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学生信仰心理探析及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

2020-03-16何建芬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信仰培育

何建芬,张 辉

(1.广州工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850;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关键字:心理;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影响;干预措施

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是教育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使之成为坚定信奉者和践行者的教育过程。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集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有机结合的心理状态。着力关注和把握主体信仰心理的状态,是成功开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重要方式。

一、心理因素是影响民办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信奉与身体力行。信仰心理是进行信仰培育的前提依据。主体只有在较好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状态下才能完成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信仰者的心理往往与其年龄、文化背景、现实环境等因素相关。民办高校学生是较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其信仰心理与普通大学生有明显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需基于其特殊的信仰心理着手,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时代的大学生总体上是思想进步、自信乐观和积极进取的,正如习近平所言:“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1]民办高校学生也是如此,也是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的优秀青年群体。但是,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与公办普通高校学生差异较大,其孤僻、自卑、抑郁、偏执等心理“亚健康”状态相对严重,这种相对“亚健康”的基础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的健康。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

二、民办高校学生信仰心理的特点及成因

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学生不存在生理性的认知障碍,但其情绪状态、意志品质和人际关系等一般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高,“由于各种不良因素以及社会偏见,使得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群体自尊较低,学习和生活态度较消沉,人生目标容易失落。”[2]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影响了科学信仰的形成与确立。

1.缺乏对信仰的正确认知

信仰的确立是以对理论的深刻认知为前提。认知基础较弱,直接影响对信仰的选择。认知是指伴随认识过程产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及注意等心理过程。多数民办高校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知觉、记忆”相对不敏感、“思维与想象”等有待进一步开发,跟公办高校多数学生相比,他们学习能力稍逊一筹,学习的无力感和沮丧感较强。其一,在基础知识上。由于知识基础的不牢固,民办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理解、吸收均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其二,在认知能力上,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的挫败感强,另一方面,家庭与社会对其民办学生身份认同度不高且学费昂贵,由此产生自责愧疚心理。在缺乏及时的心理疏导下,他们进一步学习的信心缺乏、继而产生踌躇焦燥情绪,很难沉下心来思考、钻研和实践,加上不太牢固的知识基础和不良的认知习惯,认知潜能很难被激发出来,认知能力、动力、信心均受到一定的限制。民办高校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难以辨识信仰的科学与否,选择上无所适从,受家长、社会的影响较大。

2.缺乏对信仰的积极情感

情感是指主体对对象的认同、好奇与积极关注等心理因素。一般而言,具有积极情感的学生表现为对先进文化有较高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国家有稳定一致的感情、对现实社会有客观中肯的评价、对自己和他人有足够的认知、接纳及对生活充满期待与热情。民办高校学生多为高考的失利者,同时民办高校的文化滋养相对少、氛围欠浓,与公办学校相比,他们对先进文化敏感度不高,对社会、国家的关注热情不浓,对自己和他人没有足够的认知和接纳。学业的失败、前途的担忧、人际的失落、学费的昂贵等不理想现状使其产生消极情绪,呈现出种种的不良心理反应,如心态不平和、情绪不稳定、焦虑感和娇怒感等,由此对社会及他人缺乏信任,逐渐养成了冷漠自私、无所畏惧,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性,久而久之缺乏原则、操守、底线意识,在信仰上持冷漠、迷茫状态,即对“有没有信仰”、“有什么信仰”持无所谓的态度。

3.缺乏对科学信仰矢志追求

主体的意志力不足,不能完整地感受到科学信仰的真理光芒,从而产生消极倦怠、畏难放弃情绪,导致信仰最终难以确立。科学信仰者在其信仰过程中一般会自觉地严格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慎思慎独,站在理论的至高点上自觉地维护真理,矢志不渝。主体科学信仰意志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与生活历练,只有理论知识与深刻的社会实践体验才能形成对真理的坚定信奉,不为负面环境所左右。民办高校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与生活历练的根基,他们上大学后离开了父母教诲和教师的时刻鞭策,思想价值观开始漂浮不定,受同学和网络思想的影响较深,独立思考习惯尚未养成,从众心理强,难以做到“慎独”。

三、基于民办高校学生信仰心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策略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信仰心理的特殊性,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首先需要顺势而为,在积极研究其信仰心理的基础上,抓住其认知基础和认知需求、信仰情感和信仰意志的关键点和紧要之处创新方法、提升精准性。

1.顺应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需求。

在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有时出现教者不愿教,学者不愿学的现象,其直接原因在于教师较少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需求,学生很难全情地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深切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和真理光芒。在思想多元化的新时代,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首要解决的是个体价值追求问题,而在今天自我意识较强的民办高校学生个体中,民办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仍然过于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作用,较少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个体的意义与价值。因此,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特殊状态,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者应注重把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个体利益诉求融合统一;注重把崇高社会理想追求与个人的价值追求相统一;注重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通俗化、生活化,使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变成接地气的人生价值追求。

2.升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积极情感

(1)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与接纳的认知情感。自我效能感较好地增强认知主体的认知积极性与主动性,减少认知主体对失败的挫败感、沮丧感、自卑感,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达到激发认知潜能的目的。由于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同度相对低,毕业生就业前景不被看好等客观现实(专科生更甚),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信心不足,对自我的认可度和接纳度不高,羞于谈理想信念,有少数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个别学生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十分必要且重要。民办高校应加强以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为目的的合力教育,在教学互动中,注重学生的内心情绪,充分尊重学生、肯定学生、挖掘学生潜能;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积极开展励志教育,传播正能量,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认同学校、相信自我,从而达到约束自我、肯定自我和激励自我的目的。

(2)加强崇高的情怀培养。

何谓“大学”?“大学者,乃大学精神之魂也,乃给学生以向真、向善、向美、向上以鼓舞与力量也,乃给学生以希望也!这应当是“大学之大”最重要的内涵。”[3]“向真、向善、向美、向上”本质上是一种崇高的情怀追求,崇高的情怀追求是大学学习的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必由之路。高尚的情怀能使人坚守做人的准则、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将需要、兴趣、动机等上升为理念信仰,从而使个人纯粹的物质需要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将小我的个人梦想变成大我的“中国梦”,在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价值与力量。

加强情怀培养,首先需要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以特有的柔韧性、潜移默化特点,运用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服务。在民办高校,形成具有信服力和说服力强的民办特色育人文化,使学生形成较崇高的家国情怀、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奠定较好的情绪基础。加强情怀培养,重点在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时偕行,协同共育、持之以恒,切急忌躁。

(3)注重积极阳光心态培养。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认为,人都有积极向上的潜能,这种潜能能够抵御外界各种变化和挑战,稳定的积极情绪体念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重要的资源和力量。现实生活中。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同样很强烈,但现实处境往往让他们挫败感很强,以至于他们把“自我实现需求”雪藏起来,看起来昏昏然。基于此,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尊重、信任、肯定的姿态与他们交流,创设友好、欢乐、充实的教学氛围,搭建各种发展实践能力的平台,制造多样化放飞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充实感、获得感和价值感,从而重树理想信念,以持续的积极情绪去驱除失落和颓废感,为抗击人生风雨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心理能量。积极阳光的心态有助于民办高校学生重燃希望之火和重启“自我实现需求”之路,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因素。

3.提升民办高校学生信仰的意志力

(1)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激发内在意志驱动力。

认知主体的社会实践获得感的提升有助于认知主体的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实践磨练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条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体验需要实践中体验,才能产生真正的信服,筑成内心信念。由于新时代民办高校学生大多物质条件优渥,很少有深入生产一线或实际工作岗位的社会实践经历,缺乏关心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内在动力及对社会的客观全面认知,而学校组织的集体社会实践活动次数十分有限,学生被动参与社会实践也难以产生深刻体验。因此,总体上,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仍然呈表层化、片面化,碎片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无法真正的理解、认同与信服。基于此,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不能局限于集体性的参观学习,应更多鼓励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分散式实践学习,让学生沿着“学习——实践——思考——觉悟”的认知路线,切身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深层次认知,最终确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核制度增强外在意志驱动力。

信仰主体的意志力不强容易导致其信仰中途而废或知行相悖。信仰意志的形成不仅需要内驱力,还需要外在驱动力。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与考核制度是意志力形成的外驱力,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必要条件。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与考核制度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良好氛围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与考核制度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有效助推器;另一方面,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与考核制度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一种集体意识,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因此,有效激励机制与考核制度在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上是不可或缺的举措。民办高校在此方面需加强改革。在激励层面,民办高校的激励机制几乎空白;在考核层面,民办高校习惯“照顾”学生,主动降低考核要求,且考核形式单一、简单片面、表层机械,效果差强人意。基于此,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建立一套符合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实际、层次丰富、客观灵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意义重大。

结语

心理因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重要影响因素。民办高校学生的信仰心理具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应以其特殊性为抓手,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充分遵循其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以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信仰培育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