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科技支撑打赢四场保卫战创新发展的思考

2020-03-09王晓娜李宜繁

甘肃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科技生态

王晓娜,李宜繁

(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保护摆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浙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全省上下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导理念,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支撑引领,坚定不移地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持续推进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建设。

1 浙江科技创新的三大印象

1.1 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两山”理论跨越发展的缩影

天荒坪镇余村,位于安吉县西南部,地处天目山北麓,三面环山,北高南低,东西起伏,余村溪自西向东绕村而过。全村总面积4.86km2,山林面积400hm2,水田面积38.67hm2亩;下辖2个自然村和1个中心村,8个村民小组,农户280户,人口1060人,党员56人。十几年前,余村曾因开采石矿,使得山体满目疮痍、长年烟尘漫天、溪水污浊不堪。在关停了矿山、调整产业模式后,余村蜕变成为山青竹翠、天蓝气净、溪流清澈的“世外桃源”,习总书记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余村因此被称为 “两山”理念的诞生地。2017年,全村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77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137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10万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示范村、国家4A级景区和全国农村优秀学习型村居。

1.1.1 坚持举“生态旗”,推进生态兴村

一是坚持关停矿山换来蓝天碧水,余村由一个粉尘蔽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首富村”转变成漫山翠竹、小溪潺潺、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二是制定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实施水库修复、违建拆除、区划调整、一村一品等工程,践行“两山”理念,追求绿色发展。三是开展厂区改造、道路三化、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和农整复垦等“六大行动”,促进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双提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村域经济。2017年,余村接待游客人数近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1万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10万元。

1.1.2 坚持打“生态牌”,打造宜居村庄

一是大力倡导减量使用农药化肥、禁止焚烧秸秆、推广有机肥还田还园等清洁生产举措,为绿色田园筑起质量安全屏障。二是引进专业物业公司,推行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的余村清洁生活模式推行清洁生活,极大地改善了村庄卫生环境。三是启动实施“管线入地”工程,将自来水管、电力线、电视光纤、通讯电缆、排污管道等5类管线全部埋入地下,农村生活污水与畜禽污水通过管网与城镇管网实现连接,提高了农村污水排放处理能力。

1.1.3 坚持走“生态路”,促进文明乡风

一是通过开展“美丽家庭”创建、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营造“学身边好人、做荣誉村民、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二是建立文明素养星级评估和积分制动态管理机制,调动村民积极性,自愿开展游客接待、移风易俗、文艺表演等志愿服务,打响“两山”志愿服务品牌。三是通过建立“一约四会”制度、重修《村规民约》、规划主题公园等方式,树立“余村”文明样板,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2 瓯海生命健康小镇:创新驱动的裂变

温州市瓯海生命健康小镇是2016年浙江省批准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规划面积3.5km2,建设面积约1.3平方公里km2,总投资80亿元。小镇以生命健康产业为核心、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以产业融合为载体,打造微城市样板,践行国家健康中国理念,促进区域高端产业集群发展。

1.2.1 建设理念超前

小镇按照“学城联动、产城融合”的理念,依托温州医科大学雄厚的医学医疗资源和秀美的山水生态资源,构建“健康之‘芯’、养生养老区、休闲配套区”三大功能板块,将健康产业和生态、休闲有机结合,打造“国内健康产业的金名片、健康人才创业福地、医学成果转化阵地”。

1.2.2 项目平台高端化

小镇吸引中国中信集团、泰康人寿等知名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累计签约项目48个,落地38个。与美国斯坦福、新加坡国立大学、中科院北京纳米与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多家院校开展攻坚合作研究。引进中外院士5人、长江学者2人、国千省千58人、省“151”人才工程22人,瞄准国家战略需要,开展前瞻性新技术、新材料研究和开发,并推进成果转化。

1.2.3 政策支持力度大

温州市对于省级特色小镇的创建,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400万元;对于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单位,先期给予40%的资金补助,建成后再给予60%的资金补助。在土地政策方面,温州市每年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15%,用于奖励完成年度建设规划任务的特色小镇,按照指标给予1∶1 匹配奖励。

1.3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生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现有教职工111人,其中专任教师9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4人。学院涵盖生物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海洋科学等4个一级学科,设有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康恩贝-浙理工中美院士工作站,拥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科研平台等。依托优秀的研究团队,为全国50多家中药企业和各地政府开展药物研发与产业战略咨询。同时,瞄准国家生态环保、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建设战略,发挥技术优势、解决技术问题、培养技术人才,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倒逼中药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发展。

1.3.1 为企业搭建技术服务桥梁

一是研究平台众多。建有浙江理工大学植物次生代谢创新团队、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植物次生代谢调控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究平台,开展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二是服务企业众多。为陕西天士力、步长集团、胡庆余堂药业、德清四季牧歌等全国50余家企业提供黄精、丹参、三叶青、石斛等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支持,为确保药品质量提供技术保障。三是指导通过国家药品认证品种众多。指导多家企业在全国建立中药材联合实验基地11个(丹参、天麻、黄连等),面积达80余万亩,并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认证,其中丹参规范化种植基地为全国首批通过认证的药材基地。

1.3.2 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理念

一是为政府提供产业资讯服务。针对城固、略阳、延安、宝鸡等地区县域中药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开展技术支撑与产业规划服务。二是创新产业服务模式。探索推广“杭州三叶青+浙江理工+胡庆余堂”的基地+技术+产业的创新服务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循环发展。三是创新人才发展理念。积极支持开展大学生创客、企业老板回乡创业、创二代培训等技术服务活动,为中药材种植零基础人员开展产业技术培训,拓展浙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1.3.3 为红色地区实施精准扶贫

一是技术支持老区产业发展,实施科技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如,在宁夏自治区建立完整的枸杞技术规范和地方标准。在红军长征重要转折点甘肃龙南县宕昌镇,为步长集团建立黄芪、党参、当归、附子等药用植物研究基地。在宁夏六盘山为西北药材公司建立秦艽研究基地。在延安建立酸枣、黄芪等药用植物研究基地。二是技术引领矿区、荒漠地区发展中药产业,促进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如,为山西寿阳拟定生态修复与休闲养生规划,促进生态修复与保护。为广西桂林拟定大健康方案,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等。

2 科技创新几点启示

2.1 注重市场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价值

浙江创新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注重发挥企业创新的第一功能作用,二是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瓯海健康小镇能集聚大批高端人才、吸引高端企业投资,浙江的中药产业能在全国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能相继提出“老浙八味”和“新浙八味”中药品牌,就是创新与市场结合的最好印证。在当前产学研转化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科技、教育、市场脱节,要让四者结合得更加有机、有序,根本在于以市场为导向,让企业唱主角。

2.2 注重科技引领,积极推进创新要素聚合

科技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抓创新要抓住这个“牛鼻子”,但创新又是一个综合的生态体系,单方面的创新独木难支,难有大的作为。余村从“石头经济”蜕变为“生态经济”,从“满山疮痍、粉尘漫天”转变为“绿水青山、小桥流水”,这都与科技、产业、金融、文化、商业模式、体制机制等有机结合密不可分。我们推动科技创新,打赢四场保卫战,就要聚合各类跨界的创新要素,把创新作为一个大系统来抓,形成综合创新的叠加效应。

2.3 注重顶层设计,全力推进科技创新

浙江的创新力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进。浙江在实施“八八战略”15年后,继续推进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持续打出高质量发展组合拳,进一步提升浙江在全国和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下,推进科技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久久为功,在构筑顶层设计、加强基础支撑、补齐关键短板、培育创新文化上下功夫。

3 对策建议

3.1 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推动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以重大科技项目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3.1.1 促进产业集群链条式发展

以中药大品种、化学原料药、生物化工等为重点,促进中药材深加工、现代中药、西药制剂、医疗器械、健康医疗同步发展,培育中药产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优质特色品牌,促进产业集群链条式发展,形成中药千亿产业集群。

3.1.2 积极发展生态环保技术产业

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目标,积极发展节能降耗、资源回收利用、环保等产业,推动食品医药行业建立绿色安全产业链,推进石油钻采设备综合节能技术的应用,培育新型墙体材料、环保装饰材料产业,促进环保产业转型升级。

3.1.3 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

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大力引进、发展工业设计、专利服务、技术咨询、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智慧交通等新兴服务业,建设大数据交易市场,形成大数据产业新业态。

3.1.4 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

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筛选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型骨干企业,配套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构建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助推、科技小巨人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带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

3.2 优化科研环境,强化人才支撑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改变陕西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的现状,综合施策,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3.2.1 解放思想、柔性引进高端人才

通过项目合作,加强与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和国内外技术领军人才的联系对接,聘请专家作为经济或科技顾问等形式,实现高端人才引进、为我所用。

3.2.2 挖掘潜力、培养用好本土人才

大力培育本土科技人才,推进人才需求信息有效对接,实行“政企校研”联手“以产定培”“订单育才”,倡导“把工厂办到课堂上、把学校办进车间里”。

3.2.3 健全机制、重奖激励

建立优秀科技人才政府奖励制度,每年评选一批优秀科技人才、科技功臣和优秀企业家进行表彰。鼓励企业推行以智力资本入股或参与分配,激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3.3 加强平台载体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载体和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构建“政金产学研用”紧密联结的科技创新体系。

1)以高新区、经开区、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打造科技创新样板和模式,发挥好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2)采取“企业、高校+研发机构+资助政策”模式,推动企业、高校建立各种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众创空间等区域性、企业性创新平台,集中扶持优势行业、重点企业、省级重点实验室,逐步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3)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合作,建立科研战略联盟,加大科技引进创新力度。

4)采取引进合作、企业领办、盘活资源等模式,引导、支持县区、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社会资本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

猜你喜欢

科技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笔中“黑科技”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