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0-03-17

林区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内容

(江苏省邳州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邳州 221300)

机械基础是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专业性强,抽象内容较多,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能够使用的教学用具不多,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少,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而微课具有主题突出、情景逼真、交互性强等特点,已成为一种新型信息化学习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交互融合。微课能直观展示机械结构的工作原理,将难以完成的机械组装用视频来呈现。在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现状,恰当整合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学习与动手操作相融合的教学过程,实行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课程打下了基础。

一、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机械基础是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特点,通过教学让学生熟悉机械基本知识,了解机械工作的原理,能正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为后续学习《机械装调实训》《生产线组装实训》等课程奠定基础。经教学反思,总结出了机械基础的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足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而且是最后一批被录取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学习能力较低,缺少端正的学习态度,缺乏学习主动性。并且学生对机械的相关基础知识几乎为零,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多数学生不愿深入挖掘课程的内容,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再加上班级学生人数多,授课教师难以组织针对学生差异的教学活动,这势必会造成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逐渐成为差生。

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由于教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重,教师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进度,就要加快授课节奏,忽视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教师多数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照本宣科,只是把教学内容压给学生,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即使运用了信息化教学技术,也只不过是用PPT呈现学习内容,更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组织与机械结构相关的拆装训练,让学生不能融入到有效学习过程中,相反却容易产生厌学情况。

3.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设计,理论与实践相隔离

机械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基础概述、平面连杆机构、间歇运动机构、带传动和链传动、凸轮机构、齿轮传动、轴承、轴、联接、轮系共10项,这些内容不仅涵盖了理论知识,而且包含较多的操作内容,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后才能领会其中的理论知识。但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按照课本的安排逐项讲解,学习了理论内容后,才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验证性试验,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设计,没有把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进行有效融合,导致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隔离。

4.没有形成过程性考核制度,教学评价效果差

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方法还是以学期试卷答题为主,考核重点仍放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没有对学生动手操作方面的考核,有的教师最多只是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列入考核范围,但还没有形成过程性的多元考核制度,评价没有起到对学生激励的作用。机械基础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熟悉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理论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学期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降低了评价效果。

二、微课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1.教学重点突出,方便学生随时学习

微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在十分钟以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个知识点,突出了学习任务的重点,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向更加集中具体。由于微课多以MP4格式视频呈现,学生能利用智能手机随时自主观看,不仅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且有利于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微课中的视频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有效融合,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到视频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

2.整合优化学习任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

制作微课时,教师都会把授课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把复杂内容分解成几个小任务,并把学习任务整合优化成具体、简单、易操作的知识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让每位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自信与愉悦。整合后的学习任务具有层次性、互动性,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占比达20%,增加了对学生的挑战性内容,通过互动环节激励学生不断提升,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3.直观展示机械结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机械基础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教学难度相当大,特别在分析机械结构内部的工作过程时,教师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即使借助教具也不能完整展示机械的工作过程,而在微课中嵌入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视频就能直观展示,并能完整呈现机械内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学生可以用慢放、暂停、回放等功能来观看,让基础不好的学生也能理解工作原理,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4.利于学生复习巩固,拓展学生的知识点

课堂教学后,教师应给学生创设知识巩固与拓展环节,促进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适当拓展学习范围,促使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而微课是易于传播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教师的面对面辅导,学生也可以利用微课在课外时间观看学习,巩固课堂中的学习重点、难点,进一步理解课堂上学习不透彻的地方,并且可以根据微课中提供的相关网站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学习,参与互动学习内容,拓展个人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兴趣和乐趣[2]。

三、微课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选择性整合教学内容

整合教学内容时,必须提前仔细研读学校编制的机电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领会机械基础课程标准的内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明确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只有做好这些才能为整合教学内容明确清晰的方向,确保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能适合微课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内容时,还应读透教材的内涵与重难点,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每一章节内容都隐含着需要学生熟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在精读、透彻分析教材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挖掘、捕捉、提炼适合学生的内容,合理地把每一章节分解成某几个知识点,把重点内容优化设计成理论与操作相融合的模块任务,以利于指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运用和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学习《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时,教材中的第五章作为一节内容来学习,但关于机械传动的相关内容却安排在第八章,假如学习螺纹连接后,直接按教材的安排顺序学习螺旋传动,由于学生还不熟悉机械传动的内容,因此学起来比较困难。当整合后,把螺旋传动内容移到后面的机械传动中,并融合到螺旋传动的装调训练中学习,这样整合优化后的内容,既考虑了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又把理论知识融合到操作中,使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化、具体化。

2.程序化设计微课教学过程

机械基础被列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其实每一个理论知识点中都存在技能教学内容,选择性地整合教学内容,就是把技能操作与理论学习相融合,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技能教学需要的技能型微课,创设适合学生的“理实一体化”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对理论与技能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且能够举一反三。微课中呈现的机械结构装调操作有一定的步骤顺序,这些步骤的操作是相互独立的,也有整体顺序关系,一般情况下不能更改其固有顺序。因此,设计微课教学过程就要程序化,通过呈现学习情境、明确操作步骤、重现操作过程、提出注意事项、小结训练要求五个环节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微课教学更加具有条理性。在微课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把学生合理分组,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相互探究、研讨。下面以螺纹连接为例(2课时)来设计微课教学过程(见表1)。

3.设计过程性多元评价的策略

打造高效的微课教学课堂,必须要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构建后的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的结果,而且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过程。要想获得微课的设定效果,就必须积极改革评价标准,强化过程性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小组合作、独立思考、任务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将评价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与发展功能[3]。

表1 螺纹连接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评价标准,引导每一名学生参与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环节。通过学生的个人评价促使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增强自我监控能力,让学生参与小组评价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与分享,而教师评价时应秉承成功教学理念,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淡化学生成绩的好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给学生提出改进性建议,鼓励学生如何能做得更好,指导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

四、机械基础课程实施微课教学后的思考

微课教学中设计并实施分解学习任务、分组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体现了“模块化”“小班化”“高效率”的特点,加上创设学习情境、过程性多元化评价的课程改革措施,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把微课教学的优势发挥到了最大化。

微课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共享实现了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开发制作微课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整合教学资源,不仅提升了教师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教学教研水平,而且增进了教师间的学习交流,实现了共同进步。

微课与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相融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化了教学内容的整合,促进了专业课教师素质提升。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作为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究,延伸教学空间,给学生打造一个高效、自主的学习平台。

猜你喜欢

机械基础教学内容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调试机械臂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简单机械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按摩机械臂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