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普通高校师德建设思路探索
——基于道德主体的道德自修与道德自律的融合

2020-03-16魏凌青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自律高校教师师德

魏凌青

(广西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一、从传统文化视角审视高校师德内涵

高校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不仅肩负传道薪火之责,弘扬道统之伟业;作为授业者,传授“六艺”,教师也是专门技能的传授者。关于高校师德内涵的理论认知,学术界认为“主要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西方教师职业道德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方面,师德的发展具有内生性,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1]在中国语境下,探讨师德离不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师德生生不息的土壤。对于“传道”与“授业”的先后次序,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德智统一观,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是知识教育,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要是为德育服务”[2],在技能传授之前必须树立道德感化,在传授技能知识的过程中始终贯彻着道德教育,类似于经常说的“先做人,后做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师德位居教师必备素质之首。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师的传授知识技能与道德感化两个因素是不可能单独而存在的,是职业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特性。从社会认知来看,师德也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随着社会环境要素的演化,师德出现新的呈现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而不是僵化不变,也是在不断更新与完善中砥砺前进。

二、从中国传统道德的时代跌宕起伏中审视高校师德

中国传统道德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经历了特殊发展时期,经历了不断的洗礼与重建,尤其在近现代中国,道德变迁更是在时局大变动与经济建设中不断演变发展,在社会特定时期,中国传统道德甚至遭受断崖式的崩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要素作用的凸显,师德问题重重。

1.道德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有比较成熟的以儒家道德为主的道德伦理体系,维系政权统治与社会稳定。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更多国人开拓了视野,举目寰宇,新文化运动以来,胡适等提倡“新文化”,反对“旧道德”,中国出现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西方科学与民主观念逐步进入中国民众视野,原有道德体系受到冲击,中西道德体系模式冲击,相生相长;建国后批修批私、破四旧、十年文革,事实上对传统道德形成第二次大规模的瓦解与摧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普世价值随着经济投资进入国内,原有道德体系受到更大范围“润物细无声”的更新与排挤,多元道德标准并存,道德主体面临更多的选择空间与形式。农耕自然经济下的相伴而生的传统道德模式,在“理性法则”主宰的城市文明中,失却了成长的土壤,畏缩不前,处身尴尬,传统道德主体不复存在,传统道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社会的道德发展需要。

中国目前处于改革深水区,社会矛盾凸显,新时期道德社会乱象丛生,道德建设任重道远,“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的不均衡”,对于道德的需求与渴望也是不均衡,是需要新道德还是健全法律体系?新道德的出路何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引发国人深思。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道德和行业规则,作为育人授业的高校教师,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大学生灵魂的引路人,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主要关键点,道德水准是第一要务,也是高校教师职业素养最基本的条件和要求。

2.高校师德的现实状况与阶段发展

“儒家传统师德文化始终是高校师德建设不断创新的历史基础和传承基因。”[3]大教育家孔子教育成就卓越,优秀弟子有七十二之多,对不同资质弟子能够“因材施教”,对待不同资质的弟子能够“有教无类”,在教育引导方式上遵循教育特质,开展“循循诱导”,是先秦师德的楷模,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光辉篇章,至今仍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师德有时候是通过弟子的言行得以体现,于是就有了“程门立雪”的美谈;时下师德滑坡事件时有发生,反面典型事件屡见报道,从小学到中学,再到知识顶端的大学,师德整体呈现滑坡现象。经济观念不断异化教育观念,师德物化,教育风气肤浅,经济因子充斥道德框架,教师忙于科研而忽视教学环节,一些教授领导忙于科研会务无暇给本科生上课,找人替课;不规范学术行为,论文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盗取他人学术成果,据为己有,沽名钓誉,科研经费腐败;利用导师身份潜规则侵犯学生权益,甚至对学生实行性侵;在社会随意辱骂他人。师德败坏事件层出不穷,一方面是宣传媒介的传速,一方面也是道德普遍性滑坡与缺失,产生了消极影响,引起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否定评价,甚至出现社会刻板印象,“砖家”、“叫兽”成为社会人对高校教师的戏称。

良好的社会风气会促进师德的不断提升,消极的社会风气会加速师德的滑坡,师德是社会道德与风气的直接产物,师德的沦丧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恶化起到的作用是难以想象的。高校师德建设离不开师德建设制度管理与师德环境管理,但本文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到教师主体本身,从教师本身探寻师德缺失原因,提升师德内涵质量,重建高校师德体系与标准,完善师德评价体系。

三、提升师德核心在于教师的道德自修

道德不仅在于政府的提倡、社会舆论的引导,广大群众的参与评判,更在于道德客体的自觉与体悟,道德的自我体悟,“师德培育起源于个体身边的、可感的、切近的、面对面的具体人和事。教师可以从自我教育开始,注重师德的内省,师德教育可以走向教化与内化相结合的道路。”[4]道德自修是一种内化的精神自觉,是一种主动的精神提炼,是内心主动的关怀提升,当然也依靠外界舆论的影响,参照道德高水准楷模。

1.高校师德自修的现实可能性

有别于市场经济纯粹追求经济效益,高校校园环境是相对封闭单一的社区环境,知识层次高,是道德水准较高的社区,校园社区相对单纯,工作内容有其道德要求,更适合道德自修,高校教师较高的学历层次与知识储备,有条件实现道德自修,随着自我完善的需要和追求,有着较高的师德追求,为道德自修的实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2.教师职业对师德自修的要求

按照教育法规定,校长与党委书记都是作为学校师德的第一负责人,对师德有着督促之责。师德总归而言隶属道德范畴,与一般道德类型相同,核心在于内心体验与感悟,是一种有别于低级需求的精神自觉,道德要求高度的自觉与内心体验感,这种内心体验感随着道德实践的增多而强烈。师德与一般道德范畴的区别还在于道德对象的特殊性,道德客体对道德主体有具体要求与特定期望,而这种期望往往会造成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归属感。

3.师德自修的可操作性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师德的规定,各高校开展师德培训,提升高校师德水平。学校开展师德培训是当前现实而重要的一条师德养成路径,通过师德课程研修,引领教师习得道德认知;制定师德操作具体规定,制定师德修养教材,有针对性,增强师德的可操行,持守职业道德;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树立师德典范,在教师观念中中坚定职业信念、表彰师德典范,严厉惩治有悖师德的行为,通过高校宣传战线,增强道德意志。

4.重塑高校师德,起步于师德自修

高校教师有着较高的学历与职称,但是师德现状与学历等并不成正比例发展关系,甚至德不配位,道德与职业要求明显脱节。师德是油然发自内心的职业责任与使命感。师的道德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与生俱有的,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来提升的,需要坚持学习与不断醒悟才能完成道德自始至终的高水准与高层级,师德本身是一种随社会变迁而不断完善的精神自悟体。

道德自修是与生俱来的课题,也是一个永久命题,不因职位、财富、学历、年龄的变化而放松对道德自修的追求。实践证实,道德并不随着学识、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几何增长,只有持续的道德体悟与践行,道德水平才会保持较高的平台,如果缺失道德自修,道德就会滑坡,甚至走向原来的低水准道德平台。

道德自修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通过大量有益的阅读经典和体悟,通过阅读量来增加道德的厚重感与穿透度。目前很多大学老师不读经典,或者只忙于自己的业务科研,对传统道德经典视而不见,见而避之,怎么可能增加道德自修的可能性,来增加自己对于道德本身的理解和升华,构建自己的道德评判体系?一旦完善的道德自我评判体系建立,就可以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客观评价,也可以从他人的道德行为中获取批判和继承,不断修补完善自己的道德体系;二就是要不断进行道德实践,道德实践不仅在于宏观理论体系的构建,还在于对道德行为的践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集腋成裘,构筑自己的道德大厦,并且合理合情合法的同不道德行为做斗争,通过自己良好的道德表现影响他人,产生共鸣与道德渗透。信息化时代,道德行为纷繁复杂,也要同各种伪道德进行坚决的斗争。

道德自修的自觉性与持久性,要求道德的完善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注入新鲜的时代气息,与时代发展脉搏贴切,不因年龄与知识的不断增长而放弃或者弱化道德自修。

四、师德重建更在于道德自律

师德需要道德自修,同时需要道德自律。曲建武认为高校教师“道德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缺乏道德自律、奉献精神、育人观念、主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职业理想有待提高”,[4]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还需要不断的道德自律对道德体系进行持续维护与完善,道德体系确立后,不可以高枕道德温床而放任形骸,而是需要对自己言行思想的不断检点与反思,正视自己的道德低谷点,找到自己的道德平衡点,毋庸置疑,这是道德自律的作用。道德自律是一个漫长而且煎熬的过程,是主体独慎的过程,道德自律无需其他个体的介入,主要依靠道德主体自我警觉与鞭策,甚至可能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之感觉。“教师个体的道德观念、价值信念也起着重要作用。而教师个体的自我约束则是提升师德的根本”。[5]道德自律需要主体控制顺理过多的欲望,让欲望在社会接受的范围内得到满足与宣泄。敢于否定自己的非道德行为,只有道德自律才能慢慢巩固道德自修的成效。

1.认知自律

道德自律与道德自修相伴而生,并进同行,作为道德体修途径,始终如一而生,是很难分开来的。自修是因,自律是果,通过自修达到自律的更高阶段,“道德主心,强调行为动机,要求师德自律,它不仅能评价教师的行为,而且也可以褒贬教师的行为动机和思想,因而它往往能消除违法违德行为于未成”,[6]才能将自我道德修养与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融合起来,才能实现:众人德道,天下兴。“教育者只有先当学生,先受教育,才能率先闻道、悟道、明道、信道,为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2.工作自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和保证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全面理解和生动把握,才能做好知识的呈现,作为教师要备好课程,做到心中有数;备好教材,做到心中有书;备好学生,做到心中有人;备好教法,做到心中有术;教师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中。在教学中体现“课堂思政”,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思政课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爱国爱社会的道德情操,消除不作为落后道德要素。当代学者林亚南说,从师一定要有教育情怀,要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家长、同事沟通交流,在处理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才能辨别善与恶。从而反思自身对错,总结经验,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7]

关于高校师德建设,国内高校制度层面设计与教育内容安排,已经比较成熟,但是道德具有其特殊性与内化性,“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强调人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自省、自反、慎独、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8]审视高校教师的道德自修可能性与实操性,基于传统文化基石,通过不断的道德自修提升道德境界与认识,通过道德自律,实现道德水准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改变高校师德现状,扭转师德颓废不振局面,促进高校师德新发展,推动社会道德的整体好转。

猜你喜欢

自律高校教师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能自律者为俊杰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以他律促自律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