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缺失分析*

2020-03-09陈铁权

甘肃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素养

陈铁权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的互联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2018年6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网民已达8.0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7.7%,[1]而在大学里,在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的情况下,互联网的普及率基本上达到了100%,可以说在大学里人人都是网民。大学生是网络文化最广泛、最积极的参与者,同时也最容易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引导,在现今新形势下,传统模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已不能满足互联网文化视域下的教育需求,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道德素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教育尤其需要关注和重视。

信息安全素养是人们对现今信息化环境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应具备甄别网上不安全信息的能力,有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有规范自身网上行为的意识。[2]信息安全素养的缺失,轻则会让自身的经济利益蒙受损失,更深远的会严重影响个人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的缺失不是一时一事的缺失,信息安全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方式的方式方法、观点观念无法与时俱进的顺应新技术、新形势、新环境、新思潮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理念的更新跟不上形势变化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教育大国,据统计,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国高校数量为2879所,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3700万人,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居世界第一,这样一个巨大的教育体量是世界其他国家为之羡慕的,但事实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质量仍落后于其他国家,这种落后不仅仅是高校教育软硬件资源的落后,更重要的是教育体系、教育观念的落后。

2012年11月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成为这个时代的热词,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成为现今各行各业转型和发展的方向,就连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也在努力的向现代制造业企业标准进行转变,在这样一个整个社会为之变革的年代,高校却成了一方净土,很多高校仍在学习十年前的技术,开设的专业课程与现今社会严重脱节,没有几个学生能说清大数据或是物联网是什么东西。做为为社会培养可用人才的高校,最后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却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用人需要,大学无用论,毕业及失业,这些困扰高校和大学生的的就业难题究其原因是教育体系的设计者、课程的设计者自身与社会的脱节,试想一位大学院系主管教学的主任,他本身只会用office 2003,打字只会五笔,使用智能手机只会打电话发微信,如果让这样的教学主任设计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课程,他是否会想到大一新生应该学会网上购物,要学会电子支付,要学会在网上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要学会甄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防止网贷、防止被电信诈骗。“善学者智,善思者清,善变者灵”,中国教育的设计者应善学、善思、善变,紧紧抓住传统教学优势一成不变的固守不能培养出社会精英,社会需要高端人才,但更需要能与社会快速接轨的基层员工[3]。

2 高校对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重视不够

2014年至今,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提出网络信息安全对国家对人民的重要性,并把网络信息安全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面,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规范和约束了企业网络安全建设,保护了个人信息在网络上的安全。提升信息安全素养,已经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信息安全素养,不单单是要重视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的暴露程度、被利用程度,更重要的是要规范自身在互联上上的行为,要明确哪些互联网上的行为举止违背道德、道义底线,违背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潮流趋势。大学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聚集地,担负着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大学是大学生走入社会的过渡阶段,是塑造其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重要阶段,大学依靠传统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及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现实行为进行教育约束,使其在现实社会中在各方面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但是,很多高校却忽略了或者根本未曾考虑过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思想行为教育[4]。

网络空间既是虚拟的又是现实的,网络空间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战略空间,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文化传播的核心、关键和基础,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空间缺少法律监管和个人行为约束。宽松的监管环境、先进的应用技术、方便便捷的操作及门类繁多的应用程序造就了今天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软件的兴起,更是让信息的传播速度以爆发式的方式增长,但繁荣的背后却常常充斥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网络谣言四起、肆意的人身攻击、不顾道德、伦理底线的炫彩等等,而这些曾一度被网民们火热的参与、点赞、追捧,这其中不乏3700万的大学生网民,高校在重视大学生传统素质、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应与时俱进的重视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上的教育及信息安全素养的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安全素养。

3 网络文化的兴起严重冲击了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

网络空间是开放的、丰富多彩的,网络空间内容的多样性吸引了大学生的广泛参与,特别是现在,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主流文化,网络文化比传统的书籍报刊对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而参与网络文化活动的门槛低、成本低、参与方便、耗时短这些都是传统文化无法比拟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原来遍布街巷的书店、报刊亭的迅速消亡就证明了这一点。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剧烈碰撞对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影响巨大,大学生不再拘泥于在学校所学,并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断质疑,特别是对传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在网络文化中,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并不多,即使有,大学生的参与度也非常低,这就形成比较尴尬的情况,一方面传统人生观、价值观缺失,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却不能进行有效的补充教育。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缺失影响其自身各方面素养的发展,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是自身素养的一部分并与网络文化联系紧密,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的缺失会使大学生在网络上迷失自我,失去评判是非标准的能力。高校做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要积极面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推陈出新,找出应对的对策,弥补因网络文化冲击带来的大学生传统价值观的缺失。

4 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甄别不良信息能力差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蓬勃的发展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价值取向,大V、网红成为人们竞相追逐效仿的榜样和目标,网络大V往往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大V的一条评论、一个观点、一个爆料经常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不少网民不去探究事实盲目跟风评论、转发,很多人为了博取关注度和点击量肆意妄为、罔顾事实的编造话题、新闻,践踏道德底线随意发布侮辱先烈、侮辱军人、警察的信息,更有甚者竟有人替军国主义粉饰其当年的侵略行为,辱骂、贬损自己的祖国。而各种平台成就的一大批网红,在网络上直播各种吃喝玩乐又唱又跳,网红的产生不仅使大学生看到了成为万众瞩目明星的希望,也使大学生对网红的一夜暴富羡慕不已,一些大学生为了成为网红不惜使用各种手段,甚至出卖人格。网络上的各种诱惑时时考验着大学生参与者,在网络上,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哪些可以参与,哪些应该敬而远之,这些是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应具备的素养,另外,大学生应该有网络行为的自控能力,适时适度的参与网络活动,不应沉迷于网络[5]。

5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惩治监管力度不足

网络空间安全已成为国土安全和社会安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视网络安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重视网络空间的安全不但要重视网络硬件和网络技术的安全,更重要的是重视网络信息的安全。近几年来,国家对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的监管和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对一些在网络上发表不实言论,伤害人民感情的人做出了惩罚处理,并不断的清理网络环境,将不良和低俗的内容清理出网络。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治理不应是一个或是几个部门的事情,所有网民都应参与进来,个人网民应提高信息安全的素养,约束自身上网行为。做为网络平台的运营者,在盈利的同时应加强自身平台的管理,加大平台不良信息的监管力度,提升健康良好的网络影响力,时刻关注网络舆情与动态,将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或消灭在萌芽中。做为政府的网络监管部门,应加大网络安全的宣传力度,提升全民的信息安全意识,不遗余力的加大信息安全监管处罚力度,让网民知道什么信息可以发,什么信息不可以发,让不良分子不敢有所行动,不能有侥幸心理,更重要的是网络管理部门应引领网络文化的走向,让网络文化永远清风正气[6]。而在现实情况中,网络管理部门对网络信息的监管还是有很多困难,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另外,网络管理部门也应加大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建设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为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提供法律法规依据,另一方面为信息安全的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总之,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素养,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视域下的信息安全素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做为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一项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安全素养,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保护信息安全要滴水不漏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