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个人题景诗文的南宁市人民公园景观审美

2020-03-16张伟强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龙湖诗文公园

张伟强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题景诗文常常被用作园林景观的题景点景,即以文字的形式对公园景观进行点题,以展现园林景观的审美特色和诗词意境[1],这是中国传统园林造景常用的一种手段,是中国景观欣赏审美中所特有的方式和方法,具有导游和兴游的作用。人民公园现有题景诗文的景点主要分布在白龙湖湖心亭、望仙亭、瞰龙亭、若飞亭、依榕苑和潜虹苑等处,而园内其他许多的景点则是没有题景诗文的。毫无疑问,诸多景点题景诗文的缺乏既不利于景点诗词意境的营造,也会直接造成对游人景观欣赏指导的缺失,同时也不利于公园精神文化生态环境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有鉴于此,通过对该公园的景观进行调查研究,从景观背景概述入手,认识其景观特色,尝试题景诗文的书写,并以所作的题景诗文为视角进行景观审美,以此来丰富公园景观欣赏的内涵,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 南宁市人民公园概况

南宁市人民公园地处南宁市内新民路旁,建于1951年4月,是南宁市在解放后建起的第一个综合性的公园,总面积达51.3公顷。园内地势呈北高南低之态,在其北部有横列东西的望仙坡,其南部有碧波荡漾的白龙湖。园内遍植绿树花草,修建了许多的亭、台、楼、阁等建筑,花草绿树、秀丽湖水和楼阁亭台相映成趣。公园的历史典故丰富,引人入胜。主要景点有望仙怀古、龙湖观鱼、烈士纪念碑、阴生植物园等[2]。多年来,公园通过科学规划,进行了多期次的景观改造,使园内设施不断得以完善。公园里刊刻的题景诗文以题景对联为主,主要分布在白龙湖湖心亭、 依榕苑、潜虹苑、望仙亭、瞰龙亭和若飞亭等处。这些景点由于有题景对联的欣赏指导,而使游客在游赏中能更好地欣赏美景,体会到题景对联所带来的诗意审美和高妙意境,进而获得难得的审美感受。而公园的其他景观处则没有刊刻题景诗文,因此游人赏景时难以得到相应的游赏指导而影响其观赏的效果。上述情况两相对比,也凸显出弥补公园部分景观题景诗文缺失的必要性。

二、基于个人题景诗文的南宁市人民公园景观审美

元代诗人薛昂夫曾经在其散曲《殿前欢·秋》中说过:“一样烟波,有人吟,景便多。”由此可见,园林是需要诗文吟咏的。通过诗文的点题、渲染、生发、颂扬、美化,可以使游人能更好地欣赏园林,发现园林之美。正是基于此理,在南宁市人民公园内,应通过大量的游赏品题,撰写诗词和对联,品赏解析,去发掘和构造公园诸多景点的美,丰富公园景观欣赏的内涵,并以之逐渐丰富公园整体的精神文化生态环境。在此,拟作研究的景点主要有:望仙亭和瞰龙亭、红松亭、瞻忠亭和仰烈亭、若飞亭、白龙湖湖心亭、望仙坡等。

1.望仙亭和瞰龙亭景观审美

(1)景观背景概述 望仙亭和瞰龙亭位于公园望仙坡西部的坡顶处,地处镇宁炮台的西侧。两亭前各自有一棵枝繁叶茂的、上百岁的古榕树;在两亭的后面,均植有几株棕榈树,棕榈树下还间植有几株低矮的人工造型树;两亭互成对景,隔着平整的山道相望。沿山道方向东望,可以看见镇宁炮台。两亭与炮台中间是一小片开阔草地,中心处置巧石植物造型。在两亭的南、北和西面山坡上遍植了高大茂密乔木,尤其是往亭西方向,长长的登山道的两傍,高大浓密的相思树遮天蔽日[3]。游人从山下沿这一登山“相思道”而至望仙亭,景观比较符合望仙的意趣。现在望仙亭和瞰龙亭均刊刻有题景对联,营造出景观欣赏浓厚的诗词氛围。然而此处亦存在景观不协调的问题,具体表现是炮台离两亭较近,且没有遮挡物,军事设施表露无遗。这种军事设施与整个望仙的意境氛围不相符合,应采取措施来解决这种景观不协调的问题。

(2)基于个人题景诗文的景观审美 望仙亭和瞰龙亭处,古树雅亭,木秀林茂,环境清新,加之有“望仙”的历史故事,故而寻仙赏景的文化氛围浓厚,常常让人浮想联翩,激发题景热情。在此,以望仙的意境为题撰写“望仙情思”联,其内容是:“岭上望罗秀,真仙可在千楼后,亭前倚古榕,老木原于万树中”[4];以仙俗对比为主题撰写“红尘妙境”联,其内容为:“侧耳听,园外红尘俗音重,抬眼望,岭中妙境翠色新”[5]。

在“望仙情思”联中,“岭上望罗秀”联句源自宋代历史典故。据史料《方舆胜览》记载,传说在望仙坡上向西眺望罗秀山,便可看见晋代炼丹成仙的仙人——罗秀(望仙坡因此而得名)。其展现的是古代望仙的场景。但今天人们也在望仙坡上驻足西望。故此,“望仙情思”联展现了在望仙坡上古今两个望仙场景。在古时,人们坡上西望,便可以看见仙人修炼的罗秀山;而在今天,随着南宁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西望,却只能见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已经难以望见罗秀山了。这不由得让人生发联想,即不知罗秀真仙是否还在那千楼之后的罗秀山呢?抑或者是否会象眼前深深地隐没于茂密的绿林里的古榕一样,也深深地隐没于茫茫的人海里了呢!这种由古今望仙情状之变所带来的望仙氛围的时空流转,很容易引致游人浮想连翩,生发出浓厚的望仙情思。“红尘妙境”联则将望仙坡的清静悠闲与一墙之隔的公园之外的红尘喧嚣对比起来看。说实在话,望仙坡还真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在那里,你既可以听到园外不远处凡尘的喧嚣声,也可以看到眼前如仙境般清静茂密的树林。可以说,它似乎是一个离凡尘很近却又是离仙境不远的地方了。上述两联语的构景均采用了借景的手法。其中,“望仙情思”联主要以借“形”为主,既有远借“千楼”和“罗秀”,也有近借“老木”和“万树”,将这些有利于风景构图和意境营造的景象汇聚到欣赏的视野之中,以扩展游人的视觉和联想。“红尘妙境”联则重在借“声”和“色”,通过借“俗音”之“声”和借“翠色”之“色”,让人的感官产生“声”“色”之美的体验。两幅联语的构景既各自表达其主题内容,又可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和渲染“望仙”景观的美妙意境。

2.红松亭景观审美

(1)景观背景概述 红松亭建于公园望仙坡上,与公园规划的北大门正相对,因其顶和柱均被染成红色故此命名。红松亭四周是一片高大的马尾松林,松树干枝苍劲挺拔;松林里还散种有其他树木如格木、饭甑青冈和鱼尾葵,林下植有小灌木和蕨草;整个环境林木葱茏,曲径通幽,十分雅致,是人们游憩休闲、登高望远和观赏落日晚霞的好地方。

(2)基于个人题景诗文的景观审美 在红松亭处撰写以“红亭雅韵”为题的对联,其内容是:“红亭坐晚望日落,曲径行早听风吟”[6]。又以红松亭处所见风吹林舞、日落霞飞之景色为主题撰写“风林晚霞”联,其内容为:“风吹起处林枝舞,日落尽时彩霞飞”[7]。

“红亭雅韵”联呈现的景观是在红松亭处人们早游和晚游之景。联语构景主要采用借“形”“声”之动来描写,既远借“日落”之“形”,又近借“风吟”之“声”来表现红松亭周围景观的动态之美。“风林晚霞”联则呈现了在傍晚的时候,游客在红松亭里看到的景象:清风吹来,坡上林枝随风翩翩起舞;而在晚日落尽之时,透过树林枝叶较稀疏的地方,则可以远眺满是炫丽彩霞的西边天际!该联构景则主要是以借“色”之动来描写,即有“绿”之色舞,又有“霞”之飞天,景色瑰丽,摄人心魄。

3.瞻忠亭和仰烈亭景观审美

(1)景观背景概述 瞻忠亭和仰烈亭位于公园纪念碑广场的东西两侧。广场南部外围围墙前植有高大乔木,如松树、榕树、木棉树以及鱼尾葵,树下为矮树篱和绿草,形成合围空间;广场内整齐有序地栽植矮树篱、鲜花圃和草地,视野开阔。往北看,是长长的登山石阶,山顶最高处建有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在登山石阶和纪念碑建筑周围则大量种植苍松、翠柏、木棉等树木,营造了一个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8]。

(2)基于个人题景诗文的景观审美 在瞻忠亭和仰烈亭处分別以“瞻忠”和“仰烈”为题撰写了“忠义同瞻”联和”松烈共仰”联。“忠义同瞻”联的内容是:“寻仙望仙坡,疑问仙人何在?翡翠林中,只可听到朗朗笑语,论忠瞻忠亭,感怀忠义永存!云烟史里,总能觅得莹莹丹心”[9]。“松烈共仰”联的内容为:“瞻松只为至贞品,仰烈都因高义情”。

“忠义同赡”联所呈现的景观有二,“瞻仙”和“瞻忠”之景。先说“瞻仙”景。望仙坡,一个令人浮想连翩的名字。然而,现如今在望仙坡上寻仙,却始终不见仙的身影,只听到了从树林里,传来的人们的爽朗笑语。现在的望仙坡是瞻仙不见仙,而展现出的是人们安乐和平的生活情状,望仙坡已经成为游人休闲游憩的好地方。再说“瞻忠”景。现在人们在瞻忠亭里谈古今、论忠心,情到深处,总是会让人不禁心潮起伏,感怀万千。也让人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在过往的历史中那一颗颗晶莹可鉴的赤胆忠心!对联中的“瞻仙”和“瞻忠”两个场景是有相关性,即现在人们安乐和平的生活都是用先烈们的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是每个人都应倍加珍惜的。这些先烈们值得全社会人们来共同瞻仰。而对于“松烈共仰”联来说,联语勾绘了“瞻松”和“仰烈”两景。先看“瞻松”之景。青松在仰烈亭所在地的路旁和山坡上有大量栽植。青松高大挺拔,郁郁葱葱。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是在天寒地冻的冬季,其依旧苍翠而不凋落。这是青松鲜明的自然属性。在审美实践中,人们很早就将松的这种自然属性与人的道德品行和理想情操相比拟,把对松的自然美感升华到精神方面的享受,使松的自然属性人格化,并赋予松以特定的伦理精神和审美文化性质,即松具有至贞的品格。这就是以松比德的审美。孔子最早便在《论语·子罕》中说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松柏不畏严寒给予了赞叹,这其中亦包涵了对人的忠贞和坚强的品质的赞赏。联语上联即取意于孔子的这一名句,直述人们瞻松爱松,是因为松具有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联语下联叙写“仰烈”之情景。即在每年的三月三、清明节、“七一”和“国家公祭日”等节庆,当地都有各界群众代表前来开展祭扫和公祭活动。直述人们对烈士们的崇敬和仰慕,原由就是烈士们有祟高的义举和一片为了人民而勇于牺性的赤诚之情。力求通过通俗简单的语言来表达人民群众对革命烈士们的真挚情感。

4.若飞亭景观审美

(1)景观背景概述 若飞亭位于公园东门雨林景区里。亭子建于一土包之上,其西面、北面密集种植浓密型树木如青竹、鱼尾葵等,将不远处的洗手间和环卫停车场遮蔽起来。其向东、向南则广植热带树木如粉花山扁豆、狐尾椰子、苹婆树等,开种草地;并于树林草地中修曲径和置奇石。这里已成为市民“遛鸟”的好地方。

(2)基于个人题景诗文的景观审美 在若飞亭处以鸟友们遛鸟为主题撰写“鸟友共语”联,其内容为:“好鸟树下鸣,嘤嘤成韵,良朋亭中语,娓娓动听”[10]。

清晨和日暮,养鸟人喜欢提着各自精致的鸟笼,带上心爱的鸟雀来此处遛鸟。鸟笼或挂于枝头,或置于林下的巧石上,任鸟雀们叽叽咋咋地鸣叫个不停。自己则和一帮“鸟友”们坐在亭内,兴致勃勃地侃着鸟经,或是海阔天空地闲聊着。这应该是“鸟友”们一天之中十分快乐的时候了!联语采用借景手法来描写,以借“声”之动来着力摹写鸟雀的活泼可爱以及人们的无拘无束和自由欢愉的情状。其中上联在描写林下鸟鸣情景时,化用了梁朝吴均《与宋元思书》里的句子“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以便让人读后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使其联想到古人吴均所描绘的富春江百里锦绣山水的画面,进而可拓展景观审美的意境。

5.白龙湖湖心亭景观审美

(1)景观背景概述 该亭位于公园白龙湖湖中心的小岛上。有三孔月桥和九曲桥与湖岸相连。亭周围植大王椰、垂叶榕等树,树脚处植草,环境优美。湖心亭的8 个门柱上均刊刻有对联,赏景的诗词艺术氛围浓厚。游人在湖心亭上便可一览白龙湖的湖光美景。在碧绿的湖面上,有漂亮的小船往来闲游;九曲桥上游人争相给色彩斑斓的鱼儿喂食;湖岸上绿树繁多,有垂叶榕、羊蹄甲、棕榈树……绿荫掩映,垂榕摇曳。绿荫下,游人或行游观光,或坐观赏景,或闲话家常,或者吹弹演奏、放声高歌,一派欢乐升平的景象。而在历史上,曾有北宋名将狄青率部南征驻军白龙湖畔的望仙坡,并给白龙湖命名的故事。

(2)基于个人题景诗文的景观审美 在白龙湖湖心亭处,以白龙湖为题,用所见之景、所闻之声、所忆之史和所感之情撰写旅游诗词《游白龙湖》,其内容:“日落半隐西林梢,夕阳晚照,龙湖景色依旧俏。长荫掩曲岸,绿岛连画桥,云舟共泛,临水亭楼暗欲漂。雀舞枝头,鱼翔水里。听岸林北处,歌声袅袅,直入九重云霄。忆宋时旧事,正将军起名处。坡上号角,但催龙湖饮马,对雨长啸!何等气象,无奈都随风散了,只名湖长存不老!胜地千年,敢问坡上将军,白龙今古,评谁会更好?”[11]

诗词展现有写景和怀古两种场景。写景是实景描写,描写的是夕阳晚照时分白龙湖的美景:长荫曲岸,绿岛画桥,临水亭楼;云舟共泛,雀舞鱼翔,歌声袅袅……令人神往的景象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而在夕阳映照下,直入九重云霄的袅袅歌声,也似乎把人的思绪带入到了那个远古时代,思古之情油然而生,自然引出怀古的场景。怀古场景是追忆远古历史的虚景,是以北宋的狄青将军率军南征时驻军望仙坡的历史故事为背景的。在那个时候,这白龙湖畔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临湖的望仙坡上,军旗飘飘,号角声声;白龙湖边战马奔驰,对雨长啸,一派气势雄壮的军旅场景。然而,这些恢弘的景象最终都无奈地消散于历史的风云里了!只有这白龙湖依然长存至今,让人感慨!最后请问名将,白龙湖的过去和现在,请给评议一下,哪个会更好?以问收结,力求让怀古场景收束得有意味深藏之感。总之,一首诗词,容括了虚实两样景。实景是由各种形色和声影交织而成的白龙湖景,湖景是清新美丽而令人陶醉的。虚景是由历史画笔勾绘的白龙湖畔的军旅场景,景象气势恢弘,有历史的厚重感而令人难忘。另外,由虚实景观筑造而传达的思想感悟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在历史追忆的虚景构筑里,通过世事之变而“名湖长存不老”表达了时移境迁而江山依旧的沧桑之感。其二是,以词句“胜地千年,敢问坡上将军,白龙今古,评谁会更好?”提出虚实之景的古今对比问题,且只有提问,没有直接的回答。这自然容易引起人们的多种联想,也就是“坡上将军”会如何作答?历史上的其他人会如何作答?还有今天的人们又会如何作答?对“坡上将军”和历史上的其他人的作答,现在当然是不得而知的了,抑或者只能从历史当中,去探寻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后才能得到答案了。而对于现如今在公园里安乐游赏的人们来说,他们其实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即他们对现今和平欢乐的生活是给予肯定和赞美的,并认为全体人民大众的同欢共乐无疑是更美和更好的。诗词将答案不露痕迹地寓于实景的构筑中。这些审美体验和思想感悟或许可以对其他游人在欣赏白龙湖景观时给予一点启发和帮助。

6.望仙坡景观审美

(1)景观背景概述 望仙坡位于公园的北部,山上林木葱茏,是公园内历史故事最多和人文景观最多的地方。现罗列几则于此。故事之一是来源于宋朝的古籍——《方舆胜览》。据该书记载,相传在以前,曾有人在望仙坡上向西远望罗秀山,便可望见炼成丹药而成仙的晋代仙人——罗秀。故事之二是在北宋时期,狄青率部在望仙坡上驻军,并给白龙湖命名的故事。故事之三是在1917年9月,出于守卫南宁的目的,时任两广巡阅使的陆荣廷将望仙坡上的“六公祠”废除,并在其旧址修建了“镇宁炮台”。其四是在1956年,南宁市人民政府于望仙坡东北最高处修建了革命烈土纪念碑,以纪念南宁市从1927 年到1949年在不同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

(2)基于个人题景诗文的景观审美 在望仙坡处,以登临怀古为主題撰写旅游诗词《望仙怀古》,诗词内容为:“爱上望仙坡,算几回,只教晨夕会我。朝阳照玉岭,暮霭染林坡。徐徐清风来吹处,林枝舞婆娑。曲径行早,且听风吟,红亭任坐晚,但看云起云落。仙坡如此,试问何处能见,远仙飘过?坡上故事,会否已成了不老的传说! 念从前,云烟过眼,仿佛如昨。见狄青屯兵,荣廷置炮。多少志士舍身了,不言苟活,忠义尽表,都任世人评说!评说,评说!但见‘瞻忠’、‘仰烈’两亭,入云高碑一座!”[12]

诗词呈现的正是公园里“望仙怀古”景点的现实景象和历史往事。这现实美景是:明媚晨光,清流暮霭,以及时常随风起舞的绿林枝叶;行走在林中小径上,可以聆听晨风的低吟,而在红亭晚坐时,又可闲看云起云落……面对这些美景,不禁让人会想起望仙坡上那些不老的历史传说故事。由此自然引出怀古的场景。怀古中,历数狄青屯兵、荣廷置炮、志士舍身等历史事件。并感叹这些历史事件中的人物都曾经在这坡上走过,但如今都早已成为了历史。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白了各自的忠心,也任凭后人去评说。那么是谁的忠心会被给予最高的评价呢?其答案就是,你只要去看一看瞻忠、仰烈两亭和高耸入云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心里就自然会明白的了。诗词写景是概述望仙坡上不同时间的特色之景,通过对富有历史底蕴的望仙坡美景的描绘,引出怀古场景。而诗词怀古是联想对比不同时期与望仙坡有关的历史人物的故事。以历史事件为线索,直述历史人物的行为,并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诗词着力描绘望仙坡的自然美景,力求深度挖掘望仙坡人文景观的思想内涵,以期望对丰富望仙坡景观的审美内容能有所助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南宁市人民公园景观背景的把握,认识其景观特色,撰写题景诗文,并以诗文为视角展开景观审美,深入挖掘公园内各景点的审美内涵。在望仙亭处可领略古意悠悠的“望仙情思”之美,以及仙俗对比强烈的“红尘妙境”之美;在红松亭处可见恬淡雅静的“红亭雅韵”之美,以及色彩浓丽的“风林晚霞”之美;在瞻忠、仰烈两亭处可见庄严崇高、情义真切的“忠义同瞻”和“松烈共仰”之美;在若飞亭处则可见人鸟共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之美;在白龙湖和望仙坡上,则可欣赏公园湖光山色、感喟历史变迁的登临怀古之美。另外,鉴于南宁市绝大多数城区公园也存在景观审美研究较为缺乏的问题,因此,也希望本研究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促进南宁市城区公园景观审美研究的广泛开展,并不断营造和完善公园的精神文化生态环境,以满足游人不断提高的游赏审美的需要。

猜你喜欢

龙湖诗文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邂逅异龙湖 恋上山光水影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在公园里玩
龙湖·首开湖西星辰美学馆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蜀贵——龙湖·西宸原著别墅
揭秘龙湖产品“源代码”
一见如故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