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遇龙堡村明清古建筑现状

2020-03-08周欣茹陈泓玮陈映霖

炎黄地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徽派青砖古民居

周欣茹 陈泓玮 陈映霖

桂林以南的遇龙堡村是十四世纪形成的村庄,位于桂林至阳朔的景观公路沿线,是遇龙河漂流段的始发点。遇龙堡内现存的部分建筑为明清时期修建,具有浓郁的徽派建筑风格。作者对遇龙堡村起源的调研也证实该村庄最早的原住民乃由江浙一带居民南迁。

近年来,现代化对传统的原始村落产生的冲击也体现在遇龙堡明清古建筑上,这部分建筑处于荒废、失修甚至面临推到新建的情况。本论文介绍了遇龙堡内现存的明清古建筑现状,重点介绍了保存状况最好的遇龍书院。对遇龙堡古建筑保护提出思考和建议。

遇龙堡村位于阳朔县白沙镇西南部,属于白沙镇遇龙村委下辖的自然村屯之一,明代时期(1350年)开始建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建村历史,现居民主要以汉族人口为主,常住人口大约一百五十人左右。遇龙堡村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的古村落,拥有着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建筑群达到三点多亩,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武状元宅邸(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文状元宅邸(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朱家大院(始建于明朝末年),村子边上有观音寺旧址、庙头旧址,村中有观音寺的遗迹和风水池塘等,还有孙中山住筚处、民国阳朔县县长陈宝叔的旧居、文举人故居、武举人故居、遇龙桥、徽派老宅子、老街、大钟、牌匾,老井,庙头、观音洞河观音庙旧址、曹邺旧居遗址、天作寨等。

遇龙堡村内的古民居建筑群具有明显的徽派风格特色,这一古民居建筑群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其古建筑的风格非常具有特色,其颜色的布局、建筑的规格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社会阶层,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人文智慧。

遇龙堡村古建筑

遇龙堡村明清古建筑的建造材料以泥砖和青砖为主。青砖从西汉时期开始出现,其主要用黏土烧制而成,黏性好,而且十分坚硬和牢实,用青砖建造的房子不容易倒塌,外观也好看,非常适用于建造民居。在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当时的社会已经呈现出一定的繁荣现象,中层或上层的社会阶级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来用青砖建造房子。其次,遇龙堡村的古建筑材料证明以泥土为主要材料,混合植物纤维制成泥砖并用做建筑材料的方法在那时就已经存在。泥土中加入了谷壳等杂物,坚韧耐腐、抗虫蚀,导热性低、弹性强、耐压耐磨。用泥砖来建造房子,建筑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十分便捷,而且泥砖建造的房子吸潮性好、有冬暖夏凉的特性。青砖与泥砖的结合使用,使古建筑群在岁月更迭中依然屹立不倒,也为社会留下了巨大的文化财富。

遇龙堡村的明清古建筑呈现出明显徽派的建筑风格,这些古建筑门前都建造有门簪和抱鼓石,在屋顶上都采用了马头墙。相比广西地区的杆栏式建筑,遇龙堡村的建筑大量使用青砖和瓦片作为外墙和屋顶材料而非木材,内部有木质和房梁结构支撑,并装饰有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马头墙上雕刻了精美的图案,其雕刻装饰结构工艺复杂,内容丰富繁多,图案形式不一,有花卉、神兽等,寓意各不相同。门簪和抱鼓石等装饰彰显了徽派建筑的特征:门簪多雕成花型或圆形,刻有乾坤。这些建筑物也大多设有庭院,天井等,并不具有杆栏式建筑外部的支撑结构。总的来说,这些古建筑并不具有杆栏式建筑的特征,而是显著的徽派建筑风格特征。

遇龙书院

遇龙书院是遇龙村内保存最好的古建筑,具有浓郁的徽派建筑风格特征,是一座位于遇龙堡村内部中心地带的一座二层宅邸。据史料记载,这座建筑是清朝遇龙堡村的武举人宅邸,因此该建筑的布局,规模相较遇龙堡村其他民居更大,装饰和配置更为豪华。目前该建筑所有权归有关人士所有,并得到了维修和保护,更名为遇龙书院。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遇龙书院原貌的保存,但是遇龙书院的建筑和大量装饰都因此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和保护。

遇龙书院的大体布局为标准的徽派建筑“回”字形结构,外部带有庭院和厨房。从庭院大门进入,向右即可进入主建筑。主建筑坐北朝南,北侧为正厅,南侧为书房。内院和正厅后均有左右对称的楼梯可到达二楼。整个主建筑左右对称,在正厅一楼、二楼的两侧均有一个房间,二楼书房方向的两侧也均有房间,有过道连接两个房间及内院楼梯。建筑的青砖墙体、木质架构、门簪、木质门窗、镂空花窗和马头墙饰等保存完好,庭院地面由石砖和青砖铺成,错落有致。其二楼的窗户、一楼书房、正厅的大门所具有的挡风结构也有所保存,为研究当时建筑的通风透气,挡风御寒设计提供了物质证明。门窗雕花,马头墙饰有描绘鬼神、百兽、花卉和兵器,结构复杂,内容涉及繁多,寓意别有深意,引申丰富,这现象表明,在当时,人们对建筑装饰已经有了很丰富的经验和概念。

改造过后的遇龙书院,在保留了原武举人宅邸的格局、材质的基础上对其内部实用空间进行了合理改造,既有陶冶性情的书院,又有古色古香的生活区域,达到了生活与文化与历史独特的融合,是古民居改造成功的优秀典例。

在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以获取某种程度上的利益。传统的古建筑也面临着被遗忘、被拆除的危险,隐藏在建筑里的几百年的传统文化也同样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威胁。遇龙堡村的古建筑也在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由于交通不便的缘故,人们很少到这里去参观和了解这样的古建筑群,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群有着古老历史的古建筑。

走访发现,村里大多数人为留守老人和孩子,他们并不能认识到古民居的重要价值,也缺乏保护和传承古建筑的意识。伴随着社会化的发展,遇龙堡村为了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很有可能面临着古建筑在未被人们意识到其文化历史价值前就被拆除、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桂林的自然天气,如雨水洪涝等问题较为严重,加之无人居住和管理,这些建筑已被遗忘,原本破旧不堪的古屋更是雪上加霜。如果不能够认识到这些古建筑背后的文化价值,这些遗留下来的瑰宝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消亡。因此,对古建筑群的修缮保护不容忽视。

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古屋杂草丛生,部分建筑严重坍塌。这些荒废的古屋该如何让人们认识到它的真正价值,该如何得到很好的保护已成为一项很重要的问题,保护的任务也迫在眉睫。古建筑的消失也意味着部分传统文化的消失,在当今十分物质化和经济化的社会中,保护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已经成为重中之重。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居是人民生存和居住的重要载体,是几千年来不可丢失的一部分,现代人只有重新正视和审视古建筑的价值,才能够真正地去理解古建筑背后的文化价值,去守护着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才会让古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古建筑在村落中熠熠生辉,人们对古建筑也才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为之着迷。

遇龙堡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拥有着三四百年的历史,古建筑的一砖一瓦都是从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历史文化非常深厚。我们应深入挖掘明清古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和文化价值,以记录的方式作为我们目前力所能及的手段传承和保护这个古建筑,及其承载的文化。中国传统古建筑是传统文化最悠久和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古民居是百姓居住和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它包括的文化价值涉及面十分的广泛。传统古老的民居现在正处于一个比较劣势的地位,一旦没有人居住,就会被遗忘、被荒废,失去了最直接的保护,最终在人们的记忆中被淡忘和消失,这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几百年前传承和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却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被丢弃,对于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来说是一件巨大的损失。保护古民居和传统村落就要呼吁社会各方面的人对传统文化产生重视,对传统的古建筑价值有一定的深入认识,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只是要停留在话语中,更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来,让传统古建筑再次焕发出光彩。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遇龙堡明清古建筑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911837030)。

作者单位:桂林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徽派青砖古民居
青砖黛瓦,相守千百年
说文解字
烈马
一车青砖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充分利用古民居开拓旅游资源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思考
贫困村落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徽派山水画传统的名实和承继问题
徽派建筑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探析
浅论民居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