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4-08杜树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6期
关键词:上下肢肌张力偏瘫

杜树辉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辽宁 沈阳 110032)

中风偏瘫是同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重者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刺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本文旨在探讨分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72例,所有患者经头颅CT确诊,均符合中风偏瘫诊断标准。排除有严重合并症、昏迷、智力障碍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6例,男∶女=22∶14,年龄56~71岁,平均(64.4±6.2)岁;观察组36例,男∶女=23∶13,年龄57~71岁,平均(65.1±5.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相比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结合康复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按照患者偏瘫不同时期给予分期针刺治疗。具体如下:

1.2.1 软瘫期:以上肢阴经、下肢阳经腧穴为主,取患侧少海、曲泽、尺泽、郄门、伏兔、风市、内关、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每次各选取上下肢3~4穴,应用强刺激,使针感向远端放射。

1.2.2 痉挛期:以上肢阳经、下肢阴经穴为主,取患侧肩髑、曲池、手三里、手五里、外关、合谷、太溪、照海、阴陵泉、三阴交、中封等穴位,同样每次各选取上下肢3~4穴,酌情交替使用穴位,用强刺激。

1.2.3 恢复期: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量太阳、少阳以及阴经穴,选用偏瘫侧肩髑、曲池、风市、足三里、解溪、昆仑、太冲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等穴位,上下肢每次依然各选取3~4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得气为度。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恢复I级肌力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价法)。

1.4 统计方法: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达到1级肌力的时间(11.6±2.1)d短于对照组(14.8±2.5)d(P<0.05)。治疗运动功能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积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积分比较(±s)

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等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到肢体运动功能而出现偏瘫。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其次为高血压、脑血管先天性异常、心脏病如心内膜炎引起附壁血栓脱落栓塞脑血管,心动过缓引起脑供血不足,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偏瘫表现症状在肢体上,但病源却在脑部,中医认为病位在于脑与经络。有虚、火、风、痰、气、瘀六种病因。现在许多临床试验研究已证实针灸对人体的免疫调控、分子调节、血液流变学影响[1]、抗自由基[2]及调节血脂[3]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理论更符合中风偏瘫的恢复规律,在偏瘫的不同时期取用不同的穴位针灸越来越受到重视。

分期针刺法主要是解决中风偏瘫早期肌张力减退或丧失,恢复进程中运动不平衡及不协调的难题。根据针刺穴位的分布路径与人体解剖学、运动神经生理学的关系,四肢阴经穴主要分布路径在屈肌,阳经穴主要在伸肌,人体上肢优势肌群为屈肌肌群,拮抗肌以伸肌为主;下肢优势肌群为伸肌肌群,拮抗肌以屈肌为主。

偏瘫软瘫期,主要是肌张力减退或丧失,治疗应促进肌张力的产生、增强,肌张力的增强是肌肉运动产生肌力的前提。通过针刺治疗来刺激优势肌,实际上也是外周感觉的一种输入。治疗主要目的是诱发上下肢优势肌群的肌张力,针刺主要取穴位置为上肢阴经及下肢阳经的腧穴,由此可增加脑部血流量,减少脑缺血和灌注的损伤面积,促进大脑功能恢复。偏瘫痉挛期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的特征,针刺主要目的是抑制过高的肌张力,防范异常的运动,针刺主要取穴为上肢阳经及下肢阴经的腧穴,以兴奋拮抗肌和抑制痉挛肌,使得上下肢的伸缩肌肌张力能够趋于协调,可以减轻患者痉挛,促进分离运动出现。偏瘫恢复期主要目的是促进伸肌群及屈肌群的运动协调,针刺取穴为手足的阳明经腧穴,及少量的阴经穴位,从而达到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促进阴阳平衡,阴阳血气互通的目的。

本研究显示用这种方法治疗1周余即可使大多数患者的肌力从0级上到I级。因此分期针刺治疗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可塑性,使丧失的运动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生存质量有所提高,确实提高了疗效。

猜你喜欢

上下肢肌张力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Trendelenburg体位不同通气模式对直肠癌患者上下肢动脉血PaO2及乳酸的影响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基本力量 上、下肢的教学与练习方法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跳绳运动提高小学生上下肢协调能力的研究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