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抽象与冷抽象的概念刍议

2020-03-27牛文娟

美术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抽象

牛文娟

【摘要】热抽象与冷抽象都是抽象的表达,谈抽象问题,正是在谈艺术的本质问题。本文将从抽象的产生、何为抽象以及抽象的应用进行阐述,随后以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为代表,从约定俗成第三者呈现的角度与第一者情感的全新角度(以及情感的发展方面)重新分析冷热抽象的界定与概念,以此抛砖引玉,多角度看待艺术中现已固有的问题,以丰富对艺术中问题的认知以及对局限性的探索性反思。

【关键词】抽象;抽象表达;冷抽象;热抽象

热抽象与冷抽象看似对立,然如抽象之阴阳,是抽象的两种表现方式。谈热抽象与冷抽象的关系与表现,必然涉及抽象与抽象表现。抽象为前提,产生抽象表现,然抽象表现的完成已然脱离抽象,成为具象①。要厘清热抽象与冷抽象,先谈抽象的产生,何为抽象以及抽象的应用。

抽象无形,是一种天性体现。德国艺术史学家沃林格认为:人类对抽象的需求来自外界给人类的“恐慌”而寻求心灵的慰藉,在此过程中体现出人类特有的“反思活动”。笔者认为人类作为生命体,必然会涉及运动的轨迹,运动与时空之间產生冲突,这种冲突营造出一种不和谐的场域——“恐慌”,而安定、和谐的感受可以被看作“心灵的慰藉”,抽象在此过程中产生。沃林格在其著作《抽象与移情》中提出:“抽象冲动并不是通过理性的介入而为自身创造了这种具有根本必然性的形式,正是由于直觉还未被理性所损害,存在于生殖细胞中的那种对合规律性的倾向。”②“抽象”不是对那些包含着形式或结构关系的个别事物(具体存在的形象)的认识,而是蕴含于事物中的一种共性,无机体、结晶质(世界最本源的东西),它包罗万象却不是万象,存在于一切中,不被人类感官所感知,“无形”却真实、纯粹的存在,无机体所体现出来的相对恒定、安定,使人类在“无思欲”(自失)③中得到满足,他脱离任何具体事物却体现出一种绝对的生命意志④。

抽象与抽象表现是两回事。抽象表现属于抽象的应用而非抽象本身。

抽象是人类最远古的思维方式之一(另一为形象思维),由于人类“文明”的诞生使得我们能找到一些最纯粹的东西来表现,也就使得抽象下移到抽象应用这个层面。抽象必须依托形式得以呈现,它具体又不具有固定性,可以是任何形态与表现。例如:一根横线可以是海平面,也可以是广阔的草原,一根竖线可以是一棵树,也可以是宏伟的建筑。正因为横线、竖线已经脱离了具体的形——与现象界对象(具体)不相干,才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笔者认为这也是抽象的魅力与魔力。当抽象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任何艺术中时,已经从思维落实为技法的呈现,在艺术创作的前期构思阶段包含着本能与天性,而通过技术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已经是经验的集合了,这种经验包括先天的经验、感觉的经验、认识的经验、知识的经验、总结的经验、表现的经验等,这些经验汇聚成对于绘画形式语言的呈现,体现在画面上形成若干个点、线、面的抽象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抽象艺术揭示的是内在的看不见的真实,是对世界和生命内在本质的揭示,而本质是超越表象的、客观的、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绘画中,我们以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为例,可以将艺术中的抽象表现分为冷抽象与热抽象。康定斯基找到了绘画的根本、纯粹的语言——点、线、面,本质的造型使西方走向了抽象表现。其作品体现出一种动感的和谐(图1、2)。“艺术家选择一根线条、一个图形、一块颜色,都发自内心,因此都‘只能以有目的地激荡人类的灵魂这一原则为基础。”⑤他的作品通过点线面形成了“形”的舞动:极具音乐的旋律。我们可以将他的作品分析为:以点为基元的运动,众多点运动的轨迹形成线,众多线运动的轨迹形成面,画面呈现出蕴含着丰富的、变化的生命机制一般,这也是其被封为“热抽象”代名词的缘由。对于线,康德则认为线在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两点之间的虚幻的“线”是脑补和先验的,是抽象的产物。线本身是无生命机制的,然而线本身却有自由性,自由又是生命体必定的条件。他认为:“就外在的概念而言,每一根独立的线或绘画的形就是一种元素。就内在的概念而言,则不是这种形本身,而活跃其中的内在张力才是元素。”⑥这种线的自由性(无限幻化的可能)与线内在的张力使线好像有生命机制一般。康定斯基自身也强调感情决定艺术作品的形式:“艺术家必须因感而发,有情可抒。”⑦我们从音乐般的流动感觉康氏在作画时似乎十分感性,但通过他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从中窥探到看似感性之下的理性,虽然他对色彩也进行了详细的感觉分析,但它的作品从整体上还是偏向从形式语言对人的知觉产生影响。

而蒙德里安的艺术以十字构成、平面纯色形成宁静和谐的统一,他的抽象表现是隐藏在自然表象之下的“纯粹自然”,其精神通过三种原色(红黄蓝)、三种非色(黑白灰),以及“水平线、垂线”的网格结构这些极为抽象的因素传达,在绝对理性之下精心推敲,谨慎安排,恰到好处,达到诸视觉要素的绝对平衡(图3、4)。沉静、理性、恒定感使他的作品似乎不表达情感,被称为“冷抽象”。他的作品排除一切具象,所彰显出来“色”的特征盖过“形”,通过色彩本身冷暖、色彩之间的大小方块构成画面的节奏关系,表达纯粹“色”的魅力。两种表现分别从“形”与“色”诠释,冷热抽象是从画面的动静以及第三者的感受来分。

换个角度来看,如若从主体第一者感情的投入层次来讲,结果可能截然不同。情感的初级表达是情绪的放任,而情感的高级表达必然是理性。从情感来讲,理性是感性的高级阶段。为了表达百分百的感受,就要用到百分百的理性。绝对理性才可表达出绝对感性。席勒曾说理性消除了感性的迷误和欺诈的诡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会发现蒙德里安对感情的投入升华为感情的高级阶段,付出的情感从阶段来讲高于康定斯基,如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亦可说从蒙德里安第一者的角度来理解它才是真正的热抽象,而康定斯基是冷抽象,这个“冷”,表达的是感情的初级。冷热的分别,在于从不同的视角和主体去分析。我们再来看两者的构图观念,构图为画的灵魂,蒙德里安的形式构图已然达到了精确,而康定斯基的构图相对来讲未免过于随意。因此从绘画语言本身来讲,蒙德里安的更纯粹、更明朗、更高级。他的纯粹包含形色两方面的高度抽象,而在色的抽象中,蒙德里安受苏恩梅克尔象征意义的深远影响⑧,三原色的纯粹,平面的表现减少任何干扰(抛弃一切自然界的现象)而达到最平静、干净的感觉。因纯净而更真切,此色的表达更接近色本身(抽象)的特性。中国画亦追求平面化色彩表现与象征意义,两者表达同出一辙。

從艺术本体来看,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分别从形的纯粹与色的纯粹来进行抽象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与此模式类比的还有中国文人画与莫兰迪的艺术,文人画尽可能地去除色彩而用墨的明暗表现,一点一墨,以线的移动感特质表现点、面的传达,看似在形上营造一种动的感觉,与同注重形的角度来看,与康定斯基有共通。而莫兰迪尽可能地去除明暗追求色彩体现,其色彩的调子类似音乐的中调,在中调中去调和色彩的精确度,犹如蒙德里安的模式,需要极其理性的情感表现才能表达出如此高级的色彩。虽然文人画与莫兰迪都是抽象表达,但从严格意义上却并没有被列入“抽象艺术”⑨,我们只是从探讨表达形色的纯粹性中将其类比。

结语

冷抽象与热抽象,是从不同角度定义与理解的概念,在不同的立场可以相互转换,大众约定俗成的标准是站在第三者大众的角度,那么站在第一者创作者的角度以及以某个事物为标准,其结果与看法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我们现在来评定艺术作品,必然是以第三者的角度,无可厚非。因为第一者的角度无人知晓,笔者的拙见只是换位思考的一种尝试,希望能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冷热的划分与界定,为多方面分析两者的艺术开条道路,抛砖引玉。至于两种抽象表达,都由抽象派生,然概念始终不能准确地表达抽象,只能不断地接近抽象的某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看,抽象表达具有无限可能。

注释:

①与抽象相对应的具象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列。抽象的表达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与事物,已经成为具象。比如一张抽象作品,我们不能称之为抽象,而应该说是抽象的表达,但所呈现出来的画是一种具象。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抽象表现与具象表现是艺术的两种表现手法,都是抽象的表达。关于抽象问题与抽象表达在文中有详细阐释,请参阅。

②[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对艺术风格的心理学研究》,王才勇译,金城出版社,2010,第15页。沃氏讨论的抽象问题,在其开篇就写到:“自然美的问题显然不在本书探讨之列。”所以沃氏的立场是站在抽象的角度去考虑具象,必然认为抽象高于具象。沃氏将抽象与移情分裂来看,作为研究的角度是必然的,现在看来是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任何的艺术作品中,既包含了抽象,也包含了移情,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

③“自失”是一种失去自我主体意识的状态,我们把文明产生之后看作是人类所创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那么在文明之前的初始状态,则可以理解为第一自然。人类本身就是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的复合体,即本性与理性,而“自失”的过程往往是在人类从第二自然转换为第一自然中产生的,可以被理解为“摆脱自我”。在抽象冲动中,摆脱自我的要求是不可动摇的,“自失”的表现是一种对必然和永恒观照中根本的摆脱人类存在的偶然性。

④有关“意志”的表述,可参阅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

⑤[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罗世平、魏大海、辛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3页。

⑥同上,第17页。

⑦[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第70页。

⑧苏氏对色彩的看法是:认为仅有三原色存在,而三原色均具有象征意义——黄色象征阳光的四射活动,蓝色象征着天空的无限延展,红色则是中性和搭配色。蒙氏对色彩的理解无疑受到此影响。

⑨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对,指任何对真实自然物象的描绘予以简化或完全抽离的艺术。它的美感内容借由形体、线条、色彩的形式组合或结构来表现,风格化、模糊化、重叠覆盖或分解至基本的形式,以至于难以辨认原貌。

参考文献:

[1][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

[2][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奥]马赫.感觉的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5][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7][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抽象
设计、视觉与极简主义新思维
引趣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三部曲
由“抽象”变“具体”
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从“抽象”到“写实”
装置艺术在现当代艺术中的商业性
类比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方本科高校“近世代数”课程教学的探索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