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引写,核心素养下的语用训练

2020-04-13高乃军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用训练核心素养

高乃军

【摘  要】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小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技能,代表着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加从容地应对语文教材学习,促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要充分发挥语言建构和语言运用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作用,读与写双管齐下,在阅读教学的同时注重笔头训练,从而拓宽学生学习和写作的路径,提升语言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以读引写,厚植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和对策,希望能够结合读与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以读引写;语用训练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现实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通过以读引写,实现学科教学功能最大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合理选择读写训练点意义重大。以读引写,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阅读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加强语言理解品味与运用方面的教学引导,规避读写结合的不连续性与语用训练的随意性,逐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对写作保持高涨的热情,写作素材积累丰富是重要前提。学生写作思路狭窄与写作内容空洞,究其原因与缺乏写作材料有关,导致无从下笔。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实现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迁移,实现语文知识学以致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在语境中积累知识与经验,如下所示:

1.立足教材实现专项积累

阅读是提高写作功底的重要途径。对此,教师应当加强学生课内阅读的有效性。语文教材文章内涵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写作典范性,可以从教材中的人物与故事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是好词好句的积累。如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中,出示描写秋雨与秋风的课件片段,引导学生展开欣赏阅读。让学生划出描写作者上学路上所见与心情的语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这也是写作能力提升重要前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自己划出的句子,分析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与描写的细致性与具体性。学生唯有掌握事物观察方法,沿用作者事物描写手法,才会规避写作无从下笔的问题。其次是单元归类积累。在每个单元的阅读学习中积累写作素材,最终将实现积少成多,从而逐步提升学习与写作信心。学生唯有养成归类整理与好词佳句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在书山学海中逐步丰富写作素材,最终实现取之不竭与触类旁通,在写作中才会实现文思泉涌与信手拈来,语文运用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才能不断加强。

2.积累素材实现知识经验并趋

立足教材不能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通过对名言佳句的笔记摘抄形式来展开锻炼,从而以此途径作为突破。

只有促使学生在笔记摘抄的训练下得到写作语言的丰富积累,才能为写作水准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如在《金色的草地》教学中,文章描写了作者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表达了对草地的喜爱,通过阅读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教师可以推荐文章相关的课外读物,如《槐乡的孩子》《祖父的园子》等,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实现课内外阅读优势互补,从而积累更多知识经验。还可以设置班级图书角,实现阅读资源共享,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实现课外知识经验积累与写作思维拓展,以切实达到语用训练的目的。

3.丰富语用实现多维训练提升

我们在形式丰富的语文能力训练、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作能力,利于作文题材与内容等方面的创新,能够确保写作内容丰富与情感升华,最终间接带动综合能力提升。

首先,课前给学生提供阅读感受分享的机会,学生轮流分享读后感,学生之间进行阅读经验与体会、收获等方面的交流。完善激励措施,定期评选“阅读之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写作热情,最终实现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升。其次,培养学生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日记内容可以是读写笔记,也可以是生活经历等。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拓展学生写作思路,养成事物观察与表达的能力,在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最后向学生发放创作本,学生可以将想写的内容写下来,不限写作时间、写作篇幅长短与内容。如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由创作,可以自主创作关于胡萝卜的谜语,也可以将自己带入到胡萝卜先生、鸟太太、放风筝小男孩等角色中,自由创作故事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分享对象,也可以多个同学之间进行交换欣赏。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能力。

二、在积累后运用写作素材

基于语用训练视角下的读写结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除了通过阅读积累素材外,还需具备素材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写作引导提供学生素材运用的契机,从而夯实写作基础。为放大读写结合作用价值,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阅读感悟的引导,促使其掌握更多写作方法,逐步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1.从品读中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优美语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句含义与语言特色的透彻理解,从中悟出写作方法,再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所以教师应该多对他们进行词语、语句和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的培训,拓展出更多的渠道,让学生了解学习到更深奥的鉴赏方法,进而获取深厚的语言感知能力。

如在《带刺的朋友》教学中,文章运用了大量比喻句描写刺猬的聪明伶俐,该种写作手法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比喻句并发挥想象进行仿写,体会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描述事物。动词在表达人或事的动作行为、心理等常被用到,极大地表现了景观与事件的活泼生动性,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个动词,让学生将动词融入到自己编创的一句话或故事内容里,实现动词灵活运用,从而为文章增色。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刺猬偷枣的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动物,并用上合适的动词与拟人等写作手法进行写作,描述出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从体悟中拓展写作空间

教材中的文章思维创新且生动有趣,在动情处会采用留白写作手法。学生理解能力与情感思维存在较大差异,对留白寓意的品读角度也多有不同,教师应当为学生积极创设表达情境,引导学生品读留白,促使其学会留白写作手法的正确运用。同时,引导学生续写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把握故事内涵,从而实现写作空间的拓展。

例如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中,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破旧的老屋是否真的倒下去了,总结老屋想倒但总也倒不了的原因,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老屋故事情节发展。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发现,老屋不能倒下去的原因在于小花猫要避雨、老母鸡要在这里孵小鸡、小蜘蛛要在这里织网捕食。让学生注意小花猫与老母鸡、小蜘蛛的语气,并猜测老屋的回答与心情,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答案。在想象情节中,引导学生想象老屋还会遇到其他需要帮助的小动物吗,猜测老屋与小动物之间的对话以及老屋的结局。最后引导学生续写故事结局,并说出自己创造故事结局的依据。

小学生写作文章结构零散、情感虚假、内容空洞,究其原因在于缺少写作素材以及对写作的感悟。教师应当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加深学生阅读感悟,给学生提供仿写、改写、续写等创作机会,促使其灵活运用积累素材的同时,拓展写作构思,使其写出情感丰富与内容真实的文章。教师还应当积极转换教学理念,本着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主的语用教学观,积极构建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晓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3(35).

[2]赵晓娟.以读促写活动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七彩语文,2018(12).

[3]孙卫红.以读促写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

猜你喜欢

语用训练核心素养
以“语”为点 以“图”为径
层层递进,让语用训练扎实推进
警惕语用教学技术化与功利化倾向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用活文本,为语用训练架设桥梁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