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电视新闻采写》教学改革

2020-03-23郭明杰

声屏世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改革

郭明杰

摘要: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大发展的今天,高校培养符合融媒环境要求的专业人才,更加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电视新闻采写》的教学改革需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正确认知基础之上,需要转变观念、调整思维,重新规划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大纲,选择典型案例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电视新闻采写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文理学院2019年教学研究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65)阶段性成果。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会科学界代表委员时,强调文艺创作、学术创新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这就为高校人才培养规定了内核,只有做到“四個坚持”的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电视新闻采写》课是新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当前,报纸、网络、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媒体的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电视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不能满足于原有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需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积极进行调整、改革。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分析、辨别、改正。

一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求。面对网络媒体、新媒体的竞争,有的电视台在疲于应对的状态下,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出现作品质量下降、定位不明确、服务目标不明确、从业人员不遵守相关纪律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研究。党的媒体是党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标志,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只有明白这一点,电视媒体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向前发展,才有创新的源泉,才能做出真正受老百姓喜爱的好题材,讲好身边的好故事。

经过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注重新技术在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中央电视台获得跨越式发展。在2019年国庆系列报道和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营造的网络参与度及参与人数达到空前。观众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认同得以实现,中国国家形象也更加深化。尤其是国庆阅兵期间,央视新闻新媒体团队坚守新闻现场,完成70个小时不间断直播,为观众带来极佳的视觉体验和极其迅速的信息传递。

二是高校新闻专业履行人才培养责任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着深刻变化的今天,高校新闻专业有责任为党和国家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的政治素养放心、专业技能过硬的新闻专业人才。

2019年下半年,某些外国媒体针对香港的特殊的新闻报道方式和内容,再次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在当今世界,新闻媒体总是有其阶级属性的。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是为思考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国新闻事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仰视或者理论研究层面。教师只有保持政治敏感,才能帮助学生避免幼稚、盲目地跟着别人跑。不忘初心,心中始终有国家和人民,教学工作才不会跑偏,宣传工作才不会跑偏。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一、理论部分的教学,借助典型案例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意义。《电视新闻采写》是新闻学的专业基础课。学生掌握必要的电视新闻策划、采访、写作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将来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工作者。为顺应当前媒介融合的需求,需要引导学生对媒介融合形成客观认知,了解全媒型人才的特殊要求。

(一)精心选择案例。借助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工作者的指导作用。

选择有时效性的突发新闻。电视新闻很多时候具有突发性,通过选择具有突发性的案例,让学生积累面对突发情况处理新问题的经验,磨砺心理素质。比如在采制《湖北荆州“7·26”手扶电梯事故追踪》(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从发现问题到事发,中间两分多钟时间,应急处理出现很大漏洞。没有人第一时间按停电梯,也没有人设置任何提醒标志,暴露出商场在电梯安全应急培训、处置环节的重大漏洞,而这是安全事故中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课程内容进行切入。比如在选择记者出镜采访案例时,通过学习张泉灵在灾难现场的表现,突出记者的专业素养,关键时刻,要兼顾采访对象的情绪,而不是简单把采访作为一种任务。注重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理解好的电视新闻作品需要承担对观众的引导和影响,记者更需要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从新闻策划思考题切入。比如,为以 “某地政府重视民生”为主题的新闻报道做前期策划。启发学生重视电视新闻的特性,充分挖掘画面直观传递信息的功能。这样一来,就要求学生在策划中,注意选择典型事例,通过叙述的方式来阐述信息。可以通过以点窥面的方式来呈现抽象的主题。在学生亲自体验新闻策划之后,教师再举例分析《寒酸的县委办 不寒酸的民生》(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时,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仅仅拥有策划技巧是不够的,关键是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理解老百姓的需求,才可能做出精彩的策划。该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具备全局观念,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具有积极的宣传引导作用。从小事件切入,用细节呈现,彰显了一个百姓高度关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主题。作品中,办公楼中翘起的地板、破损的屋檐、漏雨的镜头,细节的表现真实、有力。与那些空发议论,大喊口号的作品相比,这则消息“润物细无声”。

从热门新闻切入。除了经典案例以外,热门的新闻作品对学生往往更具有吸引力。比如每年春天的“两会”新闻报道、节假日的新闻报道,还有和学生具有接近性的教育类或者行业改革类新闻。通过对这些具有重要性或者接近性的案例进行鉴赏评析,帮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同时,及时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加强对媒体职责的认识,培养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实验部分的教学,落实采写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途径。《电视新闻采写》课程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其与社会各界交往的能力,以及独立判断、思考、工作的能力。各个实验项目的基本工作环节包括:寻找电视新闻线索,预采访,分析主题拟出采访策划案,拍摄搜集素材,按策划思路分析、选择、编辑采访素材,写文字稿,后期剪辑。

(一)细化育人目标。将育人目标进行细化,融入到电视新闻采写实验的各个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實践中体会不同场景中实现目标的不同途径。比如在搜集新闻选题这一环节,提示学生要联系实际、联系群众。

在新闻文稿的撰写和剪辑阶段,引导学生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应牢记社会责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语言的组织,要本着观众听得懂的目的,采用通俗易懂的风格;画面素材的选择,在考虑主题的需要基础之上,本着观众喜欢看、需要看的目的,简洁明快地传递信息。包括出镜记者的服饰、语言、动作,都需要考虑到观众的感受。

怎样实现为受众服务?由企鹅影视联合日本NHK等机构合作的纪录片《纪实72小时》(中国版),致力于沉淀社会场景,制作当下中国的影视标本。比如重庆的茶馆、长沙的小餐厅、北京“通往未来”的邮局、珠峰大本营……节目中,我们看到了把青菜作为礼物送给茶友的老人,听到了以歌声来调整情绪的年轻的声音,感受到了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珠峰大本营的游客的孤独与倔强……这部作品中,记者精心设计提问,运用路边随访的方式,在短时间内采访到了难忘的经历、感人的故事。这些高质量的问题和记者的亲和力、对现场的坚守等品质,都是值得学生去分析、借鉴的。

(二)注重对优秀新闻作品的借鉴。比如在采制专题类电视新闻作品时,除了掌握专题作品具有重大性、时宜性、深刻性、专题性等特点以外,还要对采访的复杂性做必要的预测。面对复杂的采访对象、采访场景、采访角度,记者如何快速取舍、判断,可以借鉴央视《新闻调查》《焦点访谈》中的案例,或者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学习作品的采制技巧,学习央视记者对工作高度负责、锲而不舍用心打造精品的精神。

电视专题《鸿雁信使的高原邮路》(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讲述了长年孤独坚守在高原邮路上的普通人葛军的故事。他为了责任,一个人、一辆车,日复一日地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坚持把一份份邮件及时送达。作品需要表现的时间元素、空间元素都很复杂。怎样完成高效叙事?作者选择了典型的环境,地球第三极、可可西里无人区、生命禁区、高寒缺氧、青藏高原……典型人物,葛军;还有典型事例,比如在全是冰雪的路面,车辆失控;通过“天梯”送邮件等。这些典型事例、场景,对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爱迪生曾说过,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个缓慢的繁琐的过程,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像高原邮路上的鸿雁信使——葛军那样,时刻不忘初心,坚实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不达目的不放弃。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栏目责编:乐 禾

参考文献: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董小玉,秦红雨:《全球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的思考》,《新闻大学》,2012(3)。

3.叶  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起源及其话语变迁》,《现代传播》,2018(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改革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启新时期新闻舆论 “供给侧”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