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古今神话中哪吒形象的演变

2020-03-08蔡婉怡

炎黄地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哪吒

蔡婉怡

哪吒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他的形象经历了数个朝代的改编和创作,明代是其定型的一个时期。但时至今日,时代的更替使得现代人们的思想也和从前大不一样,一部重新解构哪吒形象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广受好评,其中所塑造的新“哪吒”形象引发了讨论,文章梳理传统哪吒形象的缘起以及演变,并将之与电影形象进行对比,进而探究其不同之处,分析古今哪吒形象演变的文学意义。

哪吒形象的缘起以及历代演变

在《西游记》以及《封神演义》中,哪吒作为一位敢作敢当,又调皮捣蛋的少年英雄为人们所认识并且喜爱。根据前人学者的考证和研究,“哪吒”的形象最初是来源于初唐时期的汉译佛经,到了明朝才在小说中最终定型,《封神演义》是塑造哪吒形象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而且被人们广泛接受。本章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再次对于哪吒的形象在古代社会中的演变进行梳理。

在唐朝时期,社会广泛的信仰名叫毗沙门的战神,哪吒最早被人们所知晓也是因其和毗沙门的关系,“哪吒”原是异国之名,本是印度佛教系统中的一位神仙,其与毗沙门大概是两种关系:一种是祖孙的关系,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真言》中曰:“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阇第三太子其第二之孙,我祖父天王及我哪吒同共每日三度白佛言:我护持佛法。” 另一种则是父子关系,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则说:“(毗沙门)即拥遣第三太子哪吒捧行莫离其侧。”但是在之后许多的学者都对这两种关系进行了考证,第二种的父子关系更符合文学的主流思想。柳存仁曾经明确地表达对父子关系的认可。后逐渐地在民间所流传的小说或者戏剧中,都是采用的哪吒与毗沙门天王的父子关系进行创作。

关于哪吒最出名的故事莫过于剔肉还父,剔骨还母,其最早出现是在《五灯会元》中,这是南宋时期的僧人普济所撰写的,其中曰:“哪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如何是哪吒本来身?”后禅师们都对这一情节的设置十分喜爱,他們对这一故事探究和演讲,极大地促进了哪吒故事的传播,这也正是《封神演义》中哪吒故事的来源,丰富了哪吒这一人物形象的内涵。而且元人的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也对哪吒的形象有所创作,不仅继承了之前三头六臂的外在形象,并且为了创新,还为哪吒增加了兵器,“哪吒怒从心起,显露三头六臂,六般兵器”,增加了哪吒的武力值,此时哪吒已经为道教所吸收。

在明代,市场经济的繁荣使得小说这样的文学形式广受欢迎,而哪吒在经历了前面的发展,已经是神魔小说中不可忽视的角色。

明朝时期,哪吒形象接受度更加深,关于他的文学作品也相对来说比较多。明初永乐成书的《三教搜神大全》中对于哪吒的形象,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担任神职等方面都有了具体的描述,而且其中所记载的情节故事和《封神演义》中的有关内容已经十分相似。《三教搜神大全》对哪吒的故事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叙述和介绍,而《封神演义》则是在此基础上对于哪吒的形象进一步的完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封神演义》中对哪吒的背景故事塑造更加完整,灵珠子转世,大闹东海,剔骨削肉等情节的设置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吴承恩所写《西游记》中也涉及对哪吒的描写,和众人讨伐齐天大圣孙悟空,此时哪吒的形象聪颖、神勇。

当今哪吒的形象继承和改变

新时代之下,文人们对于哪吒的形象又有所创作。作为一部横空出世的黑马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可谓是广受当今人们的好评,上映首日便票房过亿,许多人称其为国产动漫的巅峰之作。从技术方面来说,这部影片确实特效精致,画面唯美且具有震撼力,并且导演对于人物的大胆创新,也使观众眼前一亮。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关注到影片之中对于哪吒,还有与他相关的各种人物之间关系的创新。

任何文学的创作都不可能摆脱前代的影响。比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继承了历代哪吒的外貌,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形象就是脚上踏着风火轮,身上披着混天绫,手里拿着火尖枪,三头六臂等这些外貌形象及特点,都在电影中有所保留,电影中的哪吒通过其师父太乙真人获得混天绫,风火轮以及火尖枪。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就是一个极为顽皮的孩子,他大闹东海,最终导致龙王要水淹陈塘关,只得剔肉还父,剔骨还母,“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而在电影中直接就是给哪吒加了一个魔丸的设定,生来就是恶,并且通过对陈塘关中百姓对其态度的侧面描写,一见到哪吒出来便纷纷找地方把自己藏起来,哪吒的顽劣形象便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就是与其父李靖的父子矛盾,还有后期的为父母舍身,这些情节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

每一个人物形象的产生都不是毫无来源的,哪吒作为中国神魔小说中的经典形象,前人为塑造这个人物做下了许多的努力,影片中哪吒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中对于哪吒的叙述和描写,使得其不会太过跳脱人们心中对于哪吒人物形象的熟悉感,调动人们共情性,在此上的创新则更加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造成反差的效果。

便是对情节的改动,一直以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哪吒与其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李靖的形象一直都是严厉有余,而温情不足。

比如在《封神演义》中,李靖在得知有一所为哪吒所建之庙,竟然跑去损毁了哪吒的泥像,导致后来,真人曰:“李靖毁打泥身之事,其实伤心。”而在影片中,则将李靖塑造成一个大爱无言之人,冰冷的外表下始终对自己的儿子有一颗慈爱的心,到最后甚至是想替哪吒承受天雷,虽是改编,却也让人感动不已。

便是在哪吒与敖丙两者关系上的创新,这可以说是十分大胆。在传统小说中,哪吒与敖丙一直是对立关系,而且在历来的文学作品中,敖丙都是死于哪吒的手下,最终导致龙王要水淹陈塘关,而在影片中则是改变了两人之间的关系,这一改动是全剧的关键所在,所谓的“逆天改命”正是由此而生。

哪吒作为在古代小说中极具反叛精神的神勇小战将,是极受人们欢迎的,而这样独树一帜的叛逆精神也正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人物故事创作的来源。通过梳理过去哪吒形象的演变和发展,并且和现代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新时代人们对于传统小说中那种“宿命论”传统文学模式的批判与反对。

中国许多古典的小说创作中都会采用因果循环,命中注定的模式来安排书中人物的命运,比如《红楼梦》开头就已经借宝玉游太虚幻境所看到的判词对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人物提前写好了结局,并且在结束之时也一一应验,表现了极强的悲剧感。哪吒本身在传统小说中也是带有“宿命”的人物,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改变了哪吒命运,让这样一位充满反叛精神的人物去对既定的命运发出了挑战。影片中哪吒因申公豹从中作梗,命中注定是作恶多端的魔种,是必然要被天道毁灭的,但是这样的设定却没有最终决定哪吒的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是此片的中心思想,也同样是对传统文学模式中这种“命中注定”形式的打破。

封建社会中诸多的规则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统治者有意为之下,大多的文学创作都逃离不开伦理教化,而由此产生出了所谓的“命中注定”。而当今时代,宽松的文化政策,使得文学领域百花齐放,文人学者们对于之前文学作品的反思也越来越多,《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思想文化环境的改变,旧的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人们,这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学作品精华之下的大胆创新,从哪吒的历代演变,到如今的“新哪吒”形象,代表了人们对传统“神学观”的思考,对传统小说中“命中注定”模式的批判。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哪吒
哪吒VPro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哪吒之魔童降世》经典台词
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干部之严管厚爱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