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代人的自我解放

2020-04-20陈秋名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异化马克思

陈秋名

摘    要: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物质丰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太多的人迷失在灯红酒绿中,成为了钱权的奴隶,也有一部分人成为了科技的奴隶。当物质世界极大丰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变得越来越贫乏。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马克思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异化理论,探究当代消费社会下的人的异化与解放,从而实现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同时丰富。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消费社会;鲍德里亚

大部分现代人随时随地都离不开手机,一旦手机不在身边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感,除了工作和通讯的需要,吃饭、睡觉,甚至上厕所都要带着手机。其实并不仅仅是手机,其他数码产品也是这样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生活工具,甚至可以说人以及沦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奴隶。数码产品、高科技产品本意是方便人生活的,结果人却被自己的劳动产品所异化,成为电子时代的异化人,因此在今天这个数码产品盛行的消费时代下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异化理论的概念

“异化”是个外来词,几经辗转翻译解释,有些含混不清,庞杂多义,穷其根源,均来自拉丁文ALIEANTIO(异物)的模式或意译。本文在哲学范畴研究异化,哲学上所谓“异化”,就是异己化,对人来说,就是那种相离相违的现象、状况、力量等,是一种历史的、社会关系的表示。

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生产方面、经济方面的异化概念,一年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哲学上的异化概念,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东西转化为与之相对立的、异己的、与人相敌对的东西这一事实,人的自主活动由于人本身的活动而为既非偶然的亦非任意的、迫切必要的活动所压抑这一事实,就是异化。

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于1844年的巴黎,很多人认为该手稿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即马克思的异化论。后来马克思在《论猶太人问题》、《资本论》等著作中也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方面,人与物的异化,即工人同他的劳动成果也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化,考察的是工人的即劳动的异化、外化。“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就越野蛮。”如人被物控制,被科技化,西方很多人的唯工具论、器械化等现象和观念。在消费主义时代,人越消费就越被束缚。人所购买的物品是人自身的劳动产品,人却被自己的购买物所控制,也就是人被自己的劳动成果所控制。

第二方面,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即劳动生产的过程,劳动活动本身也不属于自所有。人是被迫劳动的,如果强制一解除,他们就会逃避劳动。工人在劳动中感到不自在,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人们对于节假日的期盼正揭示了他们内心中对于工作的厌倦,期望休息,想要放假,不想工作。

第三方面,就是人(工人、劳动者)和人的异化,就是说在劳动异化的条件下,人的劳动的异化,不仅限于劳动产品、劳动生活这类“物”的异化,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也就是人的自我异化,即人这个“类”的异化,全人类的异化。

第四方面,人和人的异化,不仅是劳动者被异化,非劳动者也与劳动者、同劳动者的产品之间有异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异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同自己以外的人相异化。如奢侈品牌的盛行,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变化。

三、论现代人的自我解放

马克思用 “扬弃”来概述人类异化这一历史现象。“扬弃”是抛弃一切消极的成分,保留一切合理的成分,不是简单的否定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政治异化”到“经济异化”,最后到“劳动异化”,完成了使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即从对宗教(费尔巴哈)、国家和法(黑格尔)的批判进入到对“市民社会”(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对唯物史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不仅指出了“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直接产物”,而且还提出了“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成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的社会财富”。

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并不仅仅是指上述人类极端不自由状态的四个规定。也并不仅是指纯粹否定性的现象。而且异化本身还蕴含着克服异化实现人类自由的积极条件。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 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马克思认为,人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物要想实现起来,只有通过人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但这种实现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

马克思提出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

现代人要想消除异化,实现自我解放,就必须坚持低碳生活方式,对自然界实施人道主义。消费异化的重要表现就是人的异化,人的物化,是对人本质需求的丢失,放弃了对真正的幸福的追求,而沦陷于消费的虚假需求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以和谐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实施人道主义,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之路才能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参考文献:

[1]韩学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尔库塞著,黄勇、薛民译《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93

[5]高亚春著《符号与象征——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异化马克思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最有思想的句子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