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奉新县耕香院出土八大山人等印章初考(上)

2020-03-09周永良许彬彬

中国书画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方印白文八大山人

◇ 周永良 许彬彬

2018年初夏,江西省奉新县耕香院(寺)遗址偶然发现八大山人“雪衲”“传綮”印章和刘元键五面印以及“豫章西靖道人”瓦钮铜印共计四枚印章,现藏江西省奉新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现就该批出土四枚印章作初步研究如下。

一、“雪衲”“传綮”系八大山人早年为僧名号,奉新耕香院与其早年行迹密切相关

1.“雪衲”白文方印。高3.4厘米,印面边长1厘米,四角磨秃。青田石,色泽略显淡青黄色,微透,有絮状石花,稍见裂痕,总体色泽莹润,材质上佳。印面刻白文篆书“雪衲”二字,刀法犀利生涩,单刀浅刻行草边款“越余郁守白为雪个禅兄”两行十字,镌刻流畅(图1)。

2.“传綮”白文长方印。高1.6厘米,印面底部长0.9厘米、宽0.53厘米,顶部长0.8厘米、宽0.52厘米,略呈大小头状。青田石,色泽呈淡青黄色,微透起冻,色泽莹润。有丝状石花,多见碎裂痕。印面刻白文篆书“传綮”二字,笔画细劲犀利,无边款(图2)。

康熙《奉新县志》载:“耕香院在新乡,顺治十三年(1656)耕庵禅师卜基始创。”“在县治西二十五里。”即今奉新县会埠镇张坊村。清邵长衡《八大山人传》云:“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清饶宇朴题《个山小像》又云:“戊子(1648)现比丘身。癸巳(1653)遂得正法于吾师耕庵老人”

黄苗子《八大山人年表》中说,清顺治二年(1645)八月二十五日,清廷剃发令到达江西。应在此年八月,八大山人离开南昌,弃家亡命南昌西北奉新县山中。又在奉新三年后(戊子),才在奉新耕香院剃度为僧。又云:“如果为八大剃度的师父是弘敏,那么,八大应在进贤县介冈乡之灯社受戒。”〔1〕朱良志先生认为明亡之后,八大遁迹于新建西山,不久在西山剃度出家,受沙弥戒为僧,但此时剃度师并非弘敏,经五年修炼后,依曹洞大师弘敏学法,于1653年(癸巳)在新建或奉新寺院正式成为弘敏的弟子,赐法名传綮,得号为刃庵。八大在佛门三十年,主要活动在进贤介岗灯社和奉新耕香院。他“既是灯社綮ÿ,又是芦田个”。自1656年耕香院始创,到1672年弘敏圆寂前,传綮参与了协助弘敏的工作。在弘敏之后,传綮的活动主要在耕香院〔2〕。汪世清先生据裘琏所写与八大山人的诗作了进一步分析,认为在康熙十年辛亥(1671)到十五年丙辰(1676)这段时间,八大山人都在奉新耕香庵(院)当和尚,而且已经是一位“能绍师法,尤为禅林拔萃之器”的高僧。裘琏《横山文集·易皆轩二集》“释超则诗序”中曾回忆写道:“往岁壬子客江右,获交芦田释雪个。”壬子为康熙十一年(1672),耕香院就在芦田,诗中明著“芦田释雪个”,显指其时八大在奉新耕香院为僧。该年秋,八大应裘琏之邀,离开奉新来到新昌(宜丰)。康熙癸丑(1673)春,裘琏《横山初集·览筠稿》卷四《留雪公结庐新昌》一诗中还反映了八大从奉新来到新昌,挽留八大“结庐新昌”之意。八大在新昌大约暂居了半年时间,又回到了奉新芦田。直到康熙丙辰(1676)秋,裘琏返浙江后在《横山初集·卧南稿》卷十三有《寄个山綮二首兼索画》一诗,仍以“吾爱芦田綮”为起句,可见仍居奉新之芦田〔3〕。

图1 奉新县耕香院(寺)遗址发现八大山人“雪衲”印章

图2 八大山人“传綮”印章

大约在康熙丙辰(1676)后,八大经常外出云游至南昌、进贤介冈、临川等地。汪世清先生认为在1677年至1680年胡亦堂任临川县令四年间,八大山人曾两次到临川。第一次是丁巳(1677)秋,八大携《个山小像》重莅进贤介冈,拜访故友饶宇朴,并请其题句,随后便去了临川。但翌年(1678)便因“病颠”又回到了奉新。第二次到临川是在己未(1679)四、五月以后,这次在临川寓居的时间可能更长一些〔4〕。但朱良志先生据《梦川亭诗集》认为,丁巳(1677)至戊午(1678)年间,雪公(八大山人)根本就没有临川之行,而很可能在1676年到1677年间就行脚到南昌,丙辰(1676)秋杪还曾为客游南昌的林木文所携夏雯㧬画,用隶书题“看竹图”三字引首并跋〔5〕。但无论如何,在己未(1679)年春夏间八大山人最后离开奉新去临川已为学界公认〔6〕。并于该年秋再次“病颠”,离开临川,于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冬“走还会城”(南昌)〔7〕,从此才真正告别了他前前后后生活了二十余年的奉新耕香院,定居南昌,时年54岁。

图3-1 八大山人《传綮写生册》之“西瓜图”

八大山人在辛酉(16 81)年前,作品款署或钤印为“传綮”“刃庵”“雪衲”“雪个”“个山”等名号,此后除“个山”外,其余这些名号一概弃用,改署“驴”“人屋”“驴屋”等名号〔8〕。据笔者统计,八大在辛酉(1681)年前,存世作品仅13件(包括《蔬果图卷》1件,王方宇仅见启功摹本),其中6件作品(7处)钤有“灯社”和“耕香”相关印章(见附《八大山人辛酉(1681)年前作品表》),从中反映出他在这两地的寓居情况,以及八大山人为僧期间的身份归属问题。这13件作品,其中钤“灯社”印仅见己亥(1659)年作《传綮写生册》1件〔9〕,另有《个山小像》钤有“灯社綮衲”一印。而钤有“耕香”印的作品却有5件之多。钤有“耕香”印存世最早作品是《墨花图卷》(故宫博物院藏),作于“丙午十二月四日”(1667年1月18日)。《个山小像》左上侧有一段八大山人自题,重录高安刘恸城为其画像题句,有云:“容安老人复书于新吴之狮山,屈指丁甲八年耳。”所谓“丁甲八年”,是指自丁未(1667)至黄安平甲寅(1674)为其所画小像已相距八年〔10〕。所谓“新吴之狮山”,即奉新县北之龙山,“新吴”原是奉新旧名〔11〕。可知丙午(1666)、丁未(1667)至甲寅(1674)年间,八大常居奉新耕香院。又如,《为孟伯辞宗书七绝轴》(王方宇旧藏),引首处钤有一方“耕香”印,署年“辛亥腊尽”(1672年2月中旬)。据裘琏诗中云,壬子(1672)年始获交八大山人,称之为“芦田释雪个”,两者时间完全相吻。再如,《个山小像》上靠近人像右侧有一段八大自题,署年“戊午(1678)中秋”,引首处钤盖有一方“耕香”印。裘琏于康熙己未(1679)年春第二次客游临川,他在《释超则诗序》(作于康熙己未夏)中说:“予再游临川,闻雪个病颠,归老奉新。予疑其有托云然。”〔12〕再次证实八大至少在戊午(1678)中秋前回居耕香院。故王方宇说“他用这两方图章的时间,都和他在奉新芦田耕香院的时间吻合”〔13〕。另外,八大在丁巳(1677)秋携《个山小像》重访介冈并请饶宇朴题句。但《梅花图册》(故宫博物院藏)也钤有一方“耕香”印,署年分别为“丁巳重九后二日”“丁巳重九后五日”。可见,八大在丁巳(1677)秋重访介冈,旋即在该年“重九”前后已回奉新耕香院。此外,还有一件《松石牡丹图轴》(旅顺博物馆藏),也钤有一枚“耕香”印,未署年月,约作于康熙十年(1671)前。从上述己未(1679)年前钤有“耕香”印的作品看,他除了暂时行脚外出,奉新耕香院为其常居地。

注释:

〔1〕 载饶宗颐主编、朱良志执行主编《八大山人研究大系》(下简称:“《大系》”)第十二卷,年谱、著录等。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 年。(原载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991ü 1993 年)。按,文中所谓“又在奉新三年后(戊子),才在奉新耕香院剃度为僧”。戊子(1648)奉新耕香院尚未建,应非。

〔2〕〔29〕〔70〕见朱良志《传綮与弘敏相关问题研究》,载“《大系》”第一卷“生平与家学”。(原载《荣宝斋》,2009 年第四期)。按:弘敏传记中有句“争似我头陀老人”,闵钺《耕庵敏禅师像赞》有句“耕庵老汉,生平一具冰骨”,闵钺《头陀山定慧禅师碑记》有句“耕庵禅师入主法席”。

〔3〕 见汪世清《八大山人不是朱道朗》,载“《大系》”第一卷“生平与家学”。(原载香港《大公报·艺林》,1982 年12 月5 日,新178 期)。裘琏(1644ü 1729),字殷玉,号蔗村,浙江慈溪人。康熙乙未(1715)进士,著有《横山文集》《诗集》等。在其岳父胡亦堂任江西新昌(宜丰)、临川县令期间,曾随其岳父客游新昌(宜丰)、临川,并与八大山人订交。

〔4〕〔12〕见汪世清《八大山人的交游》,载“《大系》”第二卷“交游与活动”(原载《八大山人全集》卷五,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年版)。胡亦堂(?—1685),字质明,号二斋,浙江慈溪人。顺治丁卯(1651)举人,官户部员外郎。康熙十年(1671)至康熙十九年(1680)间,曾任江西新昌(宜丰)、临川县令,是八大老友裘琏岳父。在临川期间与八大诗酒唱和,曾延请八大馆其临川县署,交谊颇深。著有《梦川亭集》,编纂《临川文献》《临川县志》等。

〔5〕 见朱良志《八大山人“病颠”问题再讨论》,载“《大系》”第三卷“遗民情感、病颠及怪诞诸问题”(原载《荣宝斋》2009 年,第5 期)。夏雯㧬画《看竹图》(书画题咏册),上海博物馆藏。

〔6〕 萧鸿鸣《孤本〈梦川亭诗集〉与八大山人临川行踪考》(下简称萧鸿敏“《行踪考》”)一文中更确证:“己未康熙十八年(1679)六月二十六日,胡亦堂与丁循庵·弘诲三集梦川亭时,八大山人来到临川,并与丁循庵、欧阳二门人相见如故。”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 年2 月。

〔7〕 邵长衡《八大山人传》:“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据萧鸿敏“《行踪考》”一文认为“庚申(1680)年清明后一日,八大山人已离开临川”。但朱良志《由〈梦川亭诗集〉看八大山人生平相关问题》一文认为,“八大在1680 年春夏之交并没有离开临川,而在多宝庵中”。载“《大系》”第二卷“交游与活动”(原载《八大山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

〔8〕〔16〕见汪世清《八大山人的名和号》,载“《大系》”第一卷“名号与世系”(原载香港《大公报·艺林》,1984 年3 月11 日,新209 期)。

〔9〕 《传綮写生册》其中一页书法题句,款署“己亥十二月朔日”,合公历1660 年1 月12 日。一般论著大多注公历1659 年。

〔10〕 见王方宇《〈个山小像〉题跋》,载“《大系》”第一卷“名号与世系”(原载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989 年1 月,第6 卷,第10 期)。

〔11〕 见饶宗颐《〈个山小像〉之“新吴”与饶宇朴题语》,载“《大系》”第一卷“名号与世系”(原载《文物》1987 年第9 期)。

〔13〕〔17〕见王方宇《八大山人作品的分期问题》,八大山人纪念馆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下简称王方宇“《分期》”)。按:王方宇该文统计“耕香”印为大小两方。据丙午《墨花图卷》、辛亥《为孟伯辞宗书七绝轴》以及甲寅至戊子《个山小像》等五件作品所钤“耕香”印,实有同文而大小与结构相异的三方印,分别为朱文长园印(大型)、朱文长方印(大型)、朱文长方印(小型)。

图3-2 《传綮写生册》所钤“雪衲”白文方印和“丁(个)字”朱白文方印

《个山小像》中部左侧靠近人像处,八大用隶书自题“雪峰从来,疑个布衲”一段下方,钤有一方“灯社綮衲”印。此段自题未署年月,但丁巳(1677)秋,他正携带小像重访介冈菊庄,请同门法兄饶宇朴题跋,因此盖了这方“灯社綮衲”印〔14〕。该印仅见此《个山小像》,似有表明他早年曾是进贤介冈灯社一名僧衲的身份归属之意,或许癸巳(1653)年正式皈依弘敏地点正是在进贤介冈灯社。八大居奉新耕香院期间,多次行脚外出,时间或长或短,曾居新昌(宜丰)大约半年,临川长达年余,并在当地寺院如临川多宝庵、东湖寺等挂单。但除了“灯社”“耕香”表示两处寺院的印记,八大作品中从来没见有表示其他寺院的印记,包括晚年定居南昌后经常造访的北兰寺〔15〕。显然“灯社”“耕香”二印对八大来说具有身份归属的特殊意义,不同于他云游外地,临时驻锡挂单的寺院。由此看来,八大山人在书画作品上钤盖“灯社”和“耕香”二印也是颇有讲究的。

二、出土“雪衲”“传綮”二印,其中“雪衲”印见“己亥”作《传綮写生册》

汪世清研究:“1.八大山人于顺治癸巳(1653)皈依弘敏门下,法名传綮,号刃庵。直到康熙庚申(1680),一直使用这个名和号,长达二十八年。2.顺治己亥已见雪衲一印,康熙丙午始见雪个之章。雪个当是他顺治中已有的号,一直用到康熙庚申。”〔16〕1986年,王方宇据所见书画原迹、照片、印本等,经查对,将八大山人生平所用印章共辑录89方〔17〕。1991年,美国耶鲁大学王方宇和班宗华策划“荷园主人ü八大山人生平与艺术展”,并出版《荷园主人ü八大山人及其艺术》一书,辑印又增至96方。1996年,胡光华《八大山人诗文名号篆刻研究》一文中云:“唯有一枚朱文竖方印个山没有收录。方宇教授认为个山ÿ印有四枚,而实际现在所见八大书画作品钤印,个山印达五枚,故八大的书画印鉴,合计九十枚。”〔18〕2015年,江西美术出版社《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四卷“印款及其他”的附录一中,刘卫辑录并影印八大山人生平所用各式印共100方〔19〕。以上王方宇、胡光华、刘卫三家所辑印虽各有出入和讹误,但所辑录“雪衲”印均只有一枚白文方印,辑自八大己亥(1659)年作传世最早作品《传綮写生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也是仅见的〔20〕。

《传綮写生册》所钤“雪衲”白文方印共四处,钤盖在该册之一“西瓜”图右上方[紧接下钤“丁(个)字”朱白文方印](图3ü 1、图3ü 2),另外该册之十一“梅花”图右上方、之十二“玲珑石”图左下角、之十三“古松”图右侧中下部,又分别各钤有一枚“雪衲”白文方印[此三图均无“丁(个)字”朱白文方印](图4)。

图4 八大山人《传綮写生册》之“梅花”图、“玲珑石”图、“古松”图,钤有“雪衲”白文印

经辨析,发现“西瓜”图中所钤“雪衲”白文方印与“梅花”“玲珑石”“古松”三图中所钤“雪衲”白文方印并非同一印。这两方“雪衲”白文方印极为相似,印面尺寸也几乎一致,但细辨刀法、笔画位置、结构等仍有明显区别,是不同的两方印章。

首先看“西瓜”图中“雪衲”白文方印:1.右侧“雪”字的“雨”字头,中间四点刻作二横,穿过中间竖画并相粘连,与“雨”字头左侧竖画断开不粘连,其中上横画与横折钩的竖笔粘连,但下横画断开不粘连。2.“雪”字的“雨”字头,与中间两个“丰”字以及最下面的“彐”字,三组部件上下间距基本均等。3.白文线条稍粗且基本均匀平直,刀法蕴藉,不露锋芒,边缘“如锥划沙”有毛糙剥蚀感。此印与其下所钤“丁(个)字”朱白文方印,刀法风格完全一致,这两方印当出同一刻手,系为配套成对使用。

再看“梅花”“玲珑石”“古松”三图中所钤“雪衲”白文方印:1.右侧“雪”字的“雨”字头,中间四小点刻作穿过中间竖画的二横画,但与“雨”字头左侧竖笔和横折钩的右侧竖笔两边均刻通粘连。2.“雪”字的“雨”字头,与中间两个“丰”字以及最下面的“彐”字,三组部件上下间距不均等。“雨”字头与中间两个“丰”字,上下间距较大,两个“丰”之间也分离较开,且有大小之分。3.线条较细,切刀犀利生涩,尤其是两个“丰”字以及最下面的“彐”字,刻道两头出尖露锋。

因手势轻重、蘸印泥多少不同,每次所钤盖之印蜕也微有不同,“梅花”“玲珑石”“古松”三图中所钤“雪衲”印也正如此。但笔画间距、部件结构和刀法风格特征完全一致,所钤“雪衲”印属同一印,而“西瓜”图中所钤“雪衲”印则为另一印。

出土“雪衲”印与“西瓜”图中“雪衲”印比较,尤其是其中“雪”字,无论是笔画间距、部件结构,还是刀法与线条的风格和特征均有明显差异,非为同一印。而与“梅花”“玲珑石”“古松”三图中所钤“雪衲”印核对,尽管出土“雪衲”印边角圆秃,磨损比较严重,印蜕与上述三图中所钤印微有差异,但无论笔画间距、部件结构,还是刀法与线条的风格和特征,以及尺寸大小完全一致,此三图中所钤的正是出土这方“雪衲”印〔21〕,且此“雪衲”印应为单独使用。

出土另一“传綮”朱文竖长方印,未见于任何存世八大书画墨迹,也未见王方宇、胡光华、刘卫三家辑录八大山人用印。此印刀法细劲生涩,与《传綮写生册》中“刃庵綮之印”(朱文白文上下间接竖方印)以及“释传綮印”(小型白文方印)刀法风格基本一致,或出于同一刻手。当是八大癸巳(1653)皈依弘敏不久所用印,约刻制于顺治后期,与《传綮写生册》中其他用印时间基本相当。至于为何未见于八大书画作品,主要是因为八大早期书画墨迹存世十分稀少,自癸巳(1653)至庚申(1680)使用“传綮”“刃庵”名号长达二十八年间的存世墨迹仅13件。事实上大量早期书画墨迹已被毁失,钤盖在书画上的印迹也随之消亡。《传綮写生册》钤印共有10方(包括此出土另一“雪衲”白文方印)〔22〕,其中仅见于该册之印多达7方,分别为“雪衲”(白文方印)二方、“丁(个)字”(朱文方印)、“钝汉”(朱文竖长园印)、“枯佛巢”(白文方印)、“刃庵綮之印”(朱白文上下间接竖方印)、“灯社”(朱文竖长方印)。试想这7方印无论如何不可能只盖一次。假若这件《传綮写生册》早已毁失,那么我们现在也就根本不知道还有这7方印。由此可以想见出土这方“传綮”印为何未见于存世八大书画墨迹的原因了。

三、出土“雪衲”印边款问题

此印刻有行书边款“越余郁守白为雪个禅兄”两行十字。单刀浅刻,线条流畅,书体纯正雅致。作者“越余郁守白”,或可作两解:姓“越”,名“余郁”,字“守白”;或姓“郁”,字“越余”,名“守白”。二种解读,检周亮工《印人传》、汪启淑《续印人传》、叶为铭《广印人传》均无记载。

按“郁”,《论衡》:“物实无中核者谓之郁。”“余郁”,又释为残存的郁蒸之气,意谓充实、积聚、填塞。“守白”,《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室比喻心。”意谓心境空明。联系“余郁”和“守白”之意,“越”,当作动词解,意为消散,《淮南子·主术训》:“精神劳则越,耳目淫则竭。”故“越余郁守白”,意即散去残存郁积之气,守住空明之心境。故此“越”不应作姓氏解。

从无生有、由虚生实是道家基本思想,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到极点,无一丝杂念与污染,一片空明,如此则道之元气充沛,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越余郁”即指散除填塞于心中尘俗杂念之气,从而达到心境空明的境地,正如道家谭处端所云“常处如虚空,逍遥自在”〔23〕,心地空明,便是神仙。

卿希泰《中国道家史》中说:明末清初,全真龙门派除盛传于江浙外,又在江西、湖北、广东、四川等地广泛传播。例如江西南昌之西山,原是净明道的祖山,但自明末起,除续传本山净明派外,又有一个龙门派的支系在传衍。据《逍遥山万寿宫志》载,此系始于龙门派第七代之孔常桂(玄微)。传有弟子岑守静、徐守诚等。岑守静,号可居道人,别号石头子,广东人。孔常桂弟子中,最著名的是徐守诚(1633ü 1692)。初名弘元,后更名守诚,字明真,号野谷。南昌世族,龙门丘长春第八世法嗣。癸巳(1653年)弃家居西山天宝洞,日夜讲读经典,研究净明忠孝之道〔24〕。明代后期另一著名内丹家武守阳(1573ü 1644),为全真龙门字派第八代守字辈。原名阳,字端阳,自号冲虚子。江西吉安人,世居南昌辟邪里。曾与师同炼外丹于豫章城西西山后溪水涯次。崇祯十二年(1639)在南昌道隐斋中与堂弟伍守虚为《天仙正理直论》作增注,第二年《仙佛合宗语录》九章(即《伍真人丹道九篇》)结集。伍守阳曾说:“儒家有执中之心法,仙家有还虚之修持”所谓“还虚”就是进入“万象空空,一念不起,六根大定,不染一尘”的境地〔25〕。

龙门派第八代律师较著名的还有黄守元(1595ü 1673)、吕守璞(?—1710)、黄守中(?—1675)、谭守诚(?—1687或1744)、程守丹(?—1696)、林守木(1612ü 1712)、孙守一〔顺治十三年(1656)归休金盖,康熙甲辰(1665)遣其门人周太朗之杭之大德观〕〔26〕。又据《金盖心灯》卷二(《藏外道书》第31册),龙门派第八代守字辈律师还有詹守椿、黄守正、程守宏、金盖宗师陶守贞(1612ü 1673)。上述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守字辈道士,活动年代均在明末清初,约生于明万历,卒于康熙早期。尤以武守阳以及徐守诚曾在南昌西山修炼播道,颇有影响。

印章边款中作者仅署“越余郁守白”。“越余郁”与“守白”文意相关,作者在此语句中或即巧妙地标示了自己的道号“守白”,但未署姓氏。他很可能与武守阳、徐守诚等同为龙门派第八代守字辈道士,与八大山人也属于同一时代。其生平事迹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作者无论是否为龙门派第八代守字辈某道士,抑或为崇道之儒士,“越余郁守白”所表现的浓厚的道家色彩却是显而易见的(道家讲“炁”或“气”,“余郁”之“气”即是道家的概念,而佛教无之)。虽然宋元以来儒、释、道三教合一,相互融通,但在某些教义理念上仍各具特色(道家讲虚,佛教言空,道家讲静或靖,佛教言净),自立门庭,各标旗帜。因此作者不太可能为佛教徒(至少属崇道儒士),与禅门释子八大山人分属二教。

此外,边款以“禅兄”称雪个(作者若是佛教徒,当以“法兄”相称),印面又作雪衲,可见雪个与雪衲是可以通称的两个名号,没有年代早晚之别。

注释:

〔14〕 王方宇《〈个山小像〉题跋》一文,将八大自题的六段以及饶宇朴、彭文亮、蔡受三题的部位和顺序作了排序,认为第五(即此题)、六题(款署“个山自题”无纪年),一定在第七题(署年“戊午中秋”)以前,所以第五、六两题大约是1677 年和1678 年之间。笔者认为此五、六两段自题与饶宇朴丁巳(1677)那段题句密切相关。饶题主要述及八大在俗生份、出家的经历以及法门统系,八大第五、六段自题,也述佛门之身世和法统,内容与饶题相呼应。因饶题中已署明“丁巳秋”,故此两则自题省去了年月,实际上八大盖了这方“灯社綮衲”印,即已明示了他在介冈。

〔15〕 八大山人《题夏雯〈看竹图〉》以及《个山小像》第六题(自题未署年月)引首处分别钤有一方“怀古堂”白文长方印。此“怀古堂”地点未详。据朱良志先生考证,《题夏雯看竹图》当题于南昌,此“怀古堂”或即表示明亡前八大在南昌的旧居。八大还俗后,晚年定居南昌“寤歌草堂”,有款署无印记。

〔18〕 载“《大系》”第四卷“印款及其他”(原载《八大山人》,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年)。按:1996 年胡光华撰此文,疑未见1991 美国耶鲁大学出版《荷园主人ü八大山人及其艺术》一书。该书已辑印至96 方,见白谦慎《八大山人“芸窗”印小记》一文注(1),同载“《大系》”第四卷“印款及其他”。

〔19〕 数量作者未作说明,系笔者根据实际影印的印样统计。

〔20〕 王方宇“《分期》”一文,所辑“雪衲”白文方印虽未注明出处,但“以出现先后为序”,并注仅见己亥(1659)年,应辑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传綮写生册》。刘卫、胡光华均注明辑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传綮写生册》。按:笔者承蒙白谦慎先生查检并面告,《荷园主人ü八大山人及其艺术》一书中,王方宇所辑“雪衲”白文方印只有一方。

〔21〕 承蒙白谦慎先生帮助,请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学生将此出土“雪衲”印蜕与《传綮写生册》原件进行了比对,认为“应该是同一个印,大小跟形状都很吻合”。

〔22〕 王方宇“《分期》”一文统计为10 方,将“刃庵綮之印”朱白文上下间接竖方印,分计为“刃庵”朱文横长方印和“綮之印”白文横长方印二印。胡光华《八大山人诗文名号篆刻研究》一文统计为9 方,将“刃庵”朱文横长方印和“綮之印”白文横长方印,认为是“刃庵綮之印”朱白文上下间接竖方印,故按一方印统计,笔者认同胡光华先生观点,应作一方统计。刘卫“《大系》”第四卷·印款及其他,附录一“八大山人印章”中,影印印样9 方,但将“刃庵綮之印”朱白文上下间接印竖方印,上半部分“刃庵”朱文横长方印漏印。

〔23〕 见卿希泰《中国道家史》第三卷,第64 页,引谭处端《水云集·示门人语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下同)。

〔24〕 卿希泰《中国道家史》第四卷,第126ü 127 页。按,元始祖御赐龙门派字辈二十字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见《藏外道书》第31 册《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

〔25〕 卿希泰《中国道家史》第四卷,第38ü 55 页;《金盖心灯》卷二,载《藏外道书》第31 册。

〔26〕 周永慎编著《历代真仙高道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7 月版,第390ü 397 页。

〔27〕 载“《大系》”第一卷“生平与家学”(原载台北《大陆杂志》1982 年11 月15 日,第65 卷第5 期)。

〔28〕 载“《大系》”第一卷“生平与家学”(原载《文物》1986 年第8 期)。

叶叶《读朱道朗跋臞仙〈筮吉肘后经〉后ü再论八大山人非朱道朗》一文,在所列表中云:“八大山人癸巳(1653)年,住进贤介冈灯社,谒颍学弘敏头陀得法,为曹洞宗青原下第三十八世传人,僧名传綮,又名法堀,字刃庵,号雪个,又号个山、净土人等。”〔27〕此后,汪世清《再论八大山人不是朱道朗》一文中也说:“自作书画中的署名和钤印来看,八大山人皈依弘敏门下,于洞宗为三十八世,法名传綮,字刃庵,号雪个,后又号个山。”〔28〕显然叶叶和汪世清先生均认为雪个是在“癸巳”年(1653)皈依弘敏之后所取之号。朱良志《传綮与弘敏相关问题研究》一文对“传綮”“刃庵”所取名号作了进一步考释:根据《宗教律诸家演派》一书所述宗派的传承谱系,八大山人就是博山元来之法系大蚁元来派“元、道、宏(弘)、传、一”之“传”字辈法嗣。传綮和刃庵,所取乃是性空和妙悟之意。但该文没有述及所取“雪衲”“雪个”法号的时间和缘由。该文又说:“在佛教中,出家人先要剃度受戒,有师相从,这被称为薙染师,也就是第一个将其引入佛门的人,成为沙弥。而在后来修法精进,择师学法,称为嗣法师八大山人戊子现比丘身ÿ,指的就是他在1648年剃度受沙弥戒为僧。”〔29〕清陈鼎《八大山人传》中说:“甲申国亡,父随卒遂弃家为僧,自号曰雪个。”“数年,妻、子俱死。”笔者认为此“雪个”和“雪衲”或即八大在戊子年(1648)23岁最初落发为僧,为小沙弥时之自号,并在后来为僧期间一直沿用,应早于癸巳(1653)皈依弘敏时所取“传綮”“刃庵”法名法号。此出土“雪衲”印的刻制时间或更早至八大山人23岁(1648)最初剃度为僧不久至28岁(1653)皈依弘敏前后。这也比较符合八大此时尚是一个小沙弥,别人称之为“禅儿”的身份。而至八大山人31岁(1656),此时他已在进贤介冈主持灯社,竖拂称宗师。恐作者已不太可能将一位“竖拂称宗师”于禅门有相当地位的禅师称为“禅儿”。

图5 刘元键五面印,印五面分别刻“刘元键印”(白)、“建公”(朱)、“刘元键字建公”(白)、“草草山樵”(白)、“一村修竹半邨松”(白)

四、刘元键朱白文五面印

该印五面刻朱白文,为深褐色豆沙地青田石,不透。边长均3.7厘米,外廓呈正方体。一面空腔,空腔边长均2.7厘米,深2.7厘米,内壁90度垂直,也呈正方体,制作规整。出土时印文缝隙间尚残留朱砂印泥,空腔内塞满泥巴,“雪衲”印斜插在空腔内,一端外露,另一“传綮”印深裹在空腔泥巴中。

印五面分别刻“刘元键印”(白文)、“建公”(朱文)、“刘元键字建公”(白文)、“草草山樵”(白文)〔30〕、“一村修竹半村松”(白文),无边款(图5ü 1、5ü 2、5ü 3)。所刻缪篆白文,刀法稳健,笔画方折,线条瘦硬,字体疏朗匀整,风格近梁袠一路。朱文为铁线小篆,线条舒展圆转,刚柔互济。据印文可知,印主姓“刘”,名“元键”,字“建公”。“草草山樵”应为其别号。

刘元键为何人?

据民国廿二年癸酉(1933)续修《南昌梓溪刘氏家谱》(梓溪,今南昌县向塘镇剑霞村)载:“元键,字应开。行浣三。居田垅。生戊午(1618)四月十一申。以礼记补郡庠。殁戊戌(1658)八月廿六。妻谢氏。父斯陆。”

“斯陆,字公渐,一字太鸿。行刈五。居田垅。生戊戌(1598)七月初二子。治诗补邑庠。殁戊戌(1658)八月廿九。妻樊氏,生丁酉(1597)十月初十丑,殁甲寅(1614)四月廿九。继胡氏,生己亥(1599)正月十一巳,殁己丑(1649)。父一爌。生母王氏,生壬申(1572)八月廿八寅。子元键、鐩、鋋。俱胡出。。”〔31〕

《刘氏家谱》载“刘元键,字应开”。而出土刘元键印称“字建公”。是否是同一人呢?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故“元键”是为其出生百日时所取之名,也即谱名,故与《刘氏家谱》同。而“应开”则为其弱冠后,即20岁成人后长辈为其所取字。“键”,本意为竖着插的门闩。《小尔雅》:“键”谓之“钥”,又意为“钥匙”,故字“应开”与名“键”之“门闩”“钥匙”之意相关,也即古人所谓名字相协。而“元”字则为梓溪刘氏知本堂十九世家谱取名排行。但古人弱冠成人后改名改字改号现象非常普遍,如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4 2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又如顾炎武,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故“建公”应为刘元键后来所改之字,且所改字中含有尊意的“公”字,当为其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声名,“应开”与“建公”当是同一人。

据《刘氏家谱》载,刘元键殁于戊戌(1658)八月廿六,在世仅41岁。其父斯陆殁于戊戌(1658)八月廿九。父子二人于戊戌(1658)同年同月相继去世,刘元键先于其父去世仅三日,可见刘家当时必定发生什么重大变故。刘元键与其父斯陆一样均是补郡庠、邑庠的秀才,但县志无载〔32〕。不过明末清初江西著名诗人徐巨源《友评》“评所遇同人”中有云:“刘建公刻意矜尚,句咏点画,纤毫不苟。而不肯着璀璨处,如名妓入道,其淡泊矜饬,皆非本色可爱处,乃在人人俱欲近之耳。”〔33〕《友评》作于“辛卯秋”,为“子庄书”。“子庄”即朱容重,为八大山人之侄。《友评》中还有朱仲韶(统锲),即八大山人亲堂兄。刘元键为南昌附近梓溪人,八大世居南昌,地处相邻。八大山人生于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刘元键较八大年长8岁。故刘元键与八大山人曾有直接交往甚至熟识当不会有什么问题〔34〕。故此刘建公,应即刘元键。辛卯为顺治八年(1651),徐巨源作《友评》时刘元键是年34岁,其诗文在当时文坛已颇有声名。

戊戌(1658)年八大33岁时,刘元键即已去世,而此“雪衲”印尚钤盖于八大己亥(1659)年所作《传綮写生册》,可见此“雪衲”印,八大在刘元键去世后尚在使用。因此一起出土这三方印,其中八大的二方印不可能为刘元键收存。相反,刘元键五面印很可能在刘元键去世后为八大收存。康熙己未(1679)春夏,八大最后离开奉新耕香院时,或将早年使用的部分印章包括出土这批印散失遗落耕香院。当然也可能均为后人集存,但时间不会太晚,也应在八大最后离开奉新耕香院不久。

刘元键五面印为何人所刻,以及具体刻制时间尚不可考。但刻制时间应在刘元键改字“建公”之后,因徐巨源作《友评》时,其年34岁已称“刘建公”,故其改字约在1644年明亡入清之时或稍后,其年30岁左右。

这类五面印不多见,上海博物馆藏有二方类似形制套印,均青田石,色泽暗青色,微透。一方为清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徐贞木刻“锦石亭”等五面印〔35〕。与刘元键五面印比较,边长稍长1厘米左右,但形制及篆文风格均十分相似。另一方为张宏牧雍正八年(1730)所刻“得其秀而最灵”等四层套印,每层均呈正方体,由大至小层层相套,最内层呈正方形六面体,无空腔。张宏牧四层套印最外层大小也与刘元键五面印类似,但篆文线条多见圆弧状,与刘元键五面印白文方折瘦硬的篆文线条有所区别〔36〕。可见,此类套印在明末至清早期较为流行。因刘元键为八大友人,刘元键五面印与八大“传綮”“雪衲”二印刻制时间也大致在清顺治五年(1648)至清顺治十年(1653)这段时间内,非常接近。故八大“雪衲”“传綮”二印被装在友人刘元键五面印的空腔内一起出土的情况绝非偶然。

五、“雪衲”“传綮”二印以及刘元键五面印石材

清代以来文士私印已基本用青田石和寿山石作为印材,而青田石的使用更早至宋元时期,明代嘉靖年间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中云:“图书,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青田属处州,即今丽水)1993年,上海市文管会清理松江西林禅院西林塔天宫,发现一方“仲文”青田石章,年代下限不晚于元代〔37〕。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出土不少明万历年间青田石印。1969年,上海丽园路明嘉靖年间朱豹、朱察卿墓出土木、石、玉印章六方,其中朱豹“丁丑进士”“青冈之印”三方为青田石〔38〕。1979年,无锡南郊扬名乡发掘清理明万历丙申年(1596)顾林墓,出土“顾林之印”等青田石印十九方〔39〕。1984年,发掘清理无锡甘露乡明代万历间华师尹(1566ü 1619)夫妇墓,出土“公衡父”等四方青田石章〔40〕。

因青田石中上品灯光冻“温润可爱”,故在嘉靖至万历年间颇受追捧,已广泛流行作印石,周亮工《印人传》卷一《书文国博印章前》就有这样一段故事,说文彭任南京国子监博士时一下买了四筐青田石,“解之,即今所谓灯光也。下者,亦近所称老坑于是,冻石之名,始见于世,艳传四方矣”。正如同时期郎瑛所说“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上述出土诸多明万历年间青田石印也可见一斑。虽然寿山石早在宋元时期也已有用作印材的现象〔41〕,但寿山石广泛流行却要比青田石晚得多,或有零星捡拾制作印石而名不著。清初高云客在康熙七年戊申(1668)所著《观石录》中云:“溪涧中数有流出,或得之于田父手中,磨作印石,温纯深润。谢在杭(肇淛)布政尝称之,品艾绿第一,卒叹其未见也。谢殁五十年,吾友陈越山齎粮采石山中,得其神品,始大著。”〔42〕清王士祯《香祖笔记》中云:“印章旧尚青田石,以灯光为贵。三十年来闽寿山石出,质温栗,宜镌刻,而五色相映,光彩四射价与灯光石相埒。”此书为作者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三年(1703ü 1704)所作〔43〕。若以此上推三十年,约是康熙十三年(1674)。可见寿山石有目的开采并制作为印材,大约最早也在康熙七年(1668)以后了,广泛流传则更晚。

注释:

〔30〕 甘暘《印章集说》:“古用回文印者,各取其意,如双字名印当回文,姓字在前,名字在后。若一顺写,则名之二字必分而为二,其单字名印,不宜回文,只当顺写如斋堂闲杂等印,不用回文,用则失款耳。”又云:“重字印法,印有重字者,布置当详字意,或明篆二字相重,或下加二点以代,但不俗为佳。如以一字作两样篆者,则又涉于杂,而章法之正失矣。”载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年8 月第二版(下同)。按:此印文非为双字名印,属“斋堂闲杂等印,不用回文”,故不当回读为“草山草樵”,当顺读为“草草山樵”,可解释为别号。上“草”字为动词,作“割草”解。上下二“草”字相重,而未以二点相代,正为免失“章法之正”。

〔31〕 见南昌梓溪刘氏知本堂理事会刘瑞华会长提供民国廿二年癸酉(1933)续修本(新复制本)。该谱载“第十九世(万历戊寅至戊子),名从元,字从应,行始于卯,继以诗经贤字号”。分别有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序。按:当为后补刻。

〔32〕 刘元键县志无载。但刘元录、刘元矿、刘元镐、刘元镗、刘元鏔等当为其同辈族人,县志均有三言两语简略记载,见影印民国二十四年《南昌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03 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33〕 承蒙朱良志先生函告,《友评》载徐巨源《榆溪逸稿》卷七(康熙刻本),也见载宋荦《西陂类稿》卷四十五。见王云五主编“景印岫庐珍藏罕传善本丛刊ü清初刊《西陂类稿》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73 年。徐世溥(1608ü 1657),字巨源,江西新建人,明诸生,入清后不仕,隐居西山香城寺,为其时江西文坛领袖之一。

〔34〕 朱良志先生认为刘元键确是八大山人朋友。

〔35〕 此印边长在4.4 至5 厘米之间,大致呈正方体。其余四面刻有“岂为功名始读书”“渐不为人所识”“绿葵紫蓼山房”“名教中自有乐地”,边款:“辛丑夏日为子介老友篆,真木。”徐贞木(1623-1671),字士白,号白榆,自署真木。明季布衣,嘉兴名士,世居王店镇。与梅里诗人李良年为忘年交,李良年《秋锦山房集》有《徐白榆小传》《徐白榆遗诗序》,谓其“超绝出众,胸怀奇志,孤行独立”。梅里诗人缪元英《梅花溪踏春词》有诗云:“嗜古何妨篆刻为,讨搜碑碣及罍巵。雪渔苍老三桥秀,士白先生荟萃之。”自注“徐贞木先生书诗并妙,所镌图章综文何而集其成”。见梅晓民《篆刻名家徐贞木》(网络·嘉兴人物)。

〔36〕 张宏牧,清,原名弘牧,字柯庭,号懒髯,自号白阳山人,浙江桐乡人。刻印仿白榆(徐贞木),但刀法略异。诗曰懒髯集。《嘉兴府志、广印人传》。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第825 页。

〔37〕 见孙慰祖《唐宋元私印押记初论》,载《可斋论印新稿》,第254 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3 月版。(下同)

〔38〕 见孙维昌《上海明墓出土印章记述》,载《南方文物》1997 年第3 期。案:据2014 年“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说明以及所见实物展品,1969 年上海丽园路明代朱氏家族墓(朱豹、朱察卿)清理出土玉、铜、木、石质印章九方,分别为:“朱氏子文”“丁丑进士”“平安家信”木印各一方,“朱氏子文”“丁丑进士”“青冈之印”石印各一方,印主为朱豹(子文);“朱察卿印”铜、玉印各一方,“朱察卿印·朱氏邦宪”穿带铜印(两面)一方,印主朱察卿。朱察卿为朱豹之子。孙维昌该文所述出土印章数量遗漏三方,其中遗漏“朱氏子文”石印一方,同为青田石质。

〔39〕 见蔡卫东《无锡顾林墓出土明代流派印实物考述》,载《中国书法》,2016 年06 期。

〔40〕 见无锡市博物馆、无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县明华师尹夫妇墓》,载《文物》,1989 年第7 期。案,该文称此四方印为玉印,误。实为青田石。

〔41〕 孙慰祖《唐宋元私印押记初论》,第253 页:近年新见“默盦”“如斗”两方兔钮石章,传同出有景德镇窑青白瓷,石质地为寿山石,风格分别具有南宋、元早期特征。

〔42〕 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12 月版,第44 页。按:谢肇淛卒于1624 年。谢殁五十年,陈越山“赍粮采石山”,则应为1674 年(康熙十三年)。谢殁五十年当是约数。

〔43〕 见王士祯《香主笔记》(明清笔记丛书)点校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12 月版。

刘元键五面印以及八大“雪衲”“传綮”二印,其刻制年代大致在清顺治五年(1648)至顺治十年(1653)这段时间,此时寿山石尚很少用作为印材。故晚明出土印章均为青田石而非寿山石,这与青田石和寿山石的开采以及流行年代相十分吻合。“雪衲”“传綮”二印虽见石絮裂痕,但总体色泽莹润,接近所谓青田“灯光冻”。在古代开采能力低下的情况下,这样的石材已属上佳,虽小于骨牌、手指也已十分名贵。而刘元键五面印,色泽与莹润度远不如“雪衲”“传綮”二印,石质较为普通,大约如文彭所谓“下者,亦近所称老坑”,八大毕竟是王孙贵胄,明亡前家境优裕,刘元键虽出身于书香门第,当时也颇有诗文名,但毕竟一介文士,其社会地位和财力仍无法与八大这样的王孙贵胄相比肩。故八大与刘元键二人用印,从所用印材的优劣情况来看,也比较符合八大与刘元键的身份。

猜你喜欢

方印白文八大山人
荒率秀润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
——走进陈半丁花卉画
爱的旅程
高冷人设的八大山人作品价值连城
八大山人:我很惨,但我有胜算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
明颜书《争座位帖》拓本
白裤瑶服饰图案之析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