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的特征及现代意义研究

2020-03-16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

乔 敏

(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处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当今世界的竞争其实就是科技和文化的竞争。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蕴含了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中最优秀的成分,只有让这些文化不断散发出生机与活力,不断发展本民族文化,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

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人类社会中的精神要素、语言符号、规范体系及物质产品都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广义的文化自信就是指人类对于自身所创作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充满信心。“文化自信”这一概念很早就出现过,毛泽东同志在文化自信方面也做了较多的研究,不仅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样也体现在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热爱。此外,他还认为要用辩证的思想看待中西方的文化,并提出了要不断吸取其中优秀的部分为自己所用,去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部分。以及“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他认为任何文化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如此,我们必须去掉其中的封建糟粕,吸收其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优秀之处。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同样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区分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并要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加以吸收和利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这里所说的文化自信,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对于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对我们的道路、制度、理论充满自信,要对我们五千年来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要对在革命年代那无数充满斗志,永不服输,永不言弃,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先辈们充满自豪和信任,要对我们的国家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带领我们全体中国人民建设富强国家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自信。这些自信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自信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人的思想观念解放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对我们推翻旧民主主义,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起到了思想引领的作用。进入近代以来,面对一个满目疮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各种尝试,进行了各种理论选择,有“师夷长技以制夷”、“实业救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以及进行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等各种尝试,但是最终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一直在探索用一个科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革命实践,最终我们向曾经拥有相似国情的俄国学习,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的选择没有错,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在探索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国情的阶段,我们也曾出现一些例如“左倾”、“右倾”之类的错误,我们也曾怀疑过其真理性,但是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的真理,也是最适用中国国情的科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引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使得它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对中国社会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在近100 年的时间里,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几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现在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也创造出了璀璨而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五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发展有过辉煌,也有过挫折,但是从未间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历久弥新,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唐代时期,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高。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吸引了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来访,为我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当然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远不止这些,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同样为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司南”的出现,到宋代逐渐改进成以钢铁和磁石为原料的“指南针”,对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后来,指南针又通过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展传播到阿拉伯地区乃至欧洲。指南针的发明不仅为远洋航行提供了便利,更使我们能够更加广阔和深入的了解世界。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产量,公元6 世纪后,我国的造纸术不断外传,使朝鲜、日本、阿拉伯、欧洲等地先后学会了造纸术。造纸术的改良为世界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有了造纸术的发明,印刷术也随之应运而生。公元6 世纪初的隋、唐之际,我国出现了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到宋代时达到鼎盛时期,11 世纪时又有了活字印刷术,既节省费用,又大大缩短了时间,十分经济方便,活字印刷术从13 世纪后传到朝鲜、日本,到15 世纪中叶,欧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人民为人类做出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宋代时期,我国就已经将火药应用到军事上,火药在13 世纪时传到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和波斯把制造火药的硝称为“中国雪”。除了四大发明外,我国的许多文化也对本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要对我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3.对外来文化接收并吸纳的自信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华文化历经5000 多年的历史,从未间断,除了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不断创新与创造外,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以文化自信的气度、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交流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结合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都知道,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就学习和引进了印度的佛教文化,不仅在语言方面丰富了众多例如“世界”、“佛”等词汇,更是形成了后来人们通常所说的儒释道的“三教”,禅宗思想等多元化的思想,使得中国传统思想内容丰富。此外,通过佛教还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神话故事,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此外,佛教的其中一个思想主张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希望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并让人产生居安思危的感受,佛教思想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安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清朝时期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无数的国人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思想中渐渐忘却了我们要进步,我们要发展,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大门后,无数次的卫国战役失败,无数次的割地赔款以及那些无数个因为我们的武器落后,因为我们的同胞愚昧而逝去的英灵,我们终于意识到我们已经失去了天朝大国的身份,我们要奋发图强,不断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来改变国家现状,我们向日本学习,学习他们建立君主立宪制,我们向美国学习,学习他们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虽然这些都失败了,但是对国人思想观念的解放却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我们后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出要学会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不断滋养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只有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源泉,中华文化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发展。

4.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自信

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而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又是其发展道路、治国理论、制度理念的基础和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就提出要坚持“引进”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政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四十年来,我们也在不断研究和践行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和方式。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一个美丽而强大的中国,我们的鸟巢,我们的水立方,见证了勤劳的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时由于奥运会的举办带动的一系列文化产业的兴起也促进了我国文化和思想更广阔的向世界传播。此外,现在不断修建的孔子学院以及汉语热的风潮,就像在毛泽少的《中国话》中唱的一样“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中国文化在更多的走向世界,世界也在更多的了解中国。2015 年3 月2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我们不仅可以重温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更能够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合作,将我们的丝路文化乃至更多的文化传入沿线国家,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文化自信的现代意义

1.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增强文化自信,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第三产业兴起,大大加深了对文化的需求。而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文化产业的经济收益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文化更好的发展,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

当今社会,文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辉煌历史的国家,先辈们用勤劳和汗水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过去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我们的这些文化都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有些文化甚至渐渐没落。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自信思想提出后,我国对文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高潮。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在各地区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各地区纷纷把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结合新的时代要素进行发展,再通过电视、网络等载体,将当地的方言、民俗等通过戏曲形式传播开来,让中国戏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此外,我们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很多国家建立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字,学习中国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提升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也是民族的梦,要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奋斗。实现中国梦,必须做到坚持“四个自信”,这其中文化自信是其根基所在。要做到文化自信,不仅要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同时还要不断提升人们精神素质,提升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在实践和探索中塑造出了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化,中国才能在历经磨难仍顽强生存下来,不断散发生机与活力,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在自身积贫积弱的情况下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势入侵仍保留下来依靠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保持顽强生命力的精神支撑。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侵袭以及国民自身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知和认同的状态,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