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

2020-03-24李秀梅

经营者 2020年2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

李秀梅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应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单位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力军,对提升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强国目标至关重要。行政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提供支持,是公益性的组织,要保障对国家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价值和效益,需要重视反馈和评价内控管理的有效性,及时披露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优化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通过构建完善的内控评价体系,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评价内控管理活动,不仅可以保证内控有效性,防范内部风险,还可以提高单位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本文探析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有效性,并提出保障内控评价有效性的对策,为教育单位的管理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有效性

一、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内控有效性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质,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有效性的提升,可以促使单位明确自身定位、优化管理模式,通过评价内控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能够梳理单位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提升内控有效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保证单位财会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内控管理,提升内控有效性,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财会工作全过程的管控和评价,如会计核算等,确保财会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内控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单位内控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及时制定调整优化措施,防范运营风险和资产风險。[1]其二,监督制度实施。内控评价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贯彻落实的保障手段,科学的内控评价能够强化全面监督,保障单位政策、法令、制度等的高效落实,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其三,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资金管理是单位活动的关键,通过完善的内控评价体系,可以强化单位资金收支管控,保证单位资金合理流动,发挥其最大价值和效益,提升服务效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存在的不足

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效果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内控管理意识薄弱。内控管理是现代单位强化监督作用、提升管理效果的重要工具,然而当前部分单位对内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内控是一种束缚,加强内控管理会使决策、执行的效率下降,忽视了内控的积极作用,没有认识到加强内控能够有效防范内控风险、提升内控管理有效性;同时部分管理人员不注重更新内控理念,仍以传统内控管理的视角看待当前单位内控管理问题,因而无法为单位内控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其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单位缺乏完善的权责分配体系,岗位权责设置不合理,导致权责利无法协调统一,缺乏责任追究制度,无法对全员形成制约;另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不注重定期开展内部自查、内控评价活动,导致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披露,引发风险。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一)打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内控环境是单位各项经济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提升内控有效性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内控环境。其一,单位应重视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在完善组织架构的过程中应遵循我国内控法规、制度的要求,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依据,梳理单位的运营机制,确保决策、执行、监督三者有机分离,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明确岗位权责,避免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其二,增强全员内控意识。单位内控有效性能否提升,关键在于全员对内控的认识和态度,因此应重视加强内控宣传,将内控管理思想与单位文化相结合,调动全员参与内控,发挥全员作用。[2]其三,实施关键岗位责任制管理(归口管理)。单位内控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内控效果,因此应重视细化关键岗位的权责分配,明确到人,可以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促使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积极落实自身工作职责,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构建完善的内控评价体系

内控评价的对象是内控有效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构建完善的内控评价体系,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评价,保证内控目标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要保证内控的有效性,应注重合理设计内控评价流程,促进评价活动有序开展,确保单位内控管理问题真实披露。第一,重视成立内控评价小组。单位开展内控评价应明确评价主体,建立内控评价小组,由评价小组负责内控评价工作的牵头及组织开展;内控评价小组在开展评价活动前,需根据单位工作重点和关键风险点,制定翔实的评价工作计划,为评价工作提供指导。第二,明确内控评价的范围和内容。评价活动要有侧重点,确保既能抓住重点,又能全面评价;单位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评价,一方面从管理层面,评价单位权责分配体系、内控制度制定、内控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另一方面从单位业务层面,评价单位的资产管理、预算业务、收支活动等。评价活动要全面搜集整理资料,并形成评价底稿和内控缺陷汇总表。第三,重视内控评价方法的选择。内控评价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实地查验法、穿行测试法,单位在评价时可根据评价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第四,重视内控报告的编制。内控报告是对单位内控结果的真实反映,因此在编制报告时应根据程序和要求,保证报告内容的详尽。

(三)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风险、化解风险,提升单位的风险应对能力。基于此,单位应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明确评估目标。只有明确评估目标,评估才更具针对性,单位可以从资金目标、财务信息完整性目标、公共服务目标等方面,评估分析风险会给单位带来的损失。其二,重视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制定风险清单,罗列单位普遍存在的风险和关键岗位,根据风险清单分析评估单位的各项业财活动,形成风险框架。单位在分析风险时,可以综合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判定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以确定重大风险和关键风险点,单位可以对风险的危害性进行分级,优先处理高风险事项。[3]其四,引入风险预警机制。单位可以结合信息化分析系统,将单位的风险识别纳入系统,设置风险权重、风险系数,以及时发现风险、采取应对措施。

(四)建立健全收支管控制度体系

资金活动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重点,因此单位应重视完善收支管控制度体系。首先,制定完善的收支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明确各项支出的范围和方向,支出款项需以预算为准,严禁无预算行为,收入应及时入账,确保单位资金利用的有效性。其二,规范授权审批。行政事业单位应明确审批权限,禁止越权审批行为,在审批时应严格按照程序,遵循审核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予审批;对收入业务的办理,应确保每个环节均有负责人签字确认,同时要定期与收款人核对账目,确保账实相符。其三,单位应加强对资金的管控和监督,定期核查,确保单位资金的合理使用,提升资金利用率。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评价内控有效性时,要注重严格按照设计程序,确保内控评价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在新时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完善内控评价体系,优化和完善内控管理机制,重视对单位运营活动和业务活动的全方位评价和管控,具体应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单位在评价内控有效性时,应以内控基本原理为前提,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及其配套指引为依据,确保内控设计涵盖单位所有关键业务和环节,遵循全面性、客观性、重要性原则,从而保证内控评价报告的真实性,为单位的运营活动和决策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为响水县港城中学)

参考文献

[1] 唐洋,黄冠,薛之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素研究[J].商业会计,2019(14).

[2] 王春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2018(22).

[3] 石凤.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财会学习,2017(19):250.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