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南陵为例

2020-03-03倪作富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旅游

倪作富

(中共南陵县委党校, 安徽 芜湖 241300)

乡村旅游是利用农业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将乡村变成具有科教文娱等功能的休闲空间,满足城市人群对乡村休闲生活的需求。乡村旅游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依托农村、服务市民、受益于农村和城市,是一种强调城乡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旅游形态。

1 乡村旅游简述

1.1 乡村旅游内涵及特点

目前理论研究中对乡村旅游的称谓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不同学者站在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的称谓,如称作“乡村旅游”“休闲旅游”“体验旅游”“田园农业”等。无论其称谓如何,但所研究的内容基本一致。本文采用郭焕成老师的定义“乡村旅游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1〕。所以,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特色风土人情为基础,以休闲放松为目的,以吸引游客为目标,以热情服务为手段的农旅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具有如下特点:

1)区域性: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业资源、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为卖点吸引城市旅游者,其分布受消费人群需求和地域条件制约。

2)乡土性:乡村独特的风土人情能够吸引都市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舍、体验农家情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项目依托,乡土性是乡村旅游重要特性。

3)自由性:乡村布局分散,游客以家庭、亲友、小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自由选定旅游地点和路线,活动安排以自然风貌观光,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体验为主,能满足游客多方面需求。

4)多变性:乡村旅游资源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呈现不同的自然环境、景观行为及人类活动方式,不同的节气有不一样的人文传统和民俗风情,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

1.2 乡村旅游功能

乡村旅游具有多种功能如: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等。

1)扩大农民生产经营范围。通过对乡村农业资源的开发,为游客提供观赏、劳作、购买、疗养、娱乐等一系列的服务,实现农民经营范围的新拓展,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

2)推动城乡交流,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以乡村的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游客为媒介,既增加劳动就业,又带来科技信息,促进城乡交流,也有利于乡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3)产生良好社会教育效益。青少年通过农技、农俗、农事体验既学习了农业、农村知识,感受独特的乡土文化,又直接感受到当前生活来之不易,使其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2〕。充分发挥了乡村旅游的教育功能。

1.3 乡村旅游对农村发展的作用

乡村旅游将城市市民的需求和“三农”供给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极大满足了村民自身的生活需求,加快实现农民过上美好生活。

1)有利于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增加收入。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门票、采摘、度假、休闲、租金、餐饮、农产品、地方特色工艺品销售等获得农业生产外的收入,提高农民、农村集体组织收入。

2)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原地就业。乡村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3〕。

3)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乡村旅游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农村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通讯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乡村经济由单一农业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4)有利于城乡互动,促进乡风文明。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先进思想理念和文明新风的传播,通过与城市居民的接触交流,农民可以吸纳先进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同时也把农村传统文化向城市居民展示和传播,促进城乡文明相融互济、和谐发展。

2 南陵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2.1 优势明显

南陵是中国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具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县。南陵发展乡村旅游优势明显:一是文化底蕴深厚。有以古铜冶炼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以周瑜、小乔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诗仙李白为代表的盛唐文化三张文化名片。有以目连戏、十兽灯、“送春”彩绣为代表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生态资源丰富。丫山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是江南最大的牡丹种植区。小格里森林是地球北纬31度仅存的保护最好的原始次森林。三是乡村旅游开发潜力大后劲足。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形成大浦休闲度假、丫山康体养生、霭里生态体验、大工山历史文化联动发展,推动乡村旅游新发展。

2.2 布局合理

通过生态引领,突出资源优势,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品牌,加快打造全国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依托大浦乡村世界、奎湖湿地资源,推出水上运动、主题公园、乡村俱乐部、室内虚拟运动、自驾车营地等主题娱乐产品。依托三国文化、历史遗址等古文化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借鉴澳大利亚墨尔本疏芬山淘金古镇和常州春秋淹城的开发模式,就地复原大工山古铜矿遗址和牯牛山遗址。依托小格里、丫木脚、峒山阮等优质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景观与风土人文相融合的生态休闲园。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集聚效应,打造旅游商贸服务区。

2.3 效应增强

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民创业致富。以霭里村为例,全村半数以上村民从事乡村旅游业,50%以上的农家民宿营业额超过40万元,户均营业额约35万元,户均净收益在22万余元。霭里村建立乡村旅游创业孵化基地,依托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民不仅能得到专业培训指导,还能享受财政50万元的孵化项目资金,创业孵化基地已成功孵化创业实体60余家,致富带动效益增强。

3 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乡村旅游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

乡村旅游不能有效满足旅游接待和消费需求,缺乏点面结合的整体规划。景区道路、停车场、厕所等公共设施需要改造,服务系统、信息系统、安保系统等基础设需要新建或完善。2019年南陵举办的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当天吸引了十几万游客参观,由于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有限,游客自驾车辆停放在国道上且挤占一条车道,导致交通拥堵。

3.2 旅游特色培育机制不健全,品牌不响

由于对乡村旅游发展重视不够,旅游特色培育机制没有及时完善,缺乏特色资源的培育与提炼,致使乡村旅游开发难度大,产品不丰富,品质不高,叫得响的品牌不多。旅游特色培育和品牌打造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南陵一些具备旅游特色的乡镇,由于财政收入相对较低,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培育和品牌打造缺少资金支持和机制保障。

3.3 乡村旅游产业联动不足

由于乡村旅游特色不明显、旅游资源、公共服务等尚未有效融合发展,产业联动不足,旅游产品不能及时推广,产业优化转型慢,市场需求得不到有效扩大。南陵是农业县,一产优势明显,随着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及新型专用车三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二产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一产、二产与乡村旅游产业衔接不到位,乡村旅游产业联动发展不足,产业延伸、转化和辐射滞后。

3.4 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不够,缺乏专业旅游人才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对乡村旅游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估以及人文资源的传承,忽视了乡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升,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不够。由于旅游专业人才缺乏,南陵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运营方案等委托给专业的旅游运营公司操作,本地旅游人才培养不足。

4 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指导。树立全域旅游规划理念,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把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同级旅游总体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将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与城镇发展规划、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实现规划的相互衔接,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4〕。重点考虑本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状况、特征及空间分布,旅游服务对象的类别、兴趣和需要,当地的经济文化背景、旅游容纳能力、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作用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因素,划分不同的旅游功能区,提炼培育特色实现互补发展。坚持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乡村旅游优先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优先覆盖,通过“三通”“四改”“四保”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4.2 培育旅游特色,推进产业联动集聚发展

依托农事活动、农家庭院、自然景观、乡土民俗等资源,充分发挥农业、林业、水利等资源要素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培育生态农业观光、乡土民俗体验、文化创意等特色项目,推进休闲农业、森林旅游、水利观光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按照乡村旅游“一镇一品、一村一景、一户一业”的发展格局〔5〕,推出生态农业园、民俗文化村、主题庄园、养生保健园、精品民宿村、自驾车营地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并形成集聚发展。就南陵来说,以乡土民俗、田园观光、人文历史、餐饮休闲为主要特色,重点发展霭里、板石岭、峒山阮、八都何、龙山等特色旅游村,形成丫山、大浦、小格里、乌霞寺等乡村旅游集聚区,运用产业融合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形成旅游聚集效应。

4.3 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

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无碍自然文化景观”为原则,科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造成破坏。生态保护:推广新能源,保持乡村空气质量。保护水体环境,集中处理乡村生产生活与旅游接待产生的污水垃圾,保护田园生态环境。文化保护:切实做好古村落、古建筑和古通道等特色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工作,加大对宗祠、牌坊、寺庙、名人故居的保护力度,防止“城市化”和“园林化”破坏,不断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组织文艺创作者对当地历史人文资源深度梳理挖掘,形成村铭、村志、族谱等传承文化脉络,恢复地域乡土风情记忆。就南陵来说,加强十兽灯、目连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弘扬剪纸、捏泥人、竹编、雕刻、藕糖制作等民间工艺,接续乡村文化脉络。

4.4 加大乡村旅游宣传推广,打造旅游品牌

科学分析和定位乡村旅游目标市场,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和激励机制,加强多维度宣传推广力度,强化跨区域旅游全媒体宣传营销,实现产品宣传与市场对接。抓好乡村旅游产品促销策划,开展网络预订活动,与专业旅游运营机构开展市场营销合作,拓宽销售渠道。以南陵来说,可以通过连续举办中国(南陵)江南牡丹文化旅游节,把南陵牡丹节打造成节庆活动重要品牌,推广《丫山迷歌》唱响“丫山”品牌。通过举办村长有约过小年、大浦郁金香旅游节、海啸嘉年华、蓝莓采摘节、千年丹桂文化节、油菜花彩跑等系列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主动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推进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深度融合,打响以特色节庆为代表的“皖美如初·乡约南陵”旅游品牌。

4.5 加大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乡村旅游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也是人才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针对专业旅游人才少,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和专门业务知识的情况,可根据旅游功能区的划分以及不同旅游点的定位和发展前景,制定专门的培训措施。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对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导游、乡土文化讲解员等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管理经营和服务技能水平。创新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坚持农村现有人才与企业、院校输送人才相结合,坚持走出去、引进来、送教上门与组织技能竞赛相结合的培养思路,多形式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旅游惊魂
一起去旅游
自己去旅游
小A去旅游
旅游助脱贫 同步奔小康
旅游
旅游小达人
减法式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