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

2020-04-02李杨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2期
关键词:精确性尖端出血量

李杨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

0 引言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center,NICU)被广泛运用,为超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和危重新生儿提供了理想的静脉通道[1]。然而在置管过程中,常发生PICC尖端位置过浅、过深或位置不当等情况,且不能及时发现,只能根据X线定位来反复调整,不仅增加了感染风险,还延长了治疗时间,严重影响患儿治疗[2]。引导式腔内心电图(intracadiac electrogram,IC-ECG)定位技术具有准确性高、简单、经济等优势,但需使用金属导丝定位,而新生儿血管娇嫩、细小不适合使用金属导丝,故目前多应用于成人。本研究在成人IC-ECG的PICC穿刺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新生儿血管特点,改良了PICC穿刺操作流程,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行中心静脉置管择期手术者;(2)患儿家属知情同意;(3)术前ECG无异常者。排除标准:(1)凝血机制障碍者;(2)存在心脏疾病、心脏外科术后等可影响P波改变者;(3)合并各种PICC置管禁忌证。

1.1.2 基本资料

选取本院NICU(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行常规PICC置管治疗患儿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4例;胎龄37-41周,体重3.0-3.89kg。另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40例行改良IC-ECG定位置管患儿为观察组,其中男30例,女10例;胎龄37-42周,体重3.0-3.88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一般资料

1.2 操作方法

1.2.1 对照组

PICC穿刺置管前根据体表测量法预测新生儿置入PICC导管的深度,穿刺成功后置患儿于平卧位,外展手臂,与躯干呈直角,然后送管,导管自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骨关节,达到预测深度后停止置入,并用X线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1.2.2 观察组

(1)将3个电极片分别贴于患儿左锁骨中线肋骨下缘和双侧锁骨下2、3肋间皮肤,设置Ⅱ导联,观察心电图有无显示正常QRS、P波,是否律齐,然后记录心电图。(2)根据常规方法穿刺PICC导管,沿静脉走向送管至体表预测量位置,将其固定。(3)断开心电监护仪,连接无菌鳄鱼导联夹;(4)将肝素帽连接到PICC尾端,准备含有0.9%氯化钠溶液的20ml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并将其1/3插入肝素帽,外露钢针部分与鳄鱼夹连接,采取脉冲式方式向管腔缓慢注入溶液,根据溶液的导电性建立盐水电极,导管尖端位置的IC-ECG传至心电监护仪。(5)推注溶液时观察IC-ECG P波形态,据此调整导管尖端位置,当R波占P波30%-40%或特征性P波(双向P波)时则停止送管,将导管固定后再采用X线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3,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和穿刺点出血量,并计算IC-ECG定位精确性。(1)穿刺点出血量:采用称重法计算带血纱布重量,减去自重,再按照血液比重换算成容积(ml)=血液质量(g)/1.05。(2)IC-ECG定位:精确性=(X线显示导管尖端到位且操作过程出现特征P波例数+X线显示导管尖端未到位且操作过程未出现特征性P波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比较

两组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比较[n(%)]

2.2 两组新生儿穿刺点出血量比较

两组新生儿穿刺点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新生儿穿刺点出血量比较s,ml)

表3 两组新生儿穿刺点出血量比较s,ml)

images/BZ_108_201_375_1210_434.png观察组 40 1.19±1.01 2.2110 0.0150对照组 40 1.76±1.28

2.3 IC-ECG定位精确性

观察组置管过程有33例出现特征性P波,7例经反复调整后仍没有出现特征性P波,其中异位的2例X线未显示出特征性P波,5例尖端位置正确未出现特征性P波。IC-ECG定位精确性:(33+2)/40×100%=87.50%。

3 讨论

3.1 改良引导式IC-ECG定位技术的可行性

改良IC-ECG定位技术判断PICC尖端位置的原理是将注射器连接PICC尾端,向管腔注射氯化钠溶液,利用金属和溶液的导电性,探测心房内心电图P波情况,据此判断PICC尖端位置[5]。结果显示,两组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引导式IC-ECG定位技术不仅能避免导管尖端异位,还可以很准确地定位导管尖端。且IC-ECG定位精确性高达87.50%,进一步说明改良引导式IC-ECG定位技术适用于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

3.2 改良引导式IC-ECG定位技术的安全性

改良引导式IC-ECG定位技术是根据P波变化来实时定位,避免反复机械摩擦和送管,不仅避免血管损伤,还降低了出血量[6]。结果显示,两组新生儿穿刺点出血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引导式IC-ECG定位技术不仅能有效指导置管方向和深度,还能降低术中感染风险,提高尖端到位率,避免重复拍片以减少辐射暴露。

3.3 改良引导式IC-ECG定位技术的局限性

本研究采用的是手动推注氯化钠溶液,不能控制其推注压力和用量,所以建议使用输液泵,同时本研究中有5例尖端位置正确和7例经反复调整而没有特征性P波出现者,分析与新生儿呼吸暂停、宫内窘迫、窦房结发育不完善、心脏传导系统不成熟等有关[7,8]。

猜你喜欢

精确性尖端出血量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纳米尖阵列屏蔽效应与发射面积耦合机理仿真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Finding Another Earth
数字有形状吗?数字信息精确性和品牌标识形状的匹配效应*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阵列式烟气流量测量装置在脱硫CEMS中的应用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内容分析法在心理学教材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