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弹一星”建设者李春英:我把青春献给你

2020-04-20朱振华

恋爱婚姻家庭 2020年1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夫妻俩年轻人

朱振华

20世纪5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在安徽合肥,就有這样一位81岁老人,她22岁时就奔赴青藏高原,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她的名字和金刚一样有力,她就是李春英……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真没想到,我们今天能过上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这要是在过去,我是想都不敢想啊。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小的时候,家里多艰难,世道多乱,我们都要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2019年11月15日这天,阳光明媚,记者刚见到李春英,她就滔滔不绝地说出了心里话。

1938年,李春英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农村。李春英有四个姐姐、两个哥哥。那时,由于战乱,再加上家里孩子多,在李春英5岁那年,父母决定带着几个孩子去闯关东。

经过艰难的跋涉,一家人来到了齐齐哈尔,但因为生存环境困难,一段时间后,又迁徙到龙江县。龙江县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这里江河蜿蜒,沃野千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让龙江成了著名的玉米产区和粮食生产基地。

李春英的父母希望能在这里安顿下来。因为没有土地,一大家子人的生计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走投无路之下,父亲只能带着哥哥给别人家拉地,大姐就去给地主家放牛,一家人在艰难的岁月里,苦苦守望着明天,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

那时,龙江县频繁有日本军队出现,凶残的日本人烧杀掳掠,给年幼的李春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春英说:“那时,日本兵经常骑着马,像疯子一样四处乱窜,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经常躲在玉米地里,有时一躲就是一天,饿了就嚼玉米秆,饥饿再加上恐慌,让人生不如死……”

直到今天,李春英都非常感谢父亲的开明,她说:“我能有今天,首先要感谢的就是我的父亲,那时,一家人饭都吃不上,可他却让我一个女孩子去读书,这在当时,简直是太难得了!”

李春英也非常争气,刻苦学习,不仅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思想上也积极要求进步。李春英初中毕业前夕,父亲的视力下降严重,家里再没条件让李春英继续读书了,一想到退学,她就把头蒙在被子里,哭得昏天黑地,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退学后,李春英边劳动,边学习,边照顾年迈的父母。李春英的孝道和积极上进的精神,在乡间广为流传。

1957年8月,李春英被公社保送到123华安机械厂当学徒。人生在经历苦难之后,终于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在厂里,李春英不怕苦不怕累,无论啥苦活脏活,她都抢着干。也正是凭借着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李春英慢慢在厂里站住了脚。

1960年2月,厂里突然接到通知: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希望单位一些拔尖人才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以行动积极支持国家建设,但工作地点很偏远,条件很艰苦。同事告诉李春英:“单位是军工厂,工作地点在青海,那里气候太恶劣了,据说很多人都不愿意去……”

李春英说:“条件即便再恶劣,还能恶劣到哪去啊,我们这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啥苦没吃过?”

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追求进步的李春英毅然决然选择了报效祖国!

我把青春献给你

支援国家建设的人员名单确定后,李春英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乘坐火车来到北京,然后再转乘去西宁的火车。

10天之后,火车终于到达了西宁站。一下火车,迎面吹来的风沙,让刚才还在火车上欢呼雀跃的年轻人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寒颤,有人惊呼道:“哎呀,这风沙怎么这么大?这以后可怎么办啊?”大家稍作休整后,又换乘了卡车。

风沙肆虐,吹得人都睁不开眼,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卡车走得也很慢,飞沙走石,打得车窗玻璃啪啪作响。由于路上布满鹅卵石,卡车颠簸得厉害,很多年轻人都被颠得受不了,在车上就开始出现头晕、呕吐,可李春英默默地忍了下来。

不知过了多久,车终于停了下来,司机跳下车喊道:“到了到了,都下车吧。”大家下车四处一张望,那感觉就像是到了月球表面,到处都是鹅卵石,没有水,没有植物,荒凉得让人心生恐惧。

由于高原早晚温差大,李春英和同事们6个人挤在一个帐篷内。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压力,时刻考验着大家的耐心和决心。因为粮食供给不足,李春英经常被饿得头昏眼花。刚开始,只要一饿,大家就开始喝水。可水喝多了,全身就会出现浮肿。李春英又和同事们一起去抓旱獭,运气好时,大家能打打牙祭,有时一天也抓不到一只。

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与大自然作斗争,彼此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组织的安排下,这群年轻人首要工作就是参与修铁路、盖厂房等基础工作。

李春英乐观积极,干活时从不偷奸耍滑,因为营养不良,又劳累过度,她晕倒过三次,但每次都是稍作休息,又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去。饿了,就吃点带来的干粮;渴了,就喝水沟里的水。

水沟里到处漂浮着牛羊的粪便,还有各种枯烂的水草。这种水细菌极多,喝下去容易拉肚子,李春英就和同事们把口罩的纱布拆下来,对水源进行过滤后再喝。

就是靠着这种不要命的精神,这群年轻人修通了铁路,盖好了厂房,一切开始慢慢步入正轨。

最终,李春英被分到了化工队,岗位的主要任务就是手加工炸药。原子弹的爆炸威力等等,都和炸药的设计、加工息息相关。这可是个非常重要的岗位,同车间的同事都是从全国各地精心挑选的业务能手,李春英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心扑在了工作上,决心以自己的行动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添砖加瓦。

李春英所在的班组,每次工作的同事就有4个人,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意外,这4个人有可能就会全部壮烈牺牲。

同事间相互鼓励,相互提醒,经常在一起交流业务知识,尽一切可能排除安全隐患,但悲剧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一次,另外一個车间发生了爆炸事故,4个同事全部牺牲了。早晨上班时还有说有笑的同事,瞬间阴阳相隔,悲伤和恐惧的气氛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为了鼓舞士气,大家在早晨上班时,就会开玩笑说:“我们大家都是一起来到这的,千万别把谁给丢在了这里。”

最让李春英难受的是,有一个技校毕业的年轻人,来这里工作才3天,就被炸身亡。还有一个同事,在操作过程中,遭遇粉碎性爆炸,双眼受伤失明。李春英的内心也被恐惧所包裹,在给家人写信时,因为有保密责任,她也不敢将自己的状况和盘托出,只能报喜不报忧。李春英对记者说:“我母亲直到去世时,都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我也没能回家看过她一次……”

正是靠着这种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得失、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1964年10月16日,在众多科技人员的努力下,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消息传来后,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欢呼雀跃,合影留念,纪念这个伟大的时刻!

隐姓埋名藏功名

1970年夏,一个叫朱万喜的年轻人,听从部队分配,来到李春英的单位,从事核工业的保障工作。

那时的朱万喜长得高大帅气,在工作接触中,李春英和朱万喜结成了革命伴侣。婚后,夫妻俩相继生下了两个儿子。

一次闲谈时,朱万喜乐呵呵地说:“在这里成了家,又有了孩子,看样子,我们是要在这里奋斗一辈子了。”李春英听了,感慨地说:“刚来时,觉得在这里没法活下去,可时间长了,我对这里还有了很深的感情。”

夫妻俩都要上班,两个孩子没人照看,担心孩子乱跑,李春英只能把两个孩子锁在家里。爱玩爱动的孩子,在家无所事事,又不能出去,只能站在暖气片上,看着窗外的世界。

一天,小儿子在玩耍时,一头栽倒在暖气片上,鲜血流了一脸。晚上夫妻俩回到家时,看到小儿子的脸上的血已经凝固了,赶紧将他送到医院缝针。在记者采访时,李春英还指着小儿子的额头说:“这么多年了,当年留下的疤痕还在呢……”

上班时既要小心翼翼,又要操心两个孩子的安全,分身乏术的李春英为工作和家庭操碎了心,但夫妻俩的乐观,也感染了两个孩子。休息时,一家人会带着麻袋去采蘑菇,捕鱼……为了改善伙食,李春英养过兔子、鸭子和山羊。颇有生活情趣的李春英,经常把采摘来的野花,插在家里,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夫妻俩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相继获得过多次表彰。1993年,夫妻俩都退休后,被安置到合肥。

为国家“两弹一星”的建设,奉献了一生的夫妻俩,在合肥隐姓埋名,住在分配的62平方的房子里,过着极为普通的退休生活。

李春英经常对两个儿子说:“咱们就是个普通的家庭,你们在外面要低调做人,对人要客气有礼貌,不要提过去的事,也一定不能做为非作歹的事。”

因为家风严格,李春英夫妻俩也从没向国家提出过给两个儿子安置工作。多年来,两个儿子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夫妻俩安慰儿子们说:“这个社会,只要你不懒惰,不胡作非为,干什么事,都能吃饱穿暖,都能把日子过好。”

两个儿子把父母的话记在心头,一有空,就会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家庭聚会时,一家人经常会说起过去的往事。小儿子多次提出要带着父母回到当年工作的地方去看看,可二老由于身体的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2017年6月,小儿子专门乘车回到了“故乡”,拍了很多的照片和视频,李春英和丈夫看了后,百感交集,老泪纵横。太多的记忆,太多的人,在记忆的长河里盘根错节,渐行渐远……

即便如此,夫妻俩也不愿意把过去的事迹对外张扬。2019年夏,辖区街道工作人员在进行社区调查时,夫妻俩的事迹这才被众人所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春英说:“几天前,我有了重孙子,我现在是四世同堂,儿孙都非常孝顺,我感觉自己很幸福……”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夫妻俩年轻人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认错
一双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