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价值的ROC曲线对比分析*

2020-04-03江翠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乳头状造影乳腺

瞿 炜,江翠华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上海 200240)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发生于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患者多表现为乳头溢液、乳腺肿块等,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1-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病变微小,虽然其为良性病变,但早期诊断并予以相对应的治疗能有效规避乳头状瘤癌变[3]。超声检查是乳腺病变的重要诊断方式之一,但由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病变微小,且位于导管内,常规超声包括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灵敏度欠佳[4-5]。超声造影检查作为一种血池显像技术,可有效观察患者病灶组织微血流灌注情况,但其检查依赖于造影剂注射,对机体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超微血管显像(SMI)技术是基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诊断技术,其不需要注射任何造影剂即可对患者病灶组织微血流灌注情况进行评估,近年来已不断有研究报道SMI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灶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6-7]。但目前关于SMI技术与超声造影检查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效能对比研究尚缺乏,本研究通过设立对照研究,旨在明确SMI技术与超声造影检查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效能差异,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1)患者因乳腺导管扩张行相关影像学检查;(2)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完善相关检查明确为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2)拒绝接受本研究中相关检查的患者;(3)临床资料缺失的患者。选取50例同期乳腺超声检查发现乳腺导管扩张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且经病理诊断为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46.1±12.7)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2.47±2.88) kg/m2;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45.2±11.8)岁,平均BMI为(22.39±3.04) kg/m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1.2方法

1.2.1SIM技术检查 常规超声(东芝aplio500日本东芝)探查乳腺内病灶,L12-5探头10 MHz扫查,详细探测肿瘤的位置、大小、轮廓、边界等基本情况,并用探头加压,注意病灶形态及内部回声变化情况。使用带SMI显像内置软件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日本东芝公司ToshibaAplio500型)探查病灶内血流信号,18L7线阵探头15.0 MHz扫查,SMI模式开启后调整为monochrome灰阶模式以减少彩色干扰。开启SMI模式观察并记录病灶内低速血流信号和图像信息,强调在导管内乳头状瘤好发部位乳晕导管区快速扫查,由2名超声科医生对病灶血管进行观察并分类(无血管型、线型、树枝型、残根型),对于有争议的结果由2名超声科医生协商后作出最终诊断。

1.2.2超声造影检查 按照SIM技术检查的流程进行常规检查后,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oshibaAplio500,日本东芝)切换至造影模式,造影剂为六氟化硫(SF6)微泡,采用SonoVue (意大利Bracco公司),注射前以生理盐水振摇配置成5 mL悬液。在血流丰富切面采用造影探头,经肘静脉团注2.4 mL并以5 mL生理盐水快推冲管后开始造影并固定探头位置尽量保持观察切面不变,观察扩张乳管内的微泡进入,图像采集时间为2~4 min。由2名超声科医生对病灶回声信号进行观察并分类(无增强、周边增强、均匀增强、区域增强、不均匀增强),对于有争议的结果由2名超声科医生协商后作出最终诊断。

1.3观察指标 (1)SMI技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2)超声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3)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的Kappa一致性检验;(4)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比分析。

2 结 果

2.1SMI技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进行SMI技术,100例患者SIM技术微血管筑型:无血管52例,线型30例,树枝型13例,残根型5例,见图1。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8例,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2例;其中真阳性42例,假阳性8例,真阴性44例,假阴性5例。SMI技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灵敏度为84.00%,特异度为88.00,准确率为86.00%。

图1 SMI技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血管筑型分布

2.2超声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进行超声造影诊断,100例患者超声造影病灶回声无增强51例,均匀增强28例,区域增强16例,不均匀增强5例,见图2。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9例,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1例;其中真阳性44例,假阳性6例,真阴性45例,假阴性5例。超声造影技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灵敏度为88.00%,特异度为90.00%,准确率为89.00%。

图2 超声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灶回声分布

2.3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的Kappa一致性检验 SMI检出率(84.00%)低于超声造影(88.0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779),见表1。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结果一致性,Kappa=0.78,提示SMI技术和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一致性。

表1 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结果对比[n(%)]

2.4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ROC曲线分析显示:SMI技术诊断AUC=0.860,95%CI:0.781~0.939;超声造影技术诊断AUC=0.890,95%CI:0.819~0.961;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价值相当(P>0.05)。见图3。

图3 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价值的ROC曲线对比分析

3 讨 论

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组织学参数进行的成像技术,并以此进行疾病诊断。由于其便捷、迅速的特点,在临床上得到普遍应用,相应技术也得到飞速的发展,也是乳腺疾病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手段。常规超声探查乳腺肿瘤病灶时对微循环的识别欠佳,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造影技术的日益更新,超声造影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也不断成熟。超声造影的原理主要是显示造影剂的分布和运动情况,进而反映病灶组织的血液灌流情况[8-10]。血管示踪剂SonoVue是第2代超声造影剂,其微泡直径小于毛细血管平均直径,因而能够清晰显示微循环灌注情况。本研究对照组采用超声成像诊断,确诊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在行造影检查后主要显影为均匀增强和区域增强,结合乳头溢液等临床表现可对患者进行诊断,与RISSANEN等[11]的研究报道情况相符。LI等[12]的研究报道表明,阻塞导管远端常不能显影,低速血流的显影欠佳,因此亦存在一定的漏诊率。且乳腺导管超声造影是有创检查,因此新的无创检查亟待提出。

SMI技术最早由东芝医疗2013年提出,其不依赖于造影剂即可对病灶组织的微小血管灌注情况进行观察[13]。SMI技术采用多维过滤器消除杂波并保持对极低速血流及更多详细血管形态的显示,因此对低速血流的显影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对慢速血流血管病变诊断的灵敏度[14-15]。SM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广泛,可用于肿瘤病灶、甲状腺组织等新生血管和病变血管检查,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16-17]。随着SMI技术在其他领域应用的不断成熟,其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也逐步在临床开展,且研究报道的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率[18-20]。即使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其治疗与其他乳腺良性病变亦有区别,且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及早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予以准确诊断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SMI技术诊断,其检出率(84.00%)低于超声造影(88.00%),但二者无明显差异,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提示SMI技术和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一致性。为进一步明确二者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效能,本研究采用ROC曲线分析了二者AUC,表明两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说明SMI技术与超声造影技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效能相当,二者诊断的原理均为观察微小血管血流灌注情况。但超声造影须借助造影剂显像,对患者身体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且检查过程复杂性高,SMI技术诊断具有无创和操作简便的优点。

4 结 论

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相当,但SMI技术诊断更便捷,且为无创检查,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乳头状造影乳腺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得了乳腺增生,要怎么办?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输卵管二维超声造影与碘剂X线造影的临床研究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容易误诊的高回声型乳腺病变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