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龙山石窟预防性保护设想

2020-04-20武新华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2期

武新华

摘    要:目前,预防性保护理念已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文物保护实现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确保文物安全。当前,石窟保护正经历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发展阶段,总结天龙山石窟在石窟监测、保存状况调查、灾害评估等预防性保护方面的实践,积极建立石窟预防性保护概念,以及其后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和风险管理评估机制的建立,将有力地提升石窟寺科技保护水平。本文从天龙山石窟的艺术价值出发,对石窟的保存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主要风险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天龙山石窟预防性保护的初步设想,以及天龙山石窟的预防性保护工作的理念和意义。

关键词:天龙山石窟;预防性保护;文物监测

一、天龙山石窟的重要价值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天龙山,始凿于北朝的东魏时期,北齐、隋、唐历代开凿,天龙山石窟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宗教、艺术等多方面价值。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石窟北齐造像的写实手法开启隋唐造像的先河,是中国佛教造像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建筑形制方面,天龙山北齐石窟表现出的木结构建筑原貌是研究早期建筑难得的实物资料。天龙山石窟技巧娴熟、感情饱满细腻的雕刻,体现了我国南北朝至隋唐各个时期石窟艺术的风格特点和成就,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展示了我国石刻造像发展演进的过程,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使其成为石窟艺术系列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二、天龙山石窟现状

天龙山石窟位于天龙山陡崖之上,经历千年自然和人为破坏,保存较为完整,但各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根据2013年8月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写的《天龙山石窟地质勘查报告》可知,天龙山石窟主要的病害为裂隙、风化、植物生化作用以及其它生物因素病害等。

此次主要介绍一些现存比较严重的非人为因素病害,其中,石窟裂隙相互作用将石窟区岩体切割成块状,形成危岩体,易崩塌;部分裂隙直接发育至石窟内,直接对石窟本体造成危害。裂隙发育,易形成雨水渗漏,下渗雨水使壁画壁面和岩层分离而造成壁画大面积脱落,部分窟顶或窟壁有渗漏雨水的痕迹。植物的根劈作用形成危岩体,产生崩塌,且部分病害呈发展趋势,长此以往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1.裂隙

根据区域窟区裂隙发育情况调查,西峰共有裂隙121条,东峰共有裂隙55条(宽度在3cm以上,产状特征较为明显),裂隙主要的走向为北东向和北西向,约80%的裂隙倾角为80°~90°,其中北西向裂隙密度较大。多为构造裂隙,多数裂隙受卸荷影响,存在加宽的趋势。

2.植物生化作用

天龙山植被主要为乔木(松树、柏树)、藤本科植物、灌木和杂草。其中根系发达的藤本植物和乔本植物对固定一些山坡上的松散土石有利。但是若植物根系直接生长至岩体裂隙中,植物根系的根劈作用会使岩体的结构面不断张开,导致岩块局部失稳,形成危岩体(见图3-图4),可对文物造成毁灭性破坏,也对游人参观形成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植物也分泌有机酸腐蚀岩体,加速岩体的风化破坏速度。动植物遗体腐烂后分泌的有机酸和气体,形成腐殖质,与岩石中的不稳定矿物发生反应,腐蚀、分解岩体。

3.风化作用

石窟区风化病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窟表层的膨胀、色彩的脱落;二是石窟岩体的风化导致岩体崩解、坠落、剥落等。窟区内,除2、3、4、9、17、18等洞窟风化程度较轻外,其他洞窟均风化严重,以10窟风化最为严重(见图5-图6)。

4.地表水、渗漏水和面流等作用

崖顶没有没有完善的地表水排水设施,同时崖顶以上坡体为倾角200~350的斜坡,在雨季大气降雨直接冲刷洞窟崖壁岩体,缓坡地段汇水面积较大,面流汇集的雨水顺着上下贯通的构造裂隙和卸荷裂隙,冲刷、潜蚀、溶蚀了崖壁岩体,破坏岩体结构,同时并给生长在裂隙里的灌木和植被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5.酸雨

太原处于硫酸型酸雨覆盖区,受酸雨影响较大,且呈逐年增强的趋势。酸雨能加快石窟区的风化作用,同时石窟表层污损加重。

三、针对天龙山石窟现状进行预防性保护工作的思路及对策

根据天龙山石窟的现状勘查评估,目前,天龙山石窟的主要病害为裂隙、植物生化作用、风化作用、水蚀、酸雨,且均处于不同程度的發育趋势中,为了解其病害原因、病害情况,防止发生突发性状况,对天龙山石窟进行预防性保护设想,主要包括文物环境监测和文物本体监测、保护工程效果跟踪监测三部分内容。

1.文物环境监测

(1)微气象监测

依据太原市气象环境的现状评估,天龙山石窟所在区域气象环境受季节交替影响较大,昼夜温差变化显著。而温差变化、雨水侵蚀、阳光曝晒正是影响天龙山石窟裂隙发育、表面风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天龙山石窟所处环境实施气象环境监测,实时获取区域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雪)量、气压、总辐射等指标数据变化趋势。通过对天龙山石窟所处环境的气象监测数据积累,并与洞窟微环境监测数据、本体病害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变化与文物本体病害发育之间所存在的关联,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数据依据支撑。

微气象环境监测通过在天龙山石窟核心区域设立无线微气象监测仪,实时获取该区域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雪)量、气压、总辐射数据。微气象环境监测中所使用的气象站,参照气象行业标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QX/T 45-2007)》中对自动气象站基本技术性能要求进行选择,并以此为预警指标及时报警,以便管理单位采取必要或相关措施减缓或避免监测对象失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