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教育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契合点探析

2020-03-16裴英竹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文心理健康核心

裴英竹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核心素养是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核心教育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必备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集合体”[1]。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大力倡导核心素养培育。2014 年,为了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研究构建大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标准”,与此同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2016 年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与基本内涵》,把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板块,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等六素养,且细化为“实践创新”等十八要点[2]。“核心素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理念,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为教学目标、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评价提供了制度支撑和理论依据。核心素养是把握教育目标的一种方式[3]。毋庸置疑,核心素养培育是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育本质及其核心问题,也是立德树人教育成果的具体体现。

2018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要求“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强调“各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并把基本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写入总目标。众所周知,积极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积极心理学。因此,《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这些内容都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积极教育不仅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教育是教育与幸福并重的教育,是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技能教育的同时,增加学生人格发展的教育内容[4],是对人的积极品质和优秀潜能挖掘的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范式的创新与变革,是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核心素养教育与积极教育在目标、内容、功能等方面内在契合度高。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重知识轻素养、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脱节,甚至出现大学生荒废学业、悲观自尊、抑郁自残、校园暴力、“复旦投毒案”等消极现象及心理障碍事件,传统教育力不从心,积极教育成为必然。如何寻找积极教育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契合点,来激发大学生积极健全的核心素养和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阳光成长成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文章把积极教育理念,运用并贯穿于积攒人文底蕴、崇尚科学精神、促进学会学习、学会健康生活、勇于责任担当、积极实践创新等六方面的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上来,积极教育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融会贯通,以期促进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一、积攒人文底蕴,崇尚科学精神

哲学、文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中外文化史、管理学、语言学、历史与地理、教育学等等人文课程及其相近课程,要以积极教育价值观为引领,在夯实文化基础的同时,更多关注大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格品质、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等人文素质修养及其积极体验,不断丰富大学生人文情怀、人文积淀、人本精神、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言谈举止的典雅高贵和跨文化能力。尤其是人本精神,因为“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5],与积极教育理念与内涵,以及核心素养目标不谋而合。对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人文体验,需体现在人文课程中。比如教育学的学习,不仅要让大学生明白教育学在赋予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精神与能量,而且也要引导大学生体验教育学里所具有的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所说的“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读懂教育事业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智慧、心血与灵魂。又如,音乐课程,引导大学生情境体验,在优美的旋律中,体验音乐的节奏美、艺术美、活力美、穿越美、神奇美,以及音乐的魅力和心灵上情感交互的震撼与共鸣,提升大学生审美情操。

科学精神,是人体脑组织所释放的暗能量,是人们从事研究、学习、生产和生活应该具备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大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奇,需要科学精神,“希望大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习近平,2018)。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发现真理”,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探索性和创新创造性的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素质或者说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既是人类科学研究的基石,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充分运用研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课堂研讨、辩论、榜样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比如大学生数学建型大赛,引导大学生发现和体验潜藏于学科课程中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内涵,启发大学生在观察、发现、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探索性和创造性地体验科学精髓、科学思想,以及科学家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科学钻研、追求真理、科学实践、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家国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敢于质疑、崇尚真知、善于批判、勇于探究,培植其坚持不懈、知难而上的探索干劲和工匠精神。

二、促进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

借鉴积极学习的方略,引导并培养大学生在核心素养培育中乐学善学好学、勤于反思、信息思维能力。在思政(品)、美术、音乐、语文、职业道德教育等人文性学科及其相关性课程中,既要传授大学生学科学习方法,又要促进大学生学会学习和积极学习体验,例如,思政(品)学习的明辨践行、语文学习的言外之意的多彩、数学学习的逻辑推理,引导大学生体验人文性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丰富情感和深厚内涵。在各个学科课程中,进一步积极有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线下线上、行为训练、体验活动、心理情景剧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兴趣和学习能力。尤其要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处理“玩命的中学”后“快乐的大学”的真正内涵,正确处理好学习、奋斗、快乐的关系,拒绝盲目轻松的短期快乐,追求知识、学业、奋斗的快乐,珍惜大学美好时光,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自觉自愿给自己合理“增负”,学会学习、积极学习、终身学习,丰厚人文底蕴,扎实理论知识,厚重品德修养,积累职业素养,培植学习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从而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并具备职业迁移的理论基础、创新创业的技能智能、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发展的核心维度,更多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生存能力、知识构成、胸襟视野、自主发展的质量与水平”[6]。因此,开展健康生活教育、积极生命教育,以增长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珍惜生命价值,提升其心理调适能力,甚至促进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自助互助,尤为重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7],以培育大学生乐观向上、自尊自信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把课程、教师和大学生三个生命体紧密相连,通过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学录像、教学影视、典型事件,尤其是科学家霍金、爱迪生,以及张海迪、李嘉诚等中外名人励志典型案例,以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金钱与奋斗,提升抗压能力,增强自信心。通过集体讨论“复旦投毒案”事件,引导学生培植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维护人格尊严与道德价值的人文情怀[8],以及学会自我管理、学会自我控制、学会健康生活,开创积极、快乐、健康、向上的大学生活,在“学思悟行”中活出健康的快乐和幸福感,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以及文明的生活习惯。此外,以“奋斗拼搏,绽放多彩大学”、“重温历史,不忘初心,争当新时代‘四有新人’”、“喜迎建国70 周年,真心诵党恩”等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胸怀大志,责任担当,砥砺前行,牢记乡愁,家国情怀,促进大学生积极学习和健康成长成才,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的主力军。

三、勇于责任担当,积极实践创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仁人志士热血报国的信念与担当。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恩来从小志高见远,1911年12 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2014 年青年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就勉励大学生“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这些名人名言励句,都可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积极教育理念的经典范式。此外,教师应不断创新积极教育教学内容及其方式方法,在积极教育实践中,通过年度十大杰出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等视频及其分析与小组集体讨论,与大学生共同解读新时代背景下责任担当的内涵,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忧国、忧党、忧民意识,是一种信念、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只有做到担当,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光荣使命。作为年轻一代,大学生要破除思想困惑,激扬青春旋律、开拓人生旅途,把奉献社会的责任扛在肩上,明确理想追求和人生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自学提升学业挑战度,以孜孜不倦的学习作风、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舍身忘我的拼搏精神,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勇攀高峰,把所学知识技能内化于心,丰富学习成果的多样化,不断培植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涵养。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2017)。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积极教育中创新型人格、实践型人格教育与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能应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实训、实践操作、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活动,出校园、入社团、走社区,调查研究,科学实践,有效拓宽理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努力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科学、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并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创新品质。

总而言之,在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上,与积极教育存在诸多契合之处。借鉴积极教育理念、原理、方法,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与潜力潜能挖掘出来,并且“把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能力素质和促进人格健全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9],积极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使大学生成为追求奋斗幸福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人文心理健康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