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常法对普外科护理工作效率的影响

2020-03-11黄章妹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5期
关键词:普外科规范性工作效率

黄章妹

(福建省松溪县医院普外科,福建 松溪 353500)

普外科患者数量多,病情复杂,对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要求高,如未给予妥善的护理干预,容易对患者病情的好转造成阻碍[1]。普外科的常规护理方式,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内容缺乏完善性,护理工作效率低,护理风险发生率高。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对医院形象的改善不利。五常法为新型的护理方法,强调从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5个方面出发,落实护理工作。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在普外科护理工作中应用五常法,有助于提高护理效率,改善护理效果[2]。本院在普外科护理中,同样对五常法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以下就对五常法的应用效果进行阐述。通过临床对比试验,对常规护理方法与五常法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凸显了后者优势。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普外科患者中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疾病均已确诊。②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研究者。②不符合手术适应证者。③意识与精神异常者。④伴有合并症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n=30)中,性别:男/女=17/13,年龄36~79岁,平均(58.70±21.30)岁,疾病类型:胃十二指肠出血10例、阑尾炎10例、结直肠肿瘤8例、其他2例。对照组(n=30)中,性别:男/女=18/12,年龄42~79岁,平均(60.20±18.50)岁,疾病类型:胃十二指肠出血11例、阑尾炎11例、结直肠肿瘤7例、其他1例。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护士需要准备好手术所用的器械及药品,并为患者做好皮肤准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中配合(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与医师密切配合,尽可能减少手术时间。另外,还需帮助患者摆放体位。如术中所用液体温度过低,则可予以加温,预防低体温)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五常法应用到护理工作中。

1.2.1 常组织 提高护士组织的清晰度,有助于全面提升护理效率。科室需要从以下角度出发,落实组织工作。①物品:为确保普外科患者入院后,能够及时得到救治,护士需对常用药物、物品及非必要药品进行分类处理,确保需要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为确保药物充足,应每日对药品进行清点。此外,护士还可根据疾病类型的不同,对药物进行分类整理、区别保管。常见病所用药物,可放在公共药品柜中,便于存取。②人员:为保证护士能够在患者入院后高效率的为其提供护理服务,科室需要加强人员组织,根据不同护士的不同特点及优势,对其进行明确分工。性格外向、交流能力强、同理心强者,可负责心理干预;业务能力强、操作经验丰富者,可负责基础护理;理论知识丰富、表达能力强者,可负责健康教育。确保能够人尽其用,提升护理质量。

1.2.2 常整顿 确定整顿频率及整顿内容,是改善整顿效果的关键。①整顿内容:护士需每日对药品与器械进行清点[3]。同时,应每日保证科室通风良好,地面保持干燥、清洁,以免患者发生跌倒。科室需定期消毒,以免增加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②整顿频率:护士可根据自身的护理任务,对整顿频率进行调整。如护理任务较重,则可适当降低频率,反之,则需提高整顿频率。但每日均应保证至少整理一次药品、整顿一次环境。

1.2.3 常清洁 具体方法如下。①物品:护士需每日对科室物品进行消毒,医疗器械同样应保证无菌,降低感染率。②地面:护士需每日对地面进行打扫,避免地面存在杂物或水渍,在提高环境质量的同时,避免患者跌倒[4]。③空气:护士应定期采用紫外线灯消毒空气,减少空气中微生物,将微生物浓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空气清洁度。④杂物:科室内废弃的医疗物品、患者的痰液等体液、排泄物等杂物需要及时清除,保证环境清洁。

1.2.4 常规范 普外科需要从药品、医疗器械等方面出发,落实规范化的管理,保证护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科室应根据护士的岗位,为其分配相关任务,保证规范化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另外,还需每日1次,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如发现不规范行为,需及时纠正,避免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1.2.5 常自律 护士需要常自律,自行规范自身行为,为护理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为达到上述目的,科室需要定期组织护士参与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普外科常见病病因、临床特征、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并发症处理方法等,目的在于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另外,还需要对护士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养进行培训,保证护士能够坚持落实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视患者为亲人,避免发生护患矛盾。护士同样需自觉的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及时弥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的护理规范性得分比较 观察组护士护理规范性得分中,理论(23.21±1.20)分、操作(21.41±1.36)分、态度(21.50±2.51)分、风险预防(22.60±0.49)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效率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效率的满意度中,心理(22.14±1.50)分、环境(23.61±0.54)分、沟通(24.88±0.11)分、基础护理(23.06±1.57)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护士的护理规范性得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士的护理规范性得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缺陷率3.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五常法属于新型的护理方法,强调从组织、整顿、清洁、规范、自律5个方面出发,落实护理工作[6]。常组织,能够有效提高护士工作流程的清晰度,从而提高护理效率。常整顿,有助于保证护理工作不存在遗漏,以免患者发生跌倒,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常清洁,能够提升护理安全性,减少医院感染等风险[7]。常规范,则能够保证护理工作规范落实,保证不合理的行为能够被及时发现及纠正,保证规范化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常自律,有助于提高护士的护理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本文研究发现,实施五常法后,护士护理规范性得分中,理论、操作、态度、风险预防等方面与常规护理相比,护理规范性明显提升。究其原因,与普外科对护士的培训及对护理流程的规范存在联系,可见五常法的应用价值较高。进一步观察发现,患者对护理工作效率的满意度中,心理、环境、沟通、基础护理等方面与常规护理相比,护理效率同样提高。这表明应用五常法后,护士的护理清晰度明显提升,因此,护理工作效率同样有所提高。本组患者护理缺陷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3.33%)(P<0.05),提示五常法的应用同样有助于减少护理风险。冯丽娟[8]在研究中指出,应用五常法可将普外科护理风险发生率从24.00%减少至3.00%,与本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于本研究患者数量有限,且研究范围局限于本院,故可能在结果方面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应用五常法对普外科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护士的护理工作效率,提高护理规范性,且能够减少护理风险,改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普外科规范性工作效率
精细化管理在普外科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普外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论自贸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的标准与方式
围手术期护理在普外科患者中的具体运用
流程优化在提高神经外科手术室工作效率中的应用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自然资源部第三批已废止或者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改掉的7种习惯
10种方法助你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