按照试剂使用说明进行操作。PHC病例均行根治性肝切除,依据临床分期、肝功能状况进行手术,切缘均超过癌旁组织1.5 cm。

1.3 随访情况PHC组所有病例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调查,随访截止至2019年8月,采用电话随访、门诊复查的形式,按PHC是否复发进行分组,PHC复发以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评估,影像学筛查出现肝内外结节或AFP明显成倍增加视为PHC复发[7],并比较复发与未复发组血清IGF-2、AFP、ALP、γ-GT水平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或Fisher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重复测量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法;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以上指标单独及其联合预测PHC术后复发的价值。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HC组、对照组入院时血清各指标水平比较PHC组血清IGF-2、AFP、ALP、γ-G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PHC组、对照组入院时血清各指标水平比较

2.2 不同分期PHC患者入院时血清各指标水平对比不同分期PHC患者血清IGF-2、AFP、ALP、γ-G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临床分期的上升,IGF-2、AFP、ALP、γ-GT水平增加:Ⅰ期<Ⅱ期<Ⅲ期(P< 0.05),见表2。

表2 不同分期PHC患者入院时血清各指标水平对比

2.3 PHC组根治术前后血清各指标变化比较PHC组根治术后不同时间血清IGF-2、AFP、ALP、γ-GT均低于基线水平,术后4周以上各指标又低于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PHC组根治术前后血清各指标变化比较

与基线比较,*P< 0.05;与术后1周比较,#P< 0.05。

2.4 PHC随访1年复发与未复发患者血清各指标水平比较随访1年,本组120例PHC患者复发36例,复发率为30.00%,按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36)与未复发组(n=84),复发组血清IGF-2、AFP、ALP、γ-GT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P< 0.05),见表4。

表4 PHC随访1年复发与未复发患者血清各指标水平比较

2.5 PHC患者血清IGF-2、AFP、ALP、γ-GT水平相关关系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GF-2、AFP、ALP、γ-GT四者互相均呈正性相关关系(P< 0.05),见表5。

表5 PHC患者血清IGF-2、AFP、ALP、γ-GT水平相关关系

2.6 IGF-2、AFP、ALP、γ-GT单独及其联合预测PHC术后1年复发的价值分析单独预测中,ALP约登指数最大时预测PHC术后1年复发的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917,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89%、100.00%;四者联合对PHC术后1年复发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指标,约登指数最大时AUC为0.919,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9.56%、100.00%,见表6与图1。

表6 IGF-2、AFP、ALP、γ-GT单独及其联合预测PHC术后1年复发的价值分析

图1 IGF-2、AFP、ALP、γ-GT单独及其联合预测PHC术后1年复发的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PHC起病隐匿,缺乏典型症状,大多数就诊时已属中晚期,手术根除率低,易复发,预后差[8]。最新统计数据表示,全球每年新发PHC逾74万,我国约占1/2,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故明确PHC发病及预后相关影响因子对其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AFP系PHC常见肿瘤标志物,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或T细胞损伤等途径,导致机体产生免疫抑制反应,同时刺激癌细胞膜受体,促进其异常增殖。张玉扬等[9]研究发现,在PHC症状出现前6~12个月即可检出AFP异常高表达,该观点认为AFP在PHC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均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发现,PHC患者血清AF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同时随PHC临床分期的上升,血清AFP水平增加,这与Hsu等[10]研究结论一致,表明AFP在PHC发病及病情进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对PHC根治术后AFP水平的变化尚未确立统一意见。有观点认为,根治术后PHC患者AFP显著降低。也有学者提出,受手术应激及免疫因素的影响,PHC患者术后可能呈现一过性AFP上调表现。本研究分别对PHC术前、术后1周、术后4周AFP水平进行监测发现,PHC患者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1周、4周AFP水平明显降低,趋向正常,这与Lemoine等[11]研究结果相同,但与Lu等[12]提出PHC术后1~3 d AFP水平上升的观点存在差异,推测该研究术后早期AFP水平一过性上调可能与外科手术应激刺激引起肝功能受损有关,而本研究采集均为术后1周及4周数据,经根治性肝切除后患者肝脏肿瘤根除,肿瘤负荷解除,刺激AFP自分泌及旁分泌因子消失,故血清AFP水平降低。我们还发现,复发PHC患者血清AFP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推测AFP可能在评估PHC预后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IGF-2系由肝脏合成及分泌的胚胎性生长因子,体外研究表明IGF-2可刺激DNA转录及蛋白质合成,参与有丝分裂及糖原代谢调节过程。正常生理条件下血清IGF-2含量极低,受肝组织细胞内特异性启动子P1调节及驱动。前期研究证实IGF-2参与肝细胞癌变过程。动物研究发现,诱导癌过程内,随实验小鼠随肝组织及形态学的改变,血清IGF-2表达呈递增趋势。陈炜等[13]进行临床研究发现,肝癌患者外周血IGF-2呈明显高表达。本研究发现,PHC患者血清IGF-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随PHC病程进展,即临床分期的上升,IGF-2水平上调,这与以上报道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表明IGF-2参与PHC发病及病情进展过程,分析原因为:在增生及非典型增生及癌变阶段结节释放大量IGF-2,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刺激肝细胞异常分化及增殖,直接作用于细胞自身或相邻细胞表面IGF-2受体,造成胞浆内短路循环,加速或放大细胞增殖信号,经诱癌因素激活后呈恶性转化,增加肝细胞癌变风险,最终导致PHC发生,且肝细胞异常增殖及分化直接刺激IGF-2受体表达,同时继续传递癌细胞增殖信号,导致细胞呈恶性表型转化,导致PHC病情进展。我们还发现,经肝癌根治术后患者IGF-2水平明显降低,这与马彦等[14]研究结果相同,考虑通过手术切除癌灶后,恶性肿瘤局部血液供应切断,癌细胞生长途径被抑制,其所诱导IGF-2分泌减少,故血清IGF-2明显下调。而PHC复发患者血清IGF-2水平高于未复发病例,分析原因可能为:PHC术后复发病例体内肿瘤细胞处于增殖及活跃状态,诱导IGF-2释放,促进肿瘤恶性表型维持,故引起血液IGF-2表达上调。γ-GT系作用于肽链的酶类型,主要来源于肝脏,可能通过诱导氧化与抗氧化失衡途径参与PHC发病过程。PHC发生时,癌细胞逆分化诱导肝细胞释放大量γ-GT,导致肝癌患者血清γ-GT呈异常高表达。ALP则为分布于肝脏及骨骼肌类常见磷酸单酯水解酶,与肝胆病变密切相关。PHC时,肿瘤细胞或癌肿附近肝细胞合成大量ALP,释放进入血液导致血ALP含量上升。本研究发现,PHC患者血清γ-GT、A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随PHC分期的上升,γ-GT、ALP水平增加,且术后不同时间PHC患者血清ALP、γ-GT水平皆降低,表明两者均参与PHC发病与病情进展过程,同时通过手术解除肿瘤负荷、切断癌细胞血供,可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上述因子表达。我们还发现,PHC复发组ALP、γ-GT水平高于未复发组,推测高ALP、γ-GT水平可能为PHC术后复发的相关风险因子。进一步展开ROC曲线分析发现,四者单独对PHC术后复发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尤其ALP单独预测价值最高,但四者联合对术后复发预测综合价值最高,提示通过密切监测以上各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或可作为预测PHC术后复发依据。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PHC患者血清IGF-2、ALP、γ-GT、AFP水平互相均呈正相关关系,推测四者可能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参与PHC发病过程。分析机制可能为:肝细胞发生癌变时,IGF-2呈胚胎性过表达,进一步诱导细胞增殖、活化,导致肝脏特异性酶类及AFP释放增多,共同促进癌细胞增殖、分化,介导PHC发病。但对四者参与PHC发病的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肝细胞根治术癌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关系研究进展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癌细胞最怕LOVE
癌细胞最怕Love
乳晕入路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与小切口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