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非小说《春尽江南》的张力效应探究

2020-03-16季雨欣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绿珠张力江南

季雨欣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一、语言是张力之美构成的重要基石

1.语言的多义性形成“张力”

《春尽江南》一书中可谓将文学语言的隐喻性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书名、大标题、小标题甚至是人物形象的名称乃至于人物出入场地的名称,抑或是书中人物所阅读的书物的名称,都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与想象之境,由此得到的多种理解,可谓是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1]文章题目“春尽江南”此诗性之标题引人联想、发人深思。历代文人笔下,江南之春可谓美不胜收。南北朝的杰出诗人陆凯曾留下了“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的千古绝句,而唐白居易也发出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感叹。此后,赞叹感慨江南之美景的文人墨客亦是数不胜数,然此处文章之题目竟为“春尽江南”,这不禁让我们想到艾略特的《荒原》,四月本应是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时节,然自然界却呈现出枯萎的凋零之感,这样的衰败颓废之景与回忆中的美好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春尽江南”四字简洁明了,直接点明了江南无春色的窘迫之境,暗示了市场经济时代下城市与人共同面临的“春尽”之困境,也是对人类命运的现代性关照。语言的多义性所形成的的“张力之感”由此而发。秀蓉与端午初次相遇的地方名为“招隐寺”,招隐寺实为寺庙之所在地,理应是一片净土,加之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处编著名垂千古的佳作《文选》,这便又为此地增添了几分风雅神圣之感,但实际上这里却已经沦为人们行苟且之事的场所,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欲望横流的处所,文章中所提到的这一颇具讽刺意味的场所也确实发人深省。

庞家玉也就是曾经的李秀蓉,在与端午的第二次相遇时李秀蓉便再也不是李秀蓉了,她现在是庞家玉,一个连自己姓氏都可以轻易丢掉的女人,而端午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不单单是某个人姓名的变化,而是整个时代的变迁,一个并不属于李秀蓉但似乎却属于庞家玉的时代已经到来。她不再是柔软一碰就会碎的“蓉”,她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变成了一块坚硬无比的“玉”,“玉”是“欲”的化身,她的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膨胀,是时代性、适应性的。玉是金钱的欲,她有自己的车、自己的房、她要自己的孩子为她争气,要自己的老公出人头地,为了这些她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甚至是灵魂。玉是性爱的欲,家玉和比自己年龄小的陶建新纠缠在一起,甚至此外还有别的男人,她将装满精液的蓝色高档避孕套放在自己的包里,她甚至不止一次的在脑海中划过若若不是端午的孩子的念头。庞家玉这块坚韧干练、泼辣直爽的“玉”,最终也没能逃过社会现实的浩劫,时代磨碎了她的“棱角”,这块坚硬而透彻的“玉”日复一日的浸泡在这虚浮而又折磨人的混沌现实之中,最终她走向了绝望甚至是死亡,庞家玉走了,但是她走后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可能。

谭端午是作者倾心倾力所营造出来的一个形象,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文人多在端午时节作诗,而文中的端午却是一名诗人,他是一个执着于启蒙思想的现代落寞诗人,他生存能力差、得过且过、随遇而安,他似乎是一个现代的隐士,但却是一个被现代社会所操控甚至是丢弃的玩偶,他冷眼旁观着腐烂的现代社会,但却也不得不被动的融入其中甚至是苟且偷生。[3]《春尽江南》中谭端午一直在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新五代史》,《新五代史》的原名为《五代史记》,撰者是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它是北宋设馆修史之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我们都知道在欧阳修撰著《五代史记》之前就已经有了薛居正等文人墨客所主编的《五代史》,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已有了薛居正等主编的《五代史》以后,欧阳修为什么还要独出心裁,又重新编撰出一部体例和写法都与《五代史》大不相同的《五代史记》呢?针对这个问题,《宋史·欧阳修传》中就给了我们较为明确的答案:“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所谓“自撰”,是说这部史书不是奉朝廷之意,而是私家所撰。而“《春秋》遗旨”即《春秋》笔法。欧阳修自己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4]”由此我们似乎不难明白他作史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抨击那些他认为没有“廉耻”的现象,由此而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其实也就是私修史书。所以我们似乎不难看出《新五代史》既是表现端午对现代市场经济时代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的厌恶与抨击,同时这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境。一定程度上端午的一点点“腐烂”也完美的诠释了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危机和困境,凸显了知识分子的高洁情怀和远离尘世的美好愿望。

2.独具交杂性的语言是张力之美构成的重要基石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主要作用并不是使那些人们并不熟悉的东西变得熟悉,而是恰恰相反,文学就是要使那些人们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从而使人们对它发生兴趣,这就是文学的陌生化,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运用陌生化的语言。在《春尽江南》中我们也并不难发现作者在语言方面所下的功夫,这部作品尤为突出的就是其中所运用的陌生化语言和日常语言。

《春尽江南》中不乏一些“日常语言”,有的甚至是极粗俗的国骂,端午的母亲的语言就很好的展现了这一点,她称自己的儿媳是“那个屄”,偶尔的口头禅也经常是“真是日鬼”““狗屁不通”之类的粗俗话语。类似的日常口头俗语主要以庞家玉一伙人到李春霞家去所发生的那一幕尤为明显,李春霞见了东倒西歪甚至路都走不稳的“小钢炮”发出了“呦,妹子啊,你是从哪里招来这么一帮宝货!鸡不像鸡,鸭不像鸭的,唱戏呢?”“哎呦喂,可得扶稳了!千万别让他摔着!”李春霞对唐燕升的喊话:“狗屁!姓唐的,你要是再这么偏心眼,老娘懒得跟你啰嗦……”冷小秋也就是徐吉士口中的“国舅”,他的语言也十分鲜活“屌毛”、“来唦”等等都是他的口头禅。[5]除此之外,陈守仁、绿珠、陶建新、徐吉士等人的话语也各具特色、独具魅力,通过人物独具特色的语言我们也不难体味到人物所表现出的鲜明的性格特色。

《春尽江南》中也不乏独具特色的陌生化的语言,拨开它们优美而又颇具魅力的外衣,我们会出乎意料的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其实是处处透露着人生真谛的精警之句。最典型的就是身居精神病院的端午哥哥元庆,一名精神病患者却还保留着给亲人写信的习惯,他时常会给端午写信:“幸福是最易腐败的东西,它一文不值。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家玉也曾无意间读到过元庆写给端午的信件:“我们不过是纸剪的人偶,虽生之日,犹死之时。浊其源而欲清其流,可得乎?腐其根而欲繁其枝,可得乎?”而庞家玉也因这个所谓的“精神病”的话:“女人可以一生纯洁,可一旦红杏出墙,通常不会只有一次。”而联想到一位有名气的喇嘛曾经对她说过的一番具有深意的话,此处设置似乎颇具讽刺意味,神经病却有着和智慧的喇嘛一致的思想,此处戏剧性的安排尽显了陌生化语言的魅力。

《春尽江南》中也不乏一些优美而又精警的歌词或诗句,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Beatle 的歌词:“当我发现自己处于烦恼之中,玛丽妈妈来到我身边,为我指引方向,让它去。当我身处黑暗时间,她站在我面前,为我指引方向,让它去……”这首歌出现在端午与家玉失联之时,此时的他既哀伤又喜悦,既陈旧又新鲜,他哀伤家玉的离开,喜悦家玉的离开,最后的最后,端午不得不发出“让她去”的感叹,这或许是对自己的妥协,是对家玉的妥协,也是对整个人生现状的妥协,“让它去”,“让它们都去”。文章之中也时常会出现一些优美而又富有暗示性诗句,例如:“脸孔像睡莲,一朵团圆了,晴空里到处释放的静电的花……”“在花萼闭合的最深处,当浮云织出肮脏的亵衣,唯有月光在场”等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诗句却是暗藏玄机。[6]阅读格非的《春尽江南》,除了其中人物之间的感情矛盾冲突之外,人物与人物之间极其鲜活而富有审美效力的个性化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春尽江南》中确实录用了一些日常语言,有的甚至是极其鄙俗的国骂,当然整本书中也运用了不为少数的陌生化语言,比如名人名言、经典歌词、名人警句、富有诗意和哲理性的语言等等。前者表现的是作者对于尘世现实和俗世生活的忠实记录与伤怀,后者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尘世的俯瞰以及超越俗世的追求与体悟,[7]二者出现于同一作品中,结果却浑然一体,自然生成了具有审美意义的张力之美。

二、错综复杂的情感主线交错相织形成张力之网

《春尽江南》整部长篇小说,人物之间的感情矛盾冲突层出不穷,人物之间的情感矛盾冲突不仅是贯穿全书的一个线索也是诱发所有矛盾冲突的一个情感动因。端午与秀蓉在仅仅见过一次面的情况下便发生了男女关系,事后谭端午仓皇出逃,甚至还拿走了李秀蓉身上的所有钱财,谭端午并不爱李秀蓉所以他从未想过自己和秀蓉还会有以后,他的出逃或许是害怕但也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最终这都源于他的“不爱”,谭端午对李秀蓉或许仅仅是身体上的发泄或许是好奇,那个夜晚李秀蓉扮演的只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形象,即便不是李秀蓉,是王秀蓉、马秀蓉,故事也无所谓转折与高潮,结局也依旧不会有任何的改变。谭端午也曾给徐吉士打过电话询问秀蓉的情况,甚至当他想起秀蓉也曾萌生过希望和她共同生活在某一座城市之中的幻想。谭端午并不爱秀蓉但是却和她发生了关系,最终他也和这个他并不爱的女人——已经改名为庞家玉的秀蓉结了婚。谭端午每月拿着两千元仅够他抽烟的工资和精明干练的庞家玉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身为一个男人他从不因此而感到羞耻,养家的重担一直落在庞家玉的肩上,而谭端午似乎也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然而当两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时,谭端午却对庞家玉关爱有加,他开始关心庞家玉的去向,关心她的生活,担忧她的身体,他甚至还在监控中焦急地寻找着她的身影。谭端午对庞家玉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谭端午对庞家玉感情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谭端午自认为绿珠是自己的知己,他甚至还吻了绿珠,他对绿珠的感情始终是我们眼前挥之不去的一层雾,或许他仅仅是她的知己,但是并不否认谭端午也曾对绿珠有过非分的想法,但是他也始终没能突破一个已婚男人应有的底线,他似乎是爱绿珠的,因为他在绿珠那里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绿珠能给他安慰,也能提供给他他所需要的安全感,如果说庞家玉在端午心里代表的是残酷的现实世界,那么绿珠这个爱读书、会读书、读过很多书,张口可以是《诗经》中的华丽词句也可以是卑鄙下流的粗俗骂语的新时代女青年,就是端午心里所一直苦苦追寻的理想世界。端午对理想的境界追求又渴望,对于现实世界拒绝又妥协,理想与现实的交错与重叠使谭端午感到无限的痛苦与迷茫,跟随着谭端午这条错综复杂的情感主线,我们又一次领略到了文章中所蕴含的张力之美。

庞家玉是谭端午的妻子,但似乎也仅仅是名义上的妻子,所谓的“君子协议”其中的内容即便是作者没有提及但是读者们似乎也总能知晓一二。庞家玉和唐燕升之间发生了什么不仅是端午甚至是我们也无从知晓,我们都在不停地猜想,但似乎依旧无法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即将结婚的庞家玉在与谭端午再次相遇之后最终毁约,嫁给了曾经将她抛弃的谭端午,这期间谭端午与庞家玉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感情纠葛呢?庞家玉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为什么要嫁给一个抛弃过自己的毫无责任心的男人?作者始终没能说明,我们也曾问自己:庞家玉爱谭端午么?爱,正因为爱所以庞家玉才能在初次的见面中就将自己完全的交给了谭端午,她甚至还不断的幻想着自己和谭端午未来的美好生活,也正是因为爱,庞家玉再次见到谭端午以后不惜和唐燕升毁约也要嫁给谭端午,甚至在未来的十几年的有名无实的婚姻生活中,终日面对着一个在自己心中正在一点一点“烂掉”的丈夫,在撞见端午和绿珠之后全然不顾他们之间的“君子协议”莫名的给了谭端午一巴掌,自己可以出轨,但是却不允许端午的一丝丝的不忠,这是什么,是在乎么?不爱,是因为庞家玉在与谭端午结婚后也曾和多名男人发生过不正当的关系,她甚至与谭端午定下了所谓的“君子协议”,她的婚姻充斥着谩骂、欺骗和放纵,可谓是名存实亡,她甚至不止一次的在脑海中划过若若不是端午的儿子的想法。[8]绿珠与谭端午的感情也充满着矛盾与冲突,她似乎并不仅仅是将端午当做自己的一个知己,她也曾越过道德的底线与端午发生过小关系,但两人的关系却又仅仅是停留在接吻而已,在紧急的状况之下,谭端午想起的还是绿珠,他将自己的宝贝儿子交给绿珠照料,对绿珠完全的放下戒备,绿珠与谭端午之间却是时有陪伴,但时又消失不见。文章中其他的人物比如元庆、守仁、吉士等人物也都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人物之间的情感纽带错综复杂,残忍与柔情同在、纯净与肮脏同体、荒谬与俗常并存。[9]但是最为让读者大开眼界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向在倒数几名的若若奋起直追终于名列前茅,甚至还当上了班级里的代理班长,绿珠也终于塌下心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元庆也出了院和自己家的保姆小魏结了婚,端午也戒了烟,类似种种的温暖的情节不免和前面的伤感、厌恶、焦急与不安等消极的情绪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如此五味陈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文章形成了无限的张力之美。

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张力之美的形成创造了无限可能

1.现实与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

格非将庞家玉塑造成一位典型的现代新女性,她精明干练、直爽泼辣,在外把持着律师事务,在内操控着自己的谭端午和儿子谭若良,甚至是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必经过庞家玉之手,她懂得生存、精通谋生之计,她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包装自己,她是一名出色的律师但是面对自己家的房子被占用时却不得已而采用武力的办法解决。谭端午是现实世界中一名落寞的诗人,是一个被时代所抛弃的知识分子,[10]他窝藏在地方志办公室里,终日不见天日,心安理得的拿着每月两千多块钱的抽烟钱,在谭端午的口中地方志办公室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地方,这里既不重要但似乎却也并不那么不重要,他宁愿在这个他打从心眼里厌恶却又离不开的“蚁穴”里慢慢地“烂掉”。[11]这些无不体现着人物在现实观念上的冲突性,一方面他们企图以一己之力来抗争整个时代命运,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向现在的生活妥协,两者相互碰撞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人物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现实与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人物外表与本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元庆倾尽自己的所有为自己铸造了一所永世不得逃脱的“监牢”,看似精神异常的他有时却又不乏警醒的言论,理想与现实之间,所谓的正常人与精神病患者之间究竟谁对谁错,似乎界限越来越模糊。庞家玉也爱诗,但她几乎不作诗,她也曾为那些富有分行排列的建筑美和鲜明节奏的音乐美的诗句而倾倒,但那已经是上个时代的事情了,那时的她不是庞家玉而是李秀蓉,现在,她是庞家玉而非李秀蓉,那个曾经在她口中的“谭老师”现在在她的眼里是正在一点点烂掉的诗人丈夫。守仁看似正直可信、仁爱大度,他有幸福的家庭、爱自己的妻子和花不完的钱,但是面对绿珠他却连24 小时的仁都没能守住,在捡绿珠掉落的鞋子时本能的放在鼻子边闻了闻,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已将守仁道貌岸然的本性倾泻无疑。外表不代表内在,内在与外表之间却有冲突,一正一反,使文学作品的语言张力空间有所增大,张力之美切实可感。

3.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李春霞与庞家玉两个狠角之间的三次会面,每一次都是火药味十足,如果说庞家玉泼辣精练,那么李春霞似乎比庞家玉要更胜一筹,每一次的交锋似乎都以李春霞的胜利而告终,即使最终庞家玉将李春霞赶出了自己的房子,但是身为一名律师的庞家玉似乎赢得并不那么光彩,身为一名护士的李春霞在一位即将离开的病人面前依旧无法释怀过往,而是恶语相加甚至是变本加厉,事后却因怕被鬼缠身而不得已松口道歉。不得不说李春霞与庞家玉两个女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确实让读者大开眼界。庞家玉与同住一个小区的胡依薇之间也是明争暗斗,两人斗争的武器都是自己的孩子,戴思齐是胡依薇的女儿若若的同班同学,她聪明伶俐在班级中也总是名列前茅,这与庞家玉的儿子谭若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胡依薇也曾写匿名信举报庞家玉为了让儿子进重点班送礼甚至出卖身体的苟且行径,每次见到彼此也总是不会忘记冷嘲热讽一番。所以,胡依薇与庞家玉之间的矛盾可谓是一触即发,谁家的孩子考得不好或是考得好彼此都会猫哭耗子假慈悲抑或是疯狂的炫耀一番。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却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戴思齐被逼到得了抑郁症而送进了医院,为了博取老妈开心的谭若良却突飞猛进最终取代了戴思齐的位置而当上了班级里的班长,戴思齐和庞家玉同在医院,只是庞家玉最终死在了医院,戴思齐会有怎样的结局无人知晓。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之间也处处暗藏玄机,例如老郭与小史之间的矛盾、庞家玉与绿珠之间的矛盾,甚至是绿珠与陈守仁之间等等,格非似乎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总是要以一方抑或是双方的惨败而告终,但是我们最终失去了什么却又无从知晓。

四、张弛有度的叙事情节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张力空间

在《春尽江南》这部作品中隐藏在叙事之间松弛有度的张力之美可谓是数不胜数,这部作品常常在具体叙写人物心情的文字后面紧跟一个转折性的事件,往往在铺写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之后又加入一个静态生活的片段,我们认为这正是体现作者创作匠心的一个维度,也是张力生成的一种重要而又独特的方式。

招隐寺中,李秀蓉与谭端午初次见面便发生了男女关系,事后秀蓉还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篱笆小院、一只小狗、一对双胞胎,甚至连蜜月旅行去西藏如此细微的事情都已经想好了,凡此种种都是作者对人物心情细腻而精致的描写,而在如此甜蜜而又充满吸引力的幻想背后,作者紧接着就设置了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转折性事件,那就是端午的出逃。但这些都还远远不够,作者接着这件事情之后又开始了平静地叙写端午逃离招隐寺、摆脱秀蓉之后的种种心悸,他似乎并不快乐,也不完全没有负罪感,他也会时常想起秀蓉,甚至试图去打探她的讯息,也曾幻想过和她身在同一城市的甜蜜与欢愉。如此这般依旧没能停止,在这段对端午心情的平静叙述之后作者再次设置了一次出人意料的转折性事件,那就是端午与秀蓉的再次会面,甚至是已经有了婚约的秀蓉不惜毁约最终嫁给了谭端午,作者还不忘记给读者们一个惊喜,那就是秀蓉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李秀蓉已然落幕,庞家玉隆重登台。这里故事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它最初开始的地方,作者心知肚明读者们一直认为故事本应该就是这样的,端午就应该娶秀蓉,秀蓉本就应该嫁给端午。在这种时松时紧张弛有度的叙事技法当中,读者的心情和面对人物及其故事的态度和评价都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变换设置而随之调动,作品的张力之美也由此而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品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故事就是唐宁湾要房记,几经波折,唐宁湾的房子终于又回归到端午手中。唐宁湾的房子要回来以后,端午和家玉的生活也终于恢复了平静,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步入了正轨,整个故事也似乎开始走向了终结,但实际上作者是在酝酿着一个更强烈的转折性的故事情节,诸如此类的平静只不过是暴风雨之前的伪装性宁静。这期间作者用了一段令读者感到十分舒服的人物心情描写,谭端午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他的学习和生活,想到了绿珠,想到了她对人类的划分,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庞家玉,想到自己曾经在结婚当晚就意图结束的婚姻却苟延残喘了二十几年。诸如此类漂浮在他脑海中的想法都被妻子的对儿子的怒骂所打破,夫妻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还动用了武力,战争平息之后作者又再次设置了一段短暂的人物心理描写,描写了家玉反常的精神状态,描写若若异常的学习状况,而这一切似乎预示着一场更大的暴风雪即将来临。果然,端午和家玉离了婚,这似乎不仅是他们也是我们早就预想到的结果,之后,端午是端午,家玉是家玉,生活看似已经回归正轨实际暗藏玄机,端午的生活百无聊赖而家玉的生活却痛苦不堪,家玉与端午的聊天看似很平常实际上却处处让人感到不安和疑惑。最终,短暂的平静之后传来了家玉故亡的消息,此处作者将故事推向了最终的高潮,实则也是结局。《春尽江南》这部作品叙事张弛有度,故事紧张扣人心弦,看似平静的叙事其实处处暗藏玄机,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意味深长的人物语言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作品的张力空间,给作品增添了无限的张力之美。

毋庸置疑,一部具有张力的作品可以使文章的字句华丽多彩、语言精彩美妙、结构严谨自然、言论简短有力、感情真挚丰富、内容充实饱满、观点简明扼要,从而使文章更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充分的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技巧,体现出作者对他所描写的人或事的鲜明的态度和立场,展现出整部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从而有利于读者更好的去鉴赏、评价甚至是评论整部文学作品。

《春尽江南》这部文学作品无论是从张力之美角度抑或是其他的审美角度来剖析,我们都无法否认《春尽江南》是一本极其难得的长篇巨作,这部作品聚焦现代社会中中国人的精神现实,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岁月的流逝,充分展现了谭端午和庞家玉这对渐入中年的夫妻以及他们周边的一群人一些事的适时变化。这部长篇小说真实地再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是人与自然在社会巨变中所真实面临的物质现实和精神矛盾。[12]格非先生以让我们无比敬佩和感动的意念和勇气,以及十分贴近社会现代和实际的犀利的文笔,配合那充斥着张力之美的文字,直逼整个时代和社会的精神症结,给现存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现实以重重一击,也给中国的作家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份十分绚丽灿烂的瑰宝。

猜你喜欢

绿珠张力江南
巧测水膜张力
启蒙理性中生命的内在张力及其超越
清代女作家吟咏绿珠诗歌探究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论张力
浅谈绿珠故事殉情主题的嬗变
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解读《绿珠传》中的绿珠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