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招考缘何遇冷

2020-03-16徐少芬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家长评价

徐少芬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

关键字: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职业吸引力

教师招考遇冷热刷朋友圈,2018年6月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全省尚有744 个职位无人报考,1643 个职位未到达开考比例,2228 个职位无人缴费[1]。广西昭平县2018 年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考招聘,第一次报名结束后,有十多个岗位达不到开考比例,7 月份又发布复证,仍然有57 个岗位无人报考,在8 月教育局再次发布征集志愿公告[2]。而早在2016 年,杭州市及各区持续一个月的教师招聘,其中乡村学校教师岗位报名人数较少,有的甚至是无人报考。教师职业一直深受师范生或追求安稳工作生活求职者的青睐,现今为何遇冷?本文将从教师荣誉、教师职业吸引力、教师发展空间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一、乡村教师招考遇冷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分配城乡教师资源。教师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乡村学校的教师岗位无人问津,如何使教师“引得来”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关键,而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教师职业吸引力及发展空间都是影响教师“引得来”的重要因素。

1.教师职业荣誉感较低

教师荣誉是一种国家和社会对于教师辛苦付出和获得成就的肯定与赞扬的方式[2]。职业荣誉感,是指社会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与褒奖,是从特定组织得到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作为从事本职业的个人因意识到这种肯定和褒奖所产生的道德情感[3]。荣誉会激励教师的热情,使教师坚定信念。在临近教师节期间,某中小学教师在网上发帖说临近教师节,却没有感受到教师职业荣誉感,这一帖子引来了广大网友的讨论。

现如今,随着网络媒体曝出的教师性侵案、接受家长送礼等新闻,媒体的虚张、放大化及网友偏激的舆论而牵引社会对教师职业另眼相看。乡村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没有得到家长的理解与尊重;在教学上,教学成果未被学校重视,成果被人抄袭、窃用等,辛勤的教研成果没有得到肯定。而在偏远山区的教师们勤勤恳恳的从教了十余年,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却没有给他们颁发一些教育相关的荣誉证书,也未给予一定物质精神上的鼓励,教师的荣誉感从何而来,只会带来职业的低落感。

2.教师职业吸引力较弱

职业吸引力,有学者认为是一种职业的吸引力,来源于在待遇条件、社会地位方面和周围职业状态之间的比较。本文所阐述的教师职业吸引力主要以教师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和教育资源为主要内容。待遇过低,教师社会地位不高与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职业吸引力较低人们自然不会考虑乡村教师岗位。

(1)资待遇过低且缺乏保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教师的责任都可从教师工资反映出来,教师薪资应比支付给类似的或平等资格的其他职业的工资更优越[4]。”据相关调查发现,我国乡村教师的平均收入在3000-3600 元左右,有的地方2000 元左右[5]。当前的乡村教师表示城乡的教师工资差异相对较大。由于教师待遇过低,教师未感到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这也是造成当前报考乡村中小学教师越来越少的因素之一。教师的工资过低并且缺乏相应的保障,2018年5月份在安徽六安市40 多名教师因“一次性奖励”未发放到位而到市政府讨薪,却被警察粗暴执法带走。相对于国家公务员丰厚的一次性奖励金而言,在教师的奖励金的补贴上以财政紧张为由未落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从事教师职业的热情。

(2)社会地位较低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经济、政治待遇和社会声望[6]。国家在教师工资及补贴上投入有所增加,但是教师收入水平较其他社会工作群体来讲还是比较低。中央对100 个县的教师薪资进行调研发现乡村教师薪资在两千以下的有14 个县[7],在收入满意度中不满意的乡村教师为35.48%,比较不满意的为48.39%[8]。收入低,工作量大,有的在教师职位上来回动摇,有的选择跳槽,教师的工资状况减弱了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期待。

社会声望也是教师地位的体现,职业声望体现了社会对职业的评价和尊重的态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美德,先秦时期把教师与天、地、君王等同,也有着世代相传的尊师重道故事,如“孔子尊师”。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出现越来越多不尊师的行为。2018年6月,某小学五年级的张同学殴打了赵同学后谎称自己被打,张同学母亲对班主任进行殴打;安徽某小学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年老师因下班后没有及时回复家长的微信而遭到家长的谩骂、扇耳光[9];有的学生对教师不满用辱骂、殴打等行为进行反抗,教师的教学等工作得不到理解与尊重,尊师重道似乎仅仅成了一句口号。除此之外,由于某些教师出现个人职业道德问题,如性侵学生,不仅对教师职业声望造成影响,而且会直接给教师的地位带来危机。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是在教育过程中占用、使用以及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教育环境中城乡差异较大,城市中的校园环境比乡村学校优越,有的乡村学校甚至没有标准的跑道操场、乒乓球等教学设施设备。在住房方面,教师住房紧张,教师住学生宿舍或者在镇上租房,而城里学校教师、学生的住房条件相对要好且不存在住房紧张问题。在师资力量上,城市学校拥有优质的教师资源,教师学历本科居多,有的甚至是研究生学历,而乡村学校的教师学历以专科、中专居多,教师数量少,有的教师兼多个年级或班级的不同科目,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会影响着教师职业吸引力。

3.乡村教师的生存发展空间过小

(1)职称评定名额分配不均

教师职称是以教师工作能力和评价为基础的综合素质的评定,对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具有激励作用。职称的评定要依据教师的教学科研成绩,比如论文的发表;各种资格证书,如计算机一级证书、教学科研获奖证及培训进修证书等。对于贫困边境以及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而言,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很少接触网络,学校与当地没有图书馆供其查找科研的相关文献,教师较难写出有水平的学术论文,外出培训进修和教学比赛等活动相对城镇教师较少。其次,教师职称评定的指标分配不均。职称名额倾斜于城市和城镇的重点中小学,所剩名额再分配到乡村学校,有教师表示等个职称评定名额等了好几年都等不到,一名难求。(2)教师考核评价内容与方式单一

考核评价方式与内容单一,依据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成绩来对教师进行评价,有的学校依据学生的成绩来对教师进行排名,作为考核评价依据之一,把学生质量与教师利益挂钩,作为审核教师的劳动质量的指标,排名居前的会得到相应的奖励[10]。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既不尊重教师也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反而会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职称评定与考核的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3)教育压力大

乡村中小学的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学生缺乏家庭教育以致学生出现性格孤僻、暴躁,厌学等情绪,扰乱课堂秩序,辱骂、殴打教师。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为其辩护推脱,把责任推卸给学校与教师,甚至有的家长对教师进行人身攻击。孩子遇到教育问题时,家长并不是先从自身或者孩子方面查找原因,而认为孩子出现问题就是老师的责任,指责老师的责任心和教学能力。其次,乡村中小学的生源质量与城镇学校相比较低,生源质量也会增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以及教育压力。另外,当教师是家长这社会角色时也会考虑到今后子女的教育环境。乡村学校教育整体水平比城市学校要低,绝大部分农村出身的人几乎不会考虑回到乡村发展,因为从整体来看,无论是在经济、教育水平等方面,乡村远远要落后于城市,这些都会挫伤人们报考乡村学校教师岗位的积极性。

二、缓解乡村教师招考遇冷问题对策

1.建立教师荣誉制度,提高教师职业荣誉感

教师荣誉是国家、社会对教师的付出获得的成就的肯定。国家应加强对教师的教研成果进行表彰与宣传工作,宣传教师中的“楷模”和“最美教师”。宣传教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职业精神,让人们热爱教师职业并积极在岗位上奉献,也要给他们的成长搭建平台搭建阶梯并对取得成绩给予肯定。可通过开展国家级教师、优秀教师、杰出奉献教师的表彰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并给予物质鼓励,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 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各地区教育局、学校等教育机构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并落实相关厚遇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单位、民间等团体组织对教师进行奖励。其次,教师的荣誉感除了制度上的建立给予外,社会以及家长方面也对教师的荣誉感起重要影响,家长们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怀和理解,与教师发生冲突矛盾时,理解并尊重老师,双方共同解决问题。

2.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

(1)建立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教师薪资过低,使得教师自身生存与发展得不到保障。因此,要加大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建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特别是乡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建立国家和地方分比例共同承担教师绩效工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根据学校的偏远程度对教师进行生活补贴,并建立补偿激励。保证补贴按时发放到位,以缩小城乡教师生活条件差距。其次,在医疗社保方面,当地政府可按教师工资的百分比进行缴费,在住房公积金上提倡教师享受公务员的同等待遇。在住房上,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其能够安居乐教。核定绩效工资时应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以确保教师平均薪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

(2)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学校应满足与教师职业劳动贡献一致的工资待遇等个人的物质利益,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政府及教育部门要贯彻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边远地区津贴、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11],鼓励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以提高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另外,社会、学校以及家长也要尊重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自由选择权,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教师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走进乡村教育事业。

(3)教育资源整合

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国家的资金投入,办好教育事业就必须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国家教育经费要坚持向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当地政府要加大对乡村中小学资金的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改善乡村学校的校园环境,完善教育设施与教学设备,建立图书馆以便教师拥有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料。在住房方面及时整修教师住房与学生宿舍,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使其安居乐教,学生安居乐学。其次,建设多媒体计算机多功能教室。改变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乡村教师与学生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弥补乡村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再次,各地政府与教育部门可因地制宜制定优秀退休教师乡村支教计划,向社会公开招募优秀退休教师志愿者到贫困县区等乡村中小学支教,提升乡村学校的教师整体水平。

3.提升乡村教师的生存发展空间

(1)合理分配教师职称评定指标

职称不仅是教师的职业价值的标尺,也是教师物质、精神依托。当地政府或教育部门应加强监督学校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研究制定乡村教师职称评定条件和标准,评定名额要向乡村教师倾斜,深化乡村教师职称制度,以提升乡村教师的发展空间。而在外出培训或者进修的比例名额也应倾斜给乡村教师,多举办教育教学比赛活动,提高乡村教师素质水平与教师职称评定的硬件条件。

(2)建立科学、多样化的教师考核评价方式

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考核评价方式与内容,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一是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素养、教学与科研等能力纳入考核评价中,转变以升学率、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唯一方式,取消学生的成绩排名。学校对教师评价考核上应针对教师的教学管理、教学目标、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纳入教师自评以及教师同行或同教研组的评价,三是纳入学生对教师评价,最后是家长对教师进行评价,学校依据不同评价主体对象合理制定教师教学评价内容。在评价上注重并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质量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来。科学客观、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利于激励教师自我反思、提升教学能力,利于营造和谐竞争的教师队伍。

(3)加强家校合作,缓解教师教育压力

教师和家长是不同的社会角色,对于家长而言,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而送去学校,认为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负主要职责,当孩子在教育上出现各种问题时,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必然产生一定的矛盾,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应建立家校合作,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这是家校合作的第一步。尊重他人是社会交往的普遍要求,通过座谈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以及教师的教学管理方法,理解并尊重教师的教学工作。在双方发生矛盾时教师也应注意其语气态度,尊重家长,虚心听取家长提出的正确意见积极给予采纳,这不仅仅是教育伦理层面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与家长应是合作与和谐的关系,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二是建立“互联网+”沟通交流模式。组建微信群或QQ 群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向家长宣传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秉着尊重、公平的原则向家长介绍孩子的课堂课外学习表现。家长通过手机就可以了解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教师和家长之间也起监督作用,交流模式多样化利于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及时解决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教师的子女教育问题上,政府或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应的乡村教师子女受教育优惠政策,减轻教师的教育压力与担忧,使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愿意、安心扎根于乡村教育事业。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家长评价
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以大四公费师范生为例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