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4-02李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2期
关键词:腹针醒脑针法

李芳

(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梧州)

0 引言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㖞、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一种疾病, 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等多种疾病。近年来, 中风病越来越年轻化,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针灸疗法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 对中风病的治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其疗效已得到医学界的公认, 且其方法种类繁多, 形成众多的学说和流派[1]。本文将中风偏瘫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治疗的价值与有效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本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80例,利用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93±5.54)岁;实验组患者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75±5.6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数据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为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次治疗将留针的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每周治疗5次,并间隔2d后继续开展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

实验组应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治疗,治疗频次、疗程和留针时间同对照组。醒脑开窍针法的穴位:主穴位主要包括内关(双侧)、人中、三阴交(患侧),而辅助穴位则包括患侧极泉、尺泽、委中,配穴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加减调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拘挛加合谷[2];语言不利或失语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在具体操作方面,患者需呈仰卧体位,以双侧内关穴为首选穴位,直刺0.5-1寸之间,选择提插捻转泻法1min;人中穴进行雀啄泻法,以患者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穴(患侧)沿着胫骨内侧缘进针,深度在1-1.5寸之间,同样采用提插补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在针刺极泉穴的时候,应与腋下动脉尽量避开,原穴沿经向下移动1寸,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对于尺泽穴,可采用提插泻法进行直刺,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患者直腿后抬高,选择委中穴,直刺0.5-1寸之间,同样选择提插泻法,确保患侧下肢抽动3次[3]。腹针治疗中,选双大横穴调脾气,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引气归元,双侧滑肉门与外陵为腹四关,手功能障碍配患侧上风湿外点,踝关节不利配患侧下风湿下点,足内翻配患侧下风湿内点,语言不利配中脘上、下各一分处加针。在对腹部进行针刺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的肝脾大小和触痛感进行检查,保证其不存在阳性体征,具体操作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32号40 mm长度的毫针, 避开毛孔, 血管进针, 施术要轻、缓。当针尖抵达一定的深度后, 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 避免刺伤内脏。

1.3 评价指标

对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BI指数评分、Fugl-Meyer指数评分等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其中,BI指数评分主要评定功能就是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Fugl-Meyer指数评分则是对患者运动功能的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对于两组中风偏瘫患者临床治疗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展开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治疗前后BI指数评分、Fugl-Meyer指数评分)采用s形式加以表示,行t检验,若P<0.05,即可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临床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后差异性不形成,即P>0.05。经临床治疗后,实验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临床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1)

表1 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BI指数评分、Fugl-Meyer指数评分比较,分)

表1 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BI指数评分、Fugl-Meyer指数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BI指数评分 Fugl-Meyer指数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0 35.47±11.54 69.77±8.13 27.47±6.58 69.16±8.04对照组 40 35.44±11.51 62.33±7.34 27.45±6.5653.26±13.28 t 0.0116 4.2959 0.0136 6.4776 P 0.9907 0.0000 0.9892 0.0000

3 讨论

中风对人类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备受医学领域关注,而针灸也逐渐发展成常规性的治疗项目,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的效果理想,可广泛应用于各级别医院工作中,优势也十分突出[4]。在中医领域,将中风病的病因归结为本虚标实,因而在临床治疗中,需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确保疗效理想。

其中,醒脑开窍针法属于中医领域的创新意识产物,也是对中风疾病实施临床治疗的有效路径,在实验和临床研究方面已经趋于完善[5]。在临床治疗中,以“神”为重要基础,将“泻”作为治疗的重点,但是“补”的效果并不突出。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将治疗核心集中在大脑生理功能方面,使其元神得以改善。另外,此种治疗方式,使得常规的取穴配方的基本原则得以转变,阴经为主而阳经为辅[6]。对于腹针治疗方法而言,所有穴位均以全息论角度进行分析,可将其浓缩为人体缩影,因腹部的穴位与脏腑距离很近,更容易对脏腑之气进行必要的调理。在确保全身阴阳平衡得到有效调节的基础上,使脏腑功能的调理效果更理想,能够更好地实现治疗目标,最关键的是,能够进一步改善脑动脉血流异常的情况,在中风患者临床康复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7]。

在以上研究中,实验组应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治疗方式,经过临床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由此证实,将腹针方法和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应用在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能够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在充分发挥两种治疗方法优势的基础上,确保两者协同互补价值的发挥,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疗效也更加确切,推广可行性突出[8]。

总体来讲,中风偏瘫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期间,以腹针治疗为基础,联合应用醒脑开窍针法,不仅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同样也证实了两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可行性。但由于此次研究样本有限,使得研究成果的代表性不明显,所以,在后期展开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仍需适当扩大研究样本的规模,并延长研究时间,以不断充实临床研究的成果,为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使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腹针醒脑针法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脱背心动作能醒脑
苦瓜
腹针加局部痛点围刺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漫画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