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者何康

2020-03-13

闽都文化 2020年2期

建 梅

我近年来常有这样感觉,觉得生活宽广深厚,我们要做的事很多,心中充满了愉快,对事业充满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个人的思想都消除了。高黎贡山的杜鹃花,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家,海南岛迎风摇曳的椰子树,亲眼见它一年年长大的胶树都引起自己的留恋与深厚情感,我有时很愉快,感到自己不会为个人用自私侵占我整个心灵!

这是何康1957年8月20日写给妻子缪希霞的信里的一段。

彼时,35岁的何康刚从北京林业部调至海南工作,任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所长。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一个伟大的国家正在复苏和兴起,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充满着希望,青年人积蓄了满身的力量,有着火一般的热情和浪漫,要为这个崭新的国家贡献一切。

何康生于1923年,因为父亲何遂的关系,少时辗转多地求学。1936—1937年,何康在福建马尾海军学校就读,因为参加抗日活动被开除,后来加入周恩来领导的抗敌宣传第七队,到武汉和襄阳以演剧方式宣传抗日。1939年5月,何康在重庆南开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轻时的何康与缪希霞

何遂一家合影,后排右二为何康

何康父亲何遂是辛亥革命元老,为推翻帝制和封建军阀统治冲锋陷阵,九死一生。何遂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历来主张积极抗日。九一八事变之后与朱庆澜将军成立辽吉黑热义勇军民众后援会,又为55军军长,多次毁家纾难,为抗日倾尽全力。西安事变后,何遂将军赞成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与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博古等建立了良好关系。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何康的两个哥哥很早就加入了共产党奔赴延安,何康则留在上海,由叶剑英、董必武直接领导。1946年因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国共双方合作局势发生变化,为安全考虑,三人关系由中央直接领导转至中共中央上海局。

1947年4月,在何遂何康父子的引荐下,国民党高级将领吴石与中共上海局的领导者刘晓、刘长胜、张执一等在锦江饭店第一次会面。这次会面之后,吴石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张执一单线联系,何康为联络人。在上海愚园路俭德坊2号何家寓所,吴石与张执一有过多次单独会面。何康回忆:吴石“不断送来重要情报,大多由他自己送来,有时则包扎好,写明由我父亲收,派他的亲信副官聂曦送来”,这里面包括在渡江战役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民党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

很多年后,吴石之子吴韶成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冷暖人生》栏目的专访中回忆说,父亲吴石在1949年随国民党撤离大陆去台湾之前,在他学校的信箱中匆匆留下一张纸条,上面用铅笔写了六个字:“有事情,找何康。”

当时,何康的父亲何遂、二哥何世平一家及妹妹何嘉都已经按组织部署在台做统战工作。吴石到了台湾以后为了他们的安全着想,力劝他们回到大陆。尤其对于多年的生死至交何遂,吴石买好了台北直飞香港的机票,并亲自将何遂送至机场,看他上了飞机才离开。所以当1950年吴石在台湾遇害的消息传来,已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司法部部长的何遂悲痛不已,认为老友是替自己牺牲。此后多年何遂何康一家一直为落实吴石烈士的身份奔走,直到1973年,吴石被追认为烈士。1994年,吴石夫妇的骨灰归葬于北京福田墓地,与何遂夫妇墓地紧邻,归葬仪式由何康主持。

如果说父亲何遂一生的事业都是在反抗与斗争,那么何康则是在建设与创立。父亲一辈所梦想的强国理想,在和平年代才得以实现。从抗日到农业报国,何康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何遂从小就灌输他们“民贵,农本”的思想,给他们讲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思想,所以何康从小就有一种观念:中国是土地大国,人口众多,自古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只有农业发达了,人民才能富足,国家才能太平。

1941年,因父亲何遂工作调往广西,原本在成都光华大学政治经济系读一年级的何康转学至广西。他听从党内领导人董必武的建议,选择广西大学农学院的农艺系,重新从一年级学起。广西大学农艺系有“战时农都”之称,何康师从著名农业学者马保之。他是当年学校两名获得奖学会奖学金的学生之一,另一位是李崇道——诺贝尔得主李政道之兄。20世纪80年代,何康任共和国农业部部长时,李崇道当了台湾“农业复兴委员会”主任(相当于农业部部长)。同宿舍的黄成达任港英当局渔农处处长。“一室三部长”,成为佳话。

1949年,上海解放,何康参与接管工作,任上海市农林处处长。1950年成立华东军政委员会,何康被任命为农林部副部长,时年27岁。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作为军需物资的天然橡胶严重匮乏,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不能生产天然橡胶。周总理指出,当务之急,是自力更生建立自己的天然橡胶基地。

林业部领导赴苏谈判,斯大林提出苏中合作,发展天然橡胶事业。苏联提供专家(但苏联并没有橡胶专家,只有农业专家)和机械、化肥、农药等,在我国生产的天然橡胶,按国际市场价卖给苏联等国。

为了开辟中国的橡胶事业,也便于和苏联专家打交道,需要挑选一个有专业文化又有政治资历的年轻干部主持具体工作。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的何康被选调到北京,担任新成立的林业部特种林业司司长,时年29岁。由此他的小半生工作生涯都与中国的热带作物联系在一起。

橡胶树原生长于南美巴西的热带雨林中,它的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静风和沃土。《大英百科全书》中断言:橡胶树仅生长在界线分明的热带地区,大约赤道南北10度以内。世界各国的橡胶也都分布在低海拔的赤道以南10度到赤道以北15度之间。而我国海南岛的南端已是北纬18度了。如何克服寒潮、台风和土地相对贫瘠等不利条件,大面积种橡植胶并达到较高产量,这是一个突破传统植胶禁区的创举。

为了橡胶,29岁的何康带着一家四口主动由司长变所长,由北京下迁广州,再到海南,创建了华南特种林业研究所和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

当年那是一所茅草房,职工每人每月仅19斤口粮,一场台风,学校的房顶就被吹走。更艰难的是科研环境,当时海南只有几十万株橡胶树成龄开割,一枚橡胶果比一两黄金还要金贵。何康翻译外国橡胶种植资料,编写教科书,办英语培训班,与学生一起种红薯。他和科学家黄宗道一起突破外国专家的植胶禁区,成功地在我国北纬8—24度地区大面积种植橡胶,成为一个世界创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海南农垦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本文开头的一段,正是何康在海南艰苦创业时期写给妻子缪希霞的信。在海南的20年,何康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包括妻子的健康。

何康比缪希霞小三岁,两人既是夫妻,也是战友。在成都读光华大学起,两人就是同学,到广西大学又是同学。

缪希霞出生国民政府高官之家,才貌出众,在广西大学时经常演出京剧和话剧而成为校花。由她担任主演的曹禺名剧《日出》给师生们印象极深。当时陈寅恪先生执教于西大,看了她的演出,后来到成都燕大遇到缪希霞的妹妹还问起“陈白露”。缪希霞在校时追求者众,其中不乏才华出众的进步青年。但她不为所动,因为她心中早已属意自己在成都光华大学就朝夕相处的何康。

缪希霞饰演话剧《雷雨》中的陈白露的剧照

二人不仅从同学到夫妻,更是亲密的同事和战友。1947年9月,中共上海局指示,以何康父亲何遂和岳父缪秋杰的社会关系和身份,在上海愚园路俭德坊2号成立“瑞明股份有限公司”,何康任总经理,缪希霞任财务人员,以此为掩护开展地下经济工作。为了应付一次突如其来的经济警察的搜查,缪希霞用棉被遮住窗户,挑灯夜战,连夜赶制出一本假账,由何康第二天带着账本去警察局。在缪希霞的多方奔走和疏通之后,何康才得以脱险。她还数次以国民政府盐务总局局长女儿、立法委员儿媳的身份来往于上海香港两地,传递情报。1948年,这位广西大学的校花在爱人何康的影响和介绍下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和平年代,为了支持丈夫何康的橡胶事业,缪希霞脱下大家闺秀的旗袍,换上列宁装,到了海南并肩作战。为了两人的事业,也为了妻子的身体,何康在生完第二个孩子之后做了绝育手术,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我们应该心连心,互相体贴,把我们的全部精力投身于工作,再不产生什么苦恼……我有信心依靠群众,创立新型的热带作物科学体系,这是我国应担负起的任务,总有一天我们看到热带国家的解放,那时作物更有飞跃的发展。”

在儿子何迪的记忆当中,海南的生活是艰苦的。1958年,12岁的何迪在海南儋县那大中学上初一,他记得当时一天只有两顿稀饭,一周不用大便。1960年回到“两院”自办的中学,家里也只能保证父亲何康每顿一小碗米饭,孩子们一天只有一顿米饭,其余就是吃红薯,所以长大之后的何迪一见到红薯胃就犯酸。

即便是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何康作为“两院”领导,每逢过年过节,还组织大家开联欢会。他拿出少时在学校演剧的功夫,和妻子缪希霞两人京戏话剧齐上阵。在何康的带领下,“两院”团结得像个大家庭一样,从简陋的草棚起步,办起了后来著名的“热作两院”,创立了“一统四包三结合”的新型科研教学推广生产服务体系,在“文革”前成为全国科研教学的典型。1960年2月,周总理视察“两院”,来到何康一家的住地,看到何康贴于门框上的春联“儋州落户,宝岛生根”,挥笔改为“儋州立业,宝岛生根”,自此成为“两院”的院训。

1982年,何康所主导的橡胶北移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曾经被断定不能产橡胶的国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居于世界前列。这是以何康为首的许多杰出的农业专家多年奋斗的成果。

周总理赴海南儋州视察两院工作时与何康合影

何康“文革”之后历任国家农委副主任兼国家计委副主任、农业部副部长、农牧渔业部部长、农业部部长、全国花卉协会会长、全国科协副主席等职。1990年退居二线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财经委员会委员。1992年,年届七旬的何康因颅内管瘤压迫了视神经,必须及时手术,此时妻子缪希霞正因哮喘住在中日友好医院。为了照顾何康,她不顾医生的警告,来往奔波,最终因感冒引发肺心病、肾衰竭,于5月27日去世。这一年她73岁。她比何康大3岁,在两个人的相处中,何康一直称她为大姐。她一生追随何康,为了爱人的事业,可以说牺牲了自己的才华甚至健康。临死前她还把次子何巍和大儿媳王苗叫到身边,嘱咐他们说:“你们的爸爸是非常重感情的人,我去世后他不会再找别人,但是有一个人,爸爸可能会接受,那就是他大学的同学郁隽民。”

郁隽民是烈士郁华大法官之女,郁达夫侄女。1944年,日本占领广西,国民党湘桂大撤退时,何康凭借父亲何遂的关系,找到当时国民党第四战区参谋长,帮助郁隽民和几个同学乘上开出柳州逃离战区的火车。但火车严重超员,何康自己只能爬上车顶,用绳子将身子和气窗绑缚在一起。到达柳州下火车后又搭上载着木炭燃料的汽车从柳州辗转贵阳到重庆,把郁隽民平安送到在重庆的姐姐郁风和姐夫黄苗子处才安心离开。这份情意被缪希霞看在眼里,所以,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她安排孩子们找到何康昔日的同学,希望往后的日子,郁隽民能代替自己陪伴爱人。

何康与第二任妻子郁隽民

为了母亲临终前的嘱托,大儿子何迪和儿媳王苗开始打听郁阿姨的下落。他们通过《中国日报》原总编冯锡良拿到郁隽民在美国的联系地址,先后发了两封信去联络,但都未得到回复。直到1993年春夏之交,得知郁阿姨要从美国回北京。郁隽民到北京的第二天晚上,何迪和王苗就找上门去,诉说了母亲最后的嘱托。郁隽民听后深受感动,经过慎重考虑,答应了何康之子的请求。

郁隽民青年时期与大姐郁风生活在一起,郁风与时任财政部秘书的黄苗子结婚。郁隽民与国民党财政部长的表弟结婚,但这桩婚姻很快因性格志趣不同而告失败,郁隽民长期过着离异独居的生活。此时的相遇与重逢既是何康子女们善意的成全,仿佛也是上天特别的眷顾。此后何康和郁隽民在一起,共同度过了生命中珍贵的26年。2019年8月,他们的郁阿姨去世,孩子们感谢她在父亲晚年时相守相伴,带给父亲和子女们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

1982—1991年,何康任农业部部长期间,中国农业粮食产量每年增长8%。由于这项举世瞩目的成就,何康于1993年获得联合国的世界粮食奖(准确的翻译应为世界食物奖。粮食是主要的食物,但不等于全部食物)。何康为华人当中获此奖的第一人,第二位获得此奖的科学家是袁隆平。何康将20万美元奖金悉数捐出,在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下面设立了“何康农业教育科研基金”,用于奖励高等农业院校品学兼优的学生和科研项目。

何康赴美领取世界粮食奖

退休后的何康仍然热衷于农业工作,从长江柑橘到攀枝花芒果的发展,从农村沼气的推广到农村环境的保护、生物能源的开发,甚至中小企业的发展,他都倾注了心力。

何康曾两次回到祖籍地福清。当地基层农技员陈有兴还记得他与何康部长在家乡两次会面的细节:一次是1982年4月24日,何康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第一次回融。陈有兴向他介绍自己研究创新的小发明,“新植甘蔗套种洋葱”新技术和“七间八套”等农技成果。何康听完很高兴,说这个办法好,回到北京之后,专门在《农民日报》上撰文推广这一技术。十年后,1992年1月28日,何康第二次回到故里。头一年的11月,出生于福清新厝的年轻科学家陈章良刚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被称为青年诺贝尔奖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于是何康专门请福清市委电话邀请陈章良的父母会面聊天,感谢他们给国家培养出了大科学家。陈章良毕业于何康主持创立的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并曾在学院短暂执教,后留学美国,获得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生物及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当上了北大副教授,在北大主持了国家“863计划”中的多个研究项目。获联合国奖时,不过30岁。看到自己学院培养的学生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杰出成就,何康当然倍感欣慰。

缪希霞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封面

2019年12月25日是何康妻子缪希霞百岁诞辰,何缪两家后辈相约在深圳举行了纪念活动。长子何迪与妻子王苗为母亲编辑了厚厚的一本纪念文集,里面收集了何家亲友对于缪希霞及何康的回忆文章,写满对于父亲母亲的感念之情,读来颇为动人。此时的何康已经97岁高龄,因为此前生病的原因,记忆大不如前,但是在文集的封面上,是他满怀深情题下的“希霞百年”四字。

这一年的8月,陪伴了何康26载的老伴郁隽民也因病离去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与父亲在一起,长子何迪和在美经商的次子何巍一家都回来一起生活。子女们谈起父亲何康,言语中是由衷的尊敬与爱戴。与其父何遂晚年知交零落的暗淡忧郁相比,何康的晚年是温暖美好的,他充满热情与理想,为新中国建设奋斗了一生,收获了事业,也收获了真挚浪漫的亲情与爱情。他们家族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位于北京的“和平里”,这地名似乎暗合了他们那一辈人所开创的美好时代。只有在和平年代,一切的奋斗与理想才有安放之处,一切的亲情爱情才得以绵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