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双语思政课的创新

2020-04-20王健媛谭俊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双语教学新媒体

王健媛 谭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认清当前形势,在外语专业高校,以双语教学培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新媒体为载体创新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双语教学的模式下深刻领会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并能学以致用。

关键词:双语教学;思想政治理论;创新;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关键环节。教学相长,学生的接受度、吸收度和运用度是检验这门课成效的三个要素。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维和鉴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为例,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所专业外国语院校,目前涵盖16个语种和28个专业,在外语专业学生中推行双语思政课堂是势在必行的。作为外语院校的学生,要学好一门外语,除了必要的语言理论外,相应国家的背景知识、与我国的历来交往、联系是必须搭建的知识框架。在新媒体平台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模式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主力军,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能主动思考新事物与原有知识的框架的联系,本文将围绕在新媒体时代将双语思政课创新,以学生学习和接受心理模式为主体进行研究。

一、目前的思政课堂的特点分析

教学设计领域的三种领域: 知识领域、学习领域和教学领域。 学生学习和接受心理模式的建立可以使教学设计三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传统的思政课堂,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备课、传授理论,以课堂提问或讨论的方式查验学习情况,之前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认为传统课堂相对较为枯燥,收效甚微。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结合政治、历史、国际环境等因素,容易呈现出严肃、乏味的课堂氛围。双语思政课模式的探索,目前也仅仅是停留在用其他语种的知识背景解读关键词或其他语种进行课程的讲授为目的。双语思政课堂应深挖课程的内涵,即前文提到的双语思政课应该以两种语言为工具,对比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政策,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年一代的责任、使命和担当意识,梳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明确四个自信,升华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教学模式的学习主体应该是大学生,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开展的教学才是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双语思政课程尤其如此。此前,我们针对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思政课堂以实践式的教学方式最受学生喜爱,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同时学生希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选择他们喜欢的新媒体平台开展教学。

二、新媒体时代思政课堂的结合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度和透明度逐渐提升,传播方式更接地气,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且参与进去。目前,传统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在微博、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对于时政的报道和解析引发师生热议。在讲授分析《大国外交》过程中引用之前央视推出的《康辉的Vlog》为例,共为8期的内容,每一期内容基本不超过3分钟,用全新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出访希腊-巴西的外交过程作为主线展开,整个过程引起了学生的大量围观,有学生表示这样的视角很特别,让原本感觉距离遥远的新闻变得可以亲近大大提高了关注度。8期视频围绕国家外交活动、媒体人工作日常与趣味片段三个方面展开。双语思政课堂以葡萄牙语思政课堂为例,课程设计引入正式的外交表达、国家的传统习俗、双方的外交政策、结合本次访问的意义与作用等作为背景,以Vlog的时间顺序为主线,通过对时政要闻的理解剖析大国外交政策。

三、优化学生的学习和心理接受模式

1.以全新的方式凸显思政课的功效。

经调查显示,学生对于传统思政课的内容吸收和运用能力较低,将复杂的知识体系转化为日常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较低。双语思政课模式的探索,强化了学生的语言功底的同时,将语言能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識体系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语言的使用和对思政理论课的理解。以新媒体平台的形式展示外交新闻,以双语的模式教授相关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是拉进了新闻与理论,理论与学习之间的距离,将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与实际生活运用对接并实现了学生能力的转化与呈现。

2.以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将线上线下的学习贯通,营造了全面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在学习和接受心理模式的搭建中起到的了突出的作用。语言学习需要环境的营造,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可以给语言学习提供实操的平台,新媒体平台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实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从学生广泛涉猎思政相关讯息后在课堂的呈现,实现了学与用的转化。

在双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创新教学方式,坚持以教师教学主导,以学生学习主体,激发学习热情,在新媒体时代,合理运用媒体平台,提高学生对当前思政教育的关注度,将所传授的知识内化于心,强化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鑫.赵随英.吴军其.赵呈领 心理模式-教学设计的新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4-09-30

[2].袁慎芝.袁淑 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接受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以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15

[3].邓庆茹 全媒体时代中国外交活动报道形式的创新-以大国外交最前线《康辉Vlog》第一季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24期

项目基金:本文系四川省2018-2020年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川外成都学院思政课“双语教学”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2018-948)。

作者简介:王健媛 (1986-),女,本科,副教授,就职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业创业指导;

谭俊(1986-),女, 硕士, 讲师 ,就职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双语教学新媒体
试析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社会实践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强化研究
系统论视阈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养研究及外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